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5 日,德國柏林聯邦議院迎來歷史性時刻。
隨著第 21 屆立法機構首次會議召開,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正式向總理朔爾茨及其內閣移交解職文件,標志著持續近四年的 “紅綠燈聯盟” 政府宣告終結。
這場看似程序性的權力更迭,實則是德國政治經濟深層矛盾的集中爆發,其影響遠超國界,為歐洲一體化進程蒙上陰影。
一、政府解散的導火索與憲政邏輯
此次政府更迭的直接導火索,源于執政聯盟內部的結構性分裂。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的 “紅綠燈聯盟”,在氣候政策、財政預算和移民改革等核心議題上分歧日深。
2024 年 11 月,朔爾茨總理因財政部長林德納(自民黨)堅決反對突破《債務剎車法》限制,宣布解除其職務,導致自民黨退出聯合政府。這一舉措觸發了《基本法》第 68 條規定的信任動議程序,朔爾茨主動要求聯邦議院否決信任案,進而推動總統解散議會、提前舉行大選。
德國的憲政設計為政府更迭提供了獨特路徑。根據《基本法》第 69 條,總理及內閣任期隨新一屆議院成立自動終止。
2025 年 2 月 23 日的聯邦議院選舉中,中右翼聯盟黨以 208 席成為第一大黨,極右翼選擇黨(AfD)躍升為第二大黨(152 席),傳統大黨社民黨僅獲 120 席,創下歷史新低。
3 月 25 日新議院成立后,朔爾茨政府依法解散,但將以 “看守內閣” 身份繼續履職直至新政府組建完成。
二、多重危機交織的深層動因
政府解散的表象下,是德國社會面臨的多重結構性危機。
經濟衰退與政策僵局
德國經濟連續兩年負增長(2023 年 - 0.3%,2024 年 - 0.2%),通脹高企、能源價格飆升和制造業外流成為心腹之患。
自民黨堅持財政保守主義,拒絕提高債務上限;綠黨則主張大規模氣候投資,雙方矛盾不可調和。朔爾茨試圖平衡卻兩頭失據,最終導致政策癱瘓。
社會撕裂與意識形態沖突
東西德差異持續擴大:東部選民對移民政策和氣候轉型的支持率顯著低于西部,選擇黨借機崛起,其反移民、反歐盟的綱領吸引了大量不滿選民。年齡斷層同樣尖銳,年輕群體支持激進氣候政策,而中老年選民更關注經濟穩定。
政黨格局碎片化與治理失效
傳統大黨影響力式微,議會呈現 “聯盟黨 + 選擇黨 + 社民黨 + 綠黨” 的四足鼎立格局。聯盟黨與社民黨雖啟動組閣談判,但在移民政策、國防預算等議題上分歧嚴重,新政府組建前景不明。
三、歐洲地緣格局的連鎖反應
德國作為歐盟經濟引擎和政治核心,其政局動蕩引發連鎖反應:
歐盟政策推進受阻
德國原計劃主導的《歐洲工業脫碳路線圖》被迫擱置,法國總統馬克龍緊急呼吁召開歐盟峰會,試圖填補領導力真空。
能源安全風險上升
看守政府暫停與俄羅斯的 “北溪 - 3” 管道談判,歐洲天然氣價格單日上漲 12%,波蘭等國啟動煤炭儲備釋放計劃。
極右翼勢力擴張
選擇黨支持率飆升至 24%,首次超越聯盟黨,其崛起可能重塑歐洲政治光譜,加劇反一體化浪潮。
四、未來走向與挑戰
當前,德國政治進入 “過渡期”,關鍵節點包括:
憲法法院審查
(2025 年 4 月 2 日)法院將裁定總統解散議會是否符合 “最后手段原則”,若否決可能導致少數派政府或重新組閣。
大選時間表
若組閣失敗,預計 9 月 14 日舉行新選舉,德國可能面臨二戰后最長政治空窗期。
政策調整方向
聯盟黨與社民黨談判草案顯示,新政府擬推行嚴格移民政策(如暫停家庭團聚、擴大遣返名單),同時修訂《債務剎車法》以支持基建投資。
結語
德國政府解散是其政治經濟體制的一次深度調整,既暴露了聯合政府的脆弱性,也反映了全球綠色轉型與社會公平的矛盾。
無論未來由誰執政,如何平衡經濟競爭力與氣候承諾、緩解社會分裂與重塑歐盟領導力,將是德國面臨的長期挑戰。這場危機不僅關乎德國自身命運,更將深刻影響歐洲一體化進程與全球地緣格局。
你若喜歡,點個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