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27日訊(記者 吳雨其)二季度A股反彈節奏加快,從估值底部回升至結構性活躍,外資公募在此背景下的調倉路徑顯得尤為關鍵。
根據最新披露的2025年二季度持倉數據,摩根大通、貝萊德、摩根士丹利、富達、施羅德、宏利、聯博、路博邁及安聯九大外資公募基金的調倉路徑已浮出水面,清晰地勾勒出它們對后市預期的變化。無論是大舉押注光模塊與PCB的算力中樞,還是逆勢增配貴州茅臺等核心資產,這份持倉清單里藏著外資對“性價比”與“增長”的重新定義。
誰在真加倉?數據揭示外資集體押注科技中樞
二季度真正的加倉主力,來自路博邁與聯博兩家相對年輕的外資公募。路博邁基金二季度股票市值增長高達491.66%,聯博基金也增長逾340%,二者在體量雖不及摩根大通、宏利等老牌外資,但調倉動作明顯更加激進。兩者重倉方向出現明顯重合——以新易盛、生益科技、勝宏科技等為代表的科技制造鏈條成為加倉“焦點資產”。
其中,新易盛幾乎被七家外資公募不同程度持有,成為外資版“共識資產”。這家CPO產業鏈龍頭在宏利、摩根士丹利、貝萊德、安聯、施羅德等機構組合中多點布局,宏利更是將其作為全市場第一重倉股,單一持倉市值高達6.6億元。而在一季度以來股價大漲近90%的背景下仍持續加倉,背后顯然不是簡單跟漲。
另一只科技股生益科技,同樣被摩根士丹利、宏利、聯博、富達多家機構加倉,尤其是摩根士丹利單季度加倉388萬股,重倉位列前五。這家PCB上游基材巨頭正值盈利底部回升期,也是典型的“結構修復型”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外資加倉不僅僅是重倉了“科技”兩個字,而是選擇了“產業中樞”。勝宏科技、東山精密、中際旭創、新易盛等個股穿起了PCB、封裝、光模塊、信號傳輸多個環節,構成算力硬件鏈條中的高景氣區間。某外資研究總監表示:“現在外資更關注的是技術含量能不能穿越產業周期,而不是短期估值便宜就沖進去。”這也解釋了為何這些公司市盈率并不低,但仍獲得大幅增持。
頭部機構穩扎核心底倉,資金“敢壓”的地方依舊是高盈利資產
與激進加碼算力賽道的后起之秀不同,摩根大通、宏利和摩根士丹利三家頭部外資公募在二季度展現出更具沉穩風格的重倉布局。摩根大通仍是全市場持倉市值最高的外資公募,股票資產達225億元,其第一大重倉股依舊是寧德時代,合計持倉市值超23億元。此外,東山精密、勝宏科技、中際旭創等也進入摩根大通前十,這一組合明顯是新能源+先進制造并行,兼顧了短期題材與中期基本面的平衡。
不同于許多機構在醫藥賽道減持的趨勢,摩根士丹利在藥明康德、恒瑞醫藥、人福醫藥、澤璟制藥、華潤三九等創新藥股上持續維持中高倉位。該機構旗下大摩數字經濟混合獲得2024年年度公募基金冠軍,也是外資公募首次登頂年度業績冠軍。在其最新持倉中,中材科技高居榜首,股價一季度末以來漲幅接近翻倍。
摩根士丹利的策略看似分散,實則更強調“業績先行”。無論是玻纖、AI芯片,還是醫藥制造,其選股邏輯背后都繞不開兩個關鍵詞:利潤兌現與景氣持續。
宏利基金同樣呈現“雙核心”格局。一邊是新易盛、滬電股份這樣的科技主線;另一邊則是華魯恒升、福斯特、江海股份、麥格米特等傳統制造或新能源材料股。
這類持倉結構表明,宏利在布局硬科技同時,也不放棄制造業估值修復的確定性機會。尤其像福斯特這樣在光伏組件膠膜領域擁有全球份額的公司,雖話題性不足,但營收與毛利穩定,是不少機構眼中的“沉默金牛”。
而在金融與消費核心資產方面,多家外資仍未放松配置力度。貝萊德、路博邁、施羅德、聯博、富達均在貴州茅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美的集團、伊利股份等公司中維持或加大持倉。
這類股票雖不再主導結構行情,但卻穩居外資公募“倉底核心”。例如,路博邁在貴州茅臺上的持倉超過6600萬元,仍為其第一重倉股。盡管近年外資不再“抱團茅指數”,但大市值、高分紅、確定性強的屬性,仍使其成為資金“敢壓”的穩定錨點。
激進與防御并行,外資公募持倉結構正在走向“本地化組合”
如果說一季度外資在A股仍處于觀望與試探期,那么二季度的持倉動作已經顯示出“下注”的意圖。但下注不是盲目進攻,而是通過“組合結構”的本地化來適應中國市場的高波動與高輪動。多位業內觀察人士指出,外資正逐步脫離以往“低估值+大藍籌”的機械策略,轉向“分行業、分景氣、分周期”的策略組合。
貝萊德的組合就體現出主題彈性與基本面穩健的“雙輪驅動”特征。除了重倉益方生物、巨化股份等高漲幅個股外,其對江蘇銀行、海力風電、中國銀河等個股也有明顯增持。這類組合的核心思路是:上攻靠成長,下守靠穩健。即便部分個股存在短期估值修復過快的隱憂,組合配置也通過分散化降低整體風險。
富達與安聯兩家外資新軍的持倉路徑則更具“實驗性”。富達基金在臻鐳科技、晶泰控股、納睿雷達等小市值科技股上的深度布局,明顯是從“底層科技”中尋找創新爆點。而安聯基金將其前十大重倉集中于先惠技術、太辰光、蘭劍智能等高端裝備與光電制造領域,也透露出一種“瞄準本土工程能力”的選股思路。它們并不盲從市場熱點,而是結合自身研究框架提前布局有可能成為“未來共識”的標的。
甚至連此前在港股權重股中頻繁打轉的施羅德基金,也開始將持倉向更具流動性的A股方向遷移,雖然體量仍小,但小米集團、思特威、寧德時代、騰訊控股等個股的出現,或許預示著其戰略上的結構重調。
整體來看,九大外資公募的最新持倉數據不僅反映了市場回暖背景下的主動進場,更揭示了風格、策略與結構的明顯分化。從重倉方向來看,科技制造鏈的熱度已從主題炒作上升為主流配置,核心資產的角色則從進攻核心轉為配置錨定,而金融地產等板塊則承擔了組合中的防御任務。這一切背后,是外資在加速構建屬于自己的“本地化選股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