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月是春季的仲月,是木氣最強旺的月份,木為少陽,少陽生發,則地氣升騰,天氣下降,兩氣交感,打雷而降雨,萬物生長。于是卯為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為發生之象。萬物的生長,都是在陽氣的催動下,逐漸發生的過程。
陽氣的根源在太陽,于是萬物生長靠太陽。冬至一陽生,萬物開始萌動,此時初生的一陽之氣,還處于隱藏狀態,萬物生長的力量也處于隱藏狀態,植物在不斷積蓄力量。立春節氣,少陽之氣完全顯現,萬物生長的力量也開始展現,楊樹開花,柳枝發芽。
每年的立春總在五九尾和六九頭,所以五九六九,沿河看楊柳。當然楊柳發芽,并不是一瞬間出現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積累過程,隨著陽氣的顯現,逐漸展現的結果。陽氣的增長,由南往北,從下往上,不斷發散和上升。
當陽氣沖出地面之后,與天氣相接,打雷而降雨,帶動萬物冒地而出。因此雷聲就是陽氣沖破陰氣的壓制,所表現出來的聲音。震為雷,所以萬物出乎震。書云: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對于大自然的氣場來說,萬物先醒而后養,雷驚萬物,雨潤萬物,所以先驚蟄后雨水,先醒而后養。比如《永樂大典》中就說:傳啟蟄而郊,當在立春之后。啟蟄而龍騰,龍騰而有雨,先啟而后雨。
于是驚蟄之后的雷聲,就是陽氣沖破了陰氣的壓制,為春雷擊陰之意。如果陽氣無法沖破陰氣的壓制,就會在地下不斷聚集,就是吹氣球一樣,最終破裂而導致地動,被稱為陰陽交錯。當然引發陽氣破裂的力量有很多,比如天氣之力,以及月亮的強引力等。
所以在古人看來,地動其實就是隱藏中的力量被束縛,增強到一定程度而引發的。書云: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
也就是陽氣被陰氣壓制在地下,其力量不斷堆積而增強,最終陽氣爆炸的那一瞬間,大地就動了。明日是卯月的申日,卯中藏著純粹的乙木,申中藏著的主要力量為庚金,乙庚相合,于是卯月的申日,就為暗合之日。
春分之后,卯木生火,是木氣往火氣轉移的過程,也就是溫度升高的過程。此時卯申暗合,也就是乙木隨金而化,乙妹嫁庚哥,月建的氣場往金氣轉移,往涼氣轉移,溫度不升反降,從而導致陽氣聚集而不生發,陽伏不出,就是地動的前兆。
當木氣聚集到一定程度,就會沖破寒氣而震動。今年農歷的三月初三,也就是四天之后,卯月的亥日,為三合之日。木氣從卯到亥,也就是從帝旺之位退后到長生之地,再次展現的過程。木氣展現,則溫度逐漸升高。
所以今年三月初三之后,溫度又會逐漸升高,木氣再次往火氣轉移。此時木氣再次沖破寒氣的壓制,又一次表現出來,也就意味著三月初三之后,就容易出現地動,為陽氣沖破壓制的表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