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長江和記打包出售海外23個國家43個港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的交易距離簽字生效日期越來越近,最近,香港政府、外交部先后發聲,讓這樁交易充滿了變數。
各方面給出的信息仍然十分有限,香港政府表態任何交易須符合法律法規要求。外交部例行記者會兩次被提問相關交易的情況,發言人表態幾乎一致,表示此事件需要向相關部門詢問,堅決反對利用經濟脅迫、霸道霸凌侵犯損害他國的正當權益的相關行為。
而事件的當事人長和卻對外保持著絕對沉默,處于風頭浪口卻一言不發。給人的感覺是長和是要執意達成這筆交易,不準備做出任何妥協。
3月28日,這件事終于有了實質性的消息。香港大公文匯記者向國家市場監督總局提問,李嘉誠出售港口的交易是否要經過中國的反壟斷審查批準,市場監督總局做出了肯定回應。
媒體報道,國家市場監督總局反壟斷二司負責人回復稱:我們注意到此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這是官方第一次作出具體介入路徑的回應,需要注意的是,這次回應的反壟斷二司主要負責對經營者集中行為進行反壟斷審查,另外還有指導企業在國外的反壟斷應訴和合規工作的職責。
這和之前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回應是否動用《國安法》對相關交易進行調查時的回應是不同的。市場監督總局的回應,已經為國家介入這筆交易提供了具體路線。
李嘉誠的長江和記和貝萊德財團這筆交易,雖然對國家的利益構成巨大威脅,但我國是法治國家,絕不會采取美國泛政治化的粗暴做法。所謂師出有名,道德審判不能代替法律制裁,如何介入、何時介入都需要在現有法律框架內找到依據。
市場監督總局的意思很明白,李嘉誠出售港口的行為讓貝萊德一次性獲得國際上43個港口的經營權,會導致貝萊德對全球港口具有壟斷地位。所以國家以反壟斷為由介入長和的交易,合理合規合法。
另外,媒體披露了幾個交易細節。
- 和記黃埔和貝萊德的交易此前并沒有向政府進行報備,港府也是在3月4日長江和記發布公告后才“意外”得知的。
- 在得知這筆交易后,香港政府立即與李嘉誠的長和進行了聯系。雙方此后一直保持著溝通,試圖尋找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
- 消息人士稱,長和并不會在下周簽訂任何關于出售巴拿馬港口的協議。此前報道的4月2日并不是最后期限,而是一個可以簽署協議的“最早日期”。
綜合各方面的回應和信息,目前李嘉誠出售港口的前景已經逐漸清晰,大概有以下兩種可能:
一是調整原有打包出售的計劃,剔除敏感港口,重新談判。比如:巴拿馬的兩個港口等被移除打包合同,剩下的非敏感地區的港口批準交易,這是一個雙方比較容易接受的方案。
二是以反壟斷為依據,如果長和執意出售海外港口資產,市場監督總局會要求長和必須將43個港口進行單獨交易,不得集中出售給一個企業,并允許中資企業參與購買。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并不準備像美國一樣,采取泛政治化來干預市場,而是強調企業行為要依法依規。所以直接叫停交易的可能性不大,分割出售或更可取,也能最大限度維護各方面利益,讓外界無話可說。
相信李嘉誠方面在這個微妙的時刻,不會站在國家的對立面。盡管他在大陸和香港的資產只占到全球產業的26.8%,大頭分布在國外,但他應該非常清楚,如果他背后沒有國家做支撐,只會步阿爾斯通的后塵。
能把生意做得這么大,李嘉誠顯然非常清楚其中利弊。在全球矚目的時刻,相信他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