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介紹的是一則膠東史料,其內容與上世紀四十年代設立的“五龍縣”有關,具體是一則關于1949年五龍縣舉辦農產品展覽會的新聞報道。
這則新聞報道具體刊發于1949年12月14日《解放日報》(上海)的第三版,原標題為“山東商河五龍等縣舉辦農業展覽會——對推廣農作技術收效很大”,內容是將山東商河縣和五龍縣的活動集中報道。接下來,我們就節選五龍縣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其正文如下——
“山東五龍縣人民政府于上月(注:11月,秋收結束,農閑期)七日舉行農產品展覽會,附近村莊群眾都前往參觀,展覽品大部分是從農民那里搜集而來,布置是采取了有重點的用實物、圖表串插的方式。布置的第一個重點是耕作方法的對比,如多耕、春耕的對比,干灰和黃糞的對比,懶漢的生產和精耕細作的生產對比等。第二個展覽重點是優良品種比較。第三個重點是農作物病蟲害防除辦法介紹及各種農藥制造。”
這篇報道的內容相對簡略,除了農業之外,沒有其他更多的信息點。此次之所以引用這篇報道,也主要是為了借此簡要介紹下“五龍縣”這個歷史區劃概念。
(▲五龍河沿岸風光)
五龍縣與前幾天介紹過的“牙前縣”類似,都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戰時背景下由膠東區行政公署新設的縣級區劃。關于五龍縣設立的經過,《萊陽市志》記載道:
1940年5月,中國共產黨在萊陽西北部建立萊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控制村莊350多個,以1930年老萊陽縣所劃分9個區的區劃為基礎,先后建立地方政權。1941年2月,萊陽縣分為萊東行署和萊陽縣(現萊西縣)。同年10月,萊陽(萊西)分為萊陽縣和萊西南行署(習慣稱縣)。1945年3月,萊東行署析出五龍縣。8月,萊東行署改稱萊東縣政府。至此,原萊陽縣行政區域分為萊東、萊陽、萊西南、五龍4個縣。
“五龍縣”是因“五龍河”而得名,其轄區也主要分布在五龍河干流(從西五龍村五龍交匯處開始算干流)兩側。根據記載,五龍縣具體劃為10個區,轄363個村,即:野頭區轄37村;姜疃區轄36村;萬第區轄39村;大夼區轄34村;羊郡區轄41村;穴坊區轄34村;埠西區轄36村;姜山區轄35村;澤口區轄36村;團旺區轄35村。根據老地圖的標注,五龍縣的駐地在團旺。現今團旺村里還保留有當年五龍縣機關的辦公舊址。以此推斷,1949年那場農產品展覽會應當就是在團旺舉辦。當地的老人對此可能會有些印象。
進入五十年代之后,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之前新設的縣級區劃多數取消,轄區重新并入原來的母縣之中。 根據《萊陽市志》的記載,1950年3月,五龍縣撤銷。(注:原萊陽縣所分的四個縣,最后只保留了萊陽和萊西兩縣,其實萊陽和萊西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也曾短暫合并,后又分治,并延續至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