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毛澤東軍事文集》《彭德懷憶述》《聶榮臻回憶錄》和毛主席、朱總、彭總、賀總、徐帥、聶帥《年譜》等刊載文獻/史料:
紅軍西征具有政治的、軍事的戰略企圖,即“極力擴大西北抗日根據地并使之鞏固,為著擴大抗日紅軍,為著更加接近外蒙和蘇聯,為著一切抗日力量有核心的團聚”。另外,當時蔣閻正圖謀調集湯恩伯等四個師西過黃河、自吳堡入陜截斷紅軍東進抗日路線;毛主席和軍委未雨綢繆于萬一,亦有向西復雜地形一帶拓展機動地域,構置預設戰場之考慮一一半年后的“山城堡戰役”證實了此著的遠見卓識!
有文以為“西征為時二月余”,這是指狹義的西征,似有偏頗。因為,從歷史縱向看,一方面軍西征事實上還執行了三個方面軍會師、反“最后一擊”圍剿、奠定“陜甘寧邊區政府轄治范圍”等任務,持續了半載有余一一這是廣義的西征,似可劃分三個階段。
概略敘析如下:
一階段 )5~7月間,軍委毛主席、周總理和彭總指命:一方面軍野戰軍按照左聶部1軍團一翼、徐程15軍團另翼,于1936年5月19號始出動;各部以七天行程抵達新城堡、沙集和吳起鎮之線集結,完成環縣、曲子、慶陽、安邊和定邊等一帶的戰役偵察;戰斗部署及后方勤務“均由彭司令員規定之”。……至七月中下旬,野戰軍俘敵旅長以下人槍二千多、戰馬五百余,略取了陜西定邊、安邊、靖邊(橫條梁)、橫山,甘肅環縣、曲子、洪德、阜城/慶陽附近,寧夏鹽池、豫旺、海原、同心、中寧和金積/今吳忠市等地,進至黃河寧夏段右岸、拓展縱橫二百余公里的一大片新區,為“乘冰期、經寧夏、出綏遠抗日”之新寧夏計劃奠定了基本條件!
其間,黨中央還“辦了”幾件大事,事實上改變了西征原來計劃的框架、擴大了任務范圍:
一是:由于閻錫山“不情愿”晉軍西渡黃河攻擊中共和紅軍,蔣先生介石遂命東北軍出瓦窯堡/今子長市;黨中央決定向張學良“度讓”瓦窯堡一帶,于6月21日率紅29、30軍西移保安/今志丹縣;隔天,東北軍“和平”進駐瓦窯堡。由于保安及以西地域,過于的苦寒貧瘠,極端不宜大軍攻防/屯戍,故,蔣先生在國民政府洛陽行宮斧正了“最后一擊”圍剿大綱,摒棄了“東西對進/攻擊”、大幅加強“自西向東攻擊”的兵力。客觀地看,實際上在五個月后,因僅須應對一側來犯,中共和紅軍方得以盡可能集中最大限度兵力反“最后一擊”圍剿并獲得成功!
再是:黨中央經上海“宋慶齡電”重構了與蘇聯莫斯科的電訊溝通渠道。6月26日,洛甫/張聞天簽發了“致(莫斯科)王明第一號電報”,電文相當的冗長。其中,向共產國際報告的事項還包含:“……對于中國西北國防政府來說,蘭州是中心。張學良被推選為政府主席和抗日軍司令,副主席人選則由我們來提出。”“我們請共產國際就我們的問題作出指示:”“能否每月給我們三百萬美元的援助,并開始在國外華僑和全世界工人當中募捐,我們對此寄予很大希望。”“軍事問題也很重要,我們希望得到飛機、重炮、彈藥、步槍、高射炮、浮橋等等。”一一這表明中共就“發動西北國防政府”事項,正式請示報告了莫斯科斯大林/共產國際;同時,還以“接受蘇聯軍援”新科題、替換了之前的“打通蘇聯”,并成為黨中央關注的一個焦點、亦是西征增加的“新任務”,曾經一度左右了紅軍行動的部署,留下了諸多“失望或遺憾”…!
又是:在黨中央一而再再而三地工作的推動下,6月28日,張國燾、陳昌浩、李卓然正式下達了《二次北上政治命令》,內稱:向甘肅南部行動,消滅敵王均、毛炳文等部,與一方面軍呼應,橫掃而策應“兩廣”堅決抗日。一一之后,紅軍三大主力“甘南會師”,成為黨中央關注的另一焦點,也作為西征“新任務”,影響了紅軍行動的部署。
二階段) 8、9月間,二/四方面軍北上,先頭穿越岷山進至隴右哈達鋪、岷縣、臨夏、武山、通渭和天水的兩當等一帶;聶帥單領第1師陳賡楊成武部、野戰軍騎兵第2團梁興初部等南下,進至寧夏固原西吉、隆德和甘肅靜寧、通渭等一線,逼近會寧;徐海東領15軍團主力、野戰軍騎兵第1團韋杰部南下,進至寧夏海原、甘肅打拉池/今白銀市共和、靖遠郭城驛等一線,逼近會寧。無疑,紅軍三大主力大會合態勢已成。
二/四方面軍北上、一方面軍野戰軍南下,實際上改變了紅軍西征原有的戰略框架,本來也有可能在事實上改變/顛覆中國西北政治拼圖;但是,在莫斯科、中共和紅軍內部,以及南京政府“最后一擊”圍剿等等因素的干擾下,發動西北國防政府、鎖扼西安~蘭州公路/河西走廊、創建隴右/甘南“戰略根據地”、阻止敵胡宗南部入隴等諸項很好的戰略暢想,最終只有紅軍三大主力“大會合”成為了歷史主旋律。
其間,黨中央“遇到了”幾件大事:
一是:黨中央8月12日下達“紅軍東北軍戰略方針建議”,明確發動西北國防政府、紅軍策應東北軍略蘭州及河西走廊,紅軍再乘冰期執行“過黃河經寧夏出綏遠抗日”之新計劃;三天后,王明致電回復黨中央6月26日“請示報告”、傳達莫斯科/斯大林“堅決反對紅軍東北軍聯盟”指示…。
再是:黨中央8月25月致復電王明,提出了蘇聯給軍援或不給軍援的紅軍“西進或者南下”之外交斡旋文案…。
又是:共產國際9月11日回復黨中央“在占領寧夏區域后,將給你們幫助”;黨中央14號下發《占領寧夏的部署》;22號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簽發《我們擬從永靖過黃河》電報,黨中央竭力挽救…。
三階段) 10~12月間,紅軍三大主力于隴會寧、寧西吉將臺堡一線會師;蔣先生介石下令發起“最后一擊”圍剿,先自南向北、再由西往東攻擊/殲滅中共和紅軍,莫斯科“失信”斷截軍援;要抗日必先反“圍剿”,黨中央主動中止新寧夏計劃,命彭總統領三軍,紅軍戮力同心贏得了二次內戰最后一役之大捷,觸碰了西安事變“爆發”!
其間,黨中央辦了幾件大事:
一是:在紅軍主力會師之際,下達了《雙十指示》,開創了人民軍隊軍委、總部和方面軍“三級垂直組織指揮”體制,和總部、方面軍向中央軍委“請示報告報備”政紀軍紀之歷史先河…。
再是:在新的情勢下,組建了完備的“前敵總指揮部”,歷史上首次統一了三軍的戰場指揮權…。
又是:歷史上,第一次有條件地“婉拒”了共產國際/莫斯科以軍援為名、調動紅軍西出河西走廊的指令…。
總之,西征之后的紅軍已然“脫胎換骨、煥然一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