3·15剛爆出蜜雪冰城使用隔夜檸檬,這兩天,茉莉奶白又被曝光喝出塑料袋,茶飲品牌短時間內接連陷入食品安全風波。
有意思的是,輿論對二者的態度完全不同。一邊是“至少它還用真檸檬呢”,一邊是“所以塑料袋是怎么進去的?別避重就輕”,瀏覽兩起事件的評論區,可以看到完全相反的畫風。
為什么茉莉奶白遭到責問,蜜雪冰城卻可以“輕輕放下”,甚至演變成“反向公關”的熱梗?面對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茶飲品牌又還有多少信任度可以消耗?
茉莉奶白:速度有余,誠意不足
22日,消費者在小紅書上曝光茉莉奶白。視頻顯示,消費者發現吸管插進去不對勁,于是摳破奶茶封口膜,從里面掏出了一個完整的塑料袋。
輿論迅速發酵,“茉莉奶白喝出塑料袋”很快登上微博熱搜。
茉莉奶白的動作也很快,第二天就在微博發布了道歉聲明,也對該消費者賠償了1000元,并且關閉涉事門店進行整改。
品牌的處理看似符合危機公關的黃金時間,但大家并不買賬。
首先是很多人質疑的“沒解釋清楚”。整篇聲明只有第一段提到發現異物,但對于塑料袋是怎么進去的、是裝什么的塑料袋,全憑一句“操作流程中的疏忽”,沒有更多說明,很難讓消費者安心。
圖源微博@茉莉奶白
其次,此次事件由用戶曝光在小紅書,但品牌的道歉聲明卻只發布在微博,也沒有加蓋公章。要知道,對茉莉奶白這樣的網紅茶飲品牌而言,小紅書的用戶與其受眾高度重合,是品牌最重要的宣傳陣地。
一頓操作下來,難怪用戶認為茉莉奶白誠意不足。
蜜雪冰城:適時沉默,聚焦行動
3月14日晚,媒體的3·15特別報道曝光蜜雪冰城某門店使用隔夜檸檬、橙子切片等問題,按理來說,官方點名對品牌形象的殺傷力更大。
18日,杭州一蜜雪冰城門店工作人員回應,接到了總部規定:檸檬不能過夜,每天閉店必須拍照登記,做好報廢記錄。但令很多人意外的是,在蜜雪冰城“塌房”之前,消費者已經“原諒”了。
“4塊錢的檸檬水,它甚至用的是真檸檬。”
“什么檸檬隔夜了,是我去晚了。”
“罰你24小時營業,這樣就不隔夜了!”
“反向公關”的玩梗愈演愈烈,甚至成為熱門話題,19日,話題#蜜雪冰城改24小時營業 沖上熱搜,像是對網友玩梗的回應。
盡管蜜雪冰城杭州龍湖西溪天街店的工作人員表示,實行24小時營業已經半個月了,和最近被曝的“隔夜檸檬”一事無關,但并不妨礙網友發揮創造力。
網友會如此寬容的原因,除了蜜雪冰城的低價以外,還有在二手衛生巾翻新的“襯托”之下,隔夜檸檬也不算什么大事了,畢竟誰家沒吃過隔夜的食物呢?
食安問題頻發茶飲品牌只能管理用戶預期?
過去一年,茶飲品牌爆出了起碼9次食品安全問題,其中包括書亦燒仙草、茉酸奶、古茗、CoCo都可等知名品牌。
食品安全這條“紅線”被反復碾壓,消費者已經見怪不怪。于是在動輒20塊的一眾奶茶品牌中,蜜雪冰城以其低價爭取到了消費者的寬容。
蜜雪冰城一向以親民、土味的路線營銷,價格也事先框定了大眾對其產品的預期:不一定多差,但也不會太好。前段時間的上市現場,抽象又親切的“雪王敲鐘”更深化了大眾的好感。
而茉莉奶白從創立起就是較為簡約的網紅風格,產品均價在15-20元,“聚焦茉莉品類,主打鮮奶茶”,吸引的受眾與霸王茶姬類似,注重健康、茶飲本味。這部分用戶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自然更高。
歸根結底,這只是“比爛”的無奈。按照正常的邏輯,應該是低價買到合格商品,高價買到更好的商品;而不是低價買殘次品,高價買合格品。
但就茶飲行業來說,加盟店眾多,管理難度極大,很難杜絕類似問題,就像蜜雪冰城涉事店長說的:“我不可能24小時盯著。”在監控和管理人員看不到的地方,會不會有更多食品安全隱患?這樣的猜想勢必會逐漸消耗消費者的信任。
以低價鑄就的擋箭牌,不能永遠依靠下去。為了防止更嚴重的食安問題出現,茶飲品牌應該從供應鏈監管、門店抽查、開放后廚監控等方面著手,最大程度地管控產品質量,而不是將可能的風險轉移給消費者承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