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性強迫癥(Harm OCD)是強迫癥的一種特殊類型,患者主要恐懼自己或他人受到傷害。
其表現形式多樣,包括對肢體傷害的恐懼、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攻擊沖動(如殺害行為),以及涉及性暴力的有害行為(如針對兒童的性侵害)。
若一個人在無抑郁狀態或無求死意愿時仍持續恐懼自我傷害,這可能是強迫癥中的自殺性強迫觀念(即自殺性強迫癥),需與抑郁癥引發的自殺念頭或因身體疾病/痛苦而產生的求死想法區分。
關于自殺性強迫觀念
本文旨在探討強迫癥中的自殺性強迫觀念(即自殺性強迫癥)、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及抑郁癥相關自殺念頭的差異。
但需強調:任何自殺念頭都應被嚴肅對待,出現此類癥狀者需立即接受心理健康專業評估以確保安全。
需注意,存在自殺性強迫觀念的個體也可能發展為真正的自殺意圖。本文信息不能替代專業診療。
非自殺性自傷
國際自我傷害研究學會(ISSS)將非自殺性自傷定義為“無自殺意圖、不以社會認可為目的的故意傷害身體組織行為”(2007年)。
常見形式包括切割、抓撓、撞擊、燒灼、撞頭、刺傷皮膚等,這些行為通常用于緩解情緒困擾,實施者并無求死意圖。自傷被視為應對情感痛苦或麻木的適應不良策略。
此類行為多始于青春期,部分青少年可能持續至成年。自傷常與人格障礙、焦慮或抑郁共病。
強迫癥相關的自殺性強迫觀念
自殺性強迫觀念可能與傷害性強迫癥或自殺性強迫癥相關。患者雖無求死意愿,卻反復出現死亡或自傷的侵入性想法或畫面。
與真正企圖自殺者不同,絕大多數自殺性強迫癥患者恐懼自殺本身,甚至可能對自殺持道德抵觸。
這類患者常擔憂自己會失控或精神失常而實施不可逆的自殺行為。
部分患者自認為屬于“純強迫觀念型”(Pure-O),即僅有強迫思維而無強迫行為。但研究表明,多數患者會通過心理儀式(如用積極想法覆蓋、祈禱、計數、尋求確認等)而非外在行為來中和自殺念頭。
過去認為暴露與反應預防療法(ERP)對自殺性強迫癥無效,因其需消除強迫行為。但針對以心理儀式為主的患者,ERP已被證實有效。
抑郁癥相關自殺念頭
自殺是抑郁癥的常見癥狀,但并非所有抑郁癥患者都會出現自殺意圖,也非所有存在自殺念頭者都會制定計劃或付諸行動(如自殺姿態或未遂)。
美國自殺學協會(AAS)指出,至少半數自殺成功者患有抑郁癥。美國自殺預防基金會(AFSP)數據顯示,2014年美國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12.93人,自殺位列全美十大死因。
AAS強調,未經治療的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較常人高25倍,且常伴隨物質濫用等問題,進一步加劇風險。
強迫癥與抑郁癥的關聯
約2/3的強迫癥患者一生中至少經歷一次重度抑郁發作。兩病共病可能源于共享的神經遞質機制(腦化學物質),亦可能與強迫癥癥狀引發的無助感相關。
無論成因如何,兩者均需同步治療——未經處理的抑郁癥可能導致自殺,共病則會進一步升高風險。
治療選擇
抗抑郁藥物常用于治療強迫癥及抑郁癥,共病患者可能需要聯合用藥。
認知行為療法(CBT)和正念訓練對兩種疾病均有效。
若存在自殺念頭,請立即聯系專業心理健康工作者。
需注意:未經治療的自殺性強迫癥患者也可能發展為自殺行為。
作者:LuAnn Pierce
編輯:Chameleon
封面分享:Nicholas Stathopoulos
文章來源:
https://www.verywellmind.com/ocd-self-injury-and-suicidal-thoughts-2510599
預約心理咨詢
關注我們的社 交 媒體獲取最新消息,靠譜培訓每月更新。
微信:大俠心理,bilibili:王大俠心理,知乎:王大俠心理,小紅書:王大俠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