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太空長達9個多月之久的美國宇航員回來了,大家都把目光放在了他倆身上。
女宇航員蘇尼塔·威廉姆斯是印度裔美國人,她從太空回來后,印度總理莫迪專門發文夸贊了她的勇氣和毅力。
還附上了兩人的照片。
雖然大家總是嘲笑蘇尼塔被滯留在太空里,但是就宇航員職業生涯來說,蘇尼塔真的是一個很優秀的人。
她來自一個混血高知家庭,美國海軍出身,1998年開始接受宇航員訓練,2006年開始第一次上太空。
之后多次前往國際空間站,創造了女性宇航員太空行走的不少記錄。
當美國開始商業太空發展后,她也是第一批入選這個計劃的宇航員,也是第一批商業計劃前往太空的宇航員。
這次,因為滯留時間過長,順便又幫蘇尼塔增加了停留在太空的時長,使得她的排名往上升了不少。
當初說波音送他倆上去,只有短短幾天時間,但實際上蘇尼塔和搭檔布奇·威爾莫爾幫助其他任務組進行了多項實驗。
畢竟蘇尼塔和布奇都前往空間站多次。
只不過是換了一個項目組身份上來而已。
比如蘇尼塔就幫歐空局做了材料暴露老化的實驗,將實驗裝置安裝到 Nanoracks Bishop 氣閘艙中,以便運送到國際空間站外部。
布奇在空間站做了相關的3D打印植入式醫療設備,在太空環境下會制造出效果更好的設備。
該設備可以促進周圍神經損傷的恢復,做好了對患者很有幫助。
類似的太空實驗,還有很多。
所以,大家不要嘲笑宇航員,他們在努力變優秀的同時,做的一些太空實驗都是有益于人類發展的事情。
蘇尼塔在回來之前將空間站指揮官,交到了俄羅斯宇航員阿列克謝·奧夫齊寧的手里。
蘇尼塔和布奇,跟著另外一個乘組的宇航員一起返回地球。
本來那個任務組是有4個人上來的,可蘇尼塔、布奇的飛船不是遭遇故障了嗎,于是乘組就從4人變成了2人。
改變任務名單,是讓NASA和SpaceX 很頭疼的事。
宇航員個個都優秀,每個人都在為可能上太空的任務而努力。
原本那4個人里,由2女2男組成,最終只有2位男性宇航員上了Crew 9飛船。
撤下來的2位,分別是年輕的澤娜·卡德曼,還有斯蒂芬妮·威爾遜。
都是美國宇航員。
男性宇航員分別是美國宇航員尼克·黑格,和俄羅斯飛行員亞歷山大·戈爾布諾夫。
斯蒂芬妮是一位非裔宇航員,她的履歷很優秀,而且在2020年的時候就被定為是美國重返月球后登月的女性宇航員。
在原本的4人里,不知出于何目的,竟然讓0經驗的卡德曼擔任指揮官,這引起了其他人的擔憂。
因為美國NASA從未這樣做過,考慮到乘組里另一位黑格有之前飛船發生故障后安全降落的經驗,最后安排黑格為指揮官(指令長),亞歷山大為任務專家。
沒上去的2位女宇航員在幾周的時間里,幫助他們熟悉飛行的各環節計劃。
倆人在2024年9月抵達國際空間站。
亞歷山大第一次進入太空。
是一位90后飛行員,他出生于1990年5月24日,畢業于莫斯科航空學院,是俄羅斯空天軍出身。
大學畢業后他成為了一名航天工程師,并參與過航天發射工作,2018年開始接受俄羅斯宇航員訓練,2024年成為第一位乘坐美國商業飛船的俄羅斯宇航員。
他這次在太空上也做了多項試驗,其中一項是研究太空飛行如何影響宇航員的聽覺和視力、免疫系統和心血管系統以及其他身體功能, 找出預防或者減輕影響的方法。
自從俄烏爆發戰爭以來,美俄在太空領域的合作從未停止過。
之前美國的航天飛機計劃結束后,其宇航員就一直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系列上太空。
現在SpaceX趕上來了,又換俄羅斯宇航員坐美國飛船上太空了。
目前兩國的政治局勢并沒有影響雙方宇航員的交流合作,往來簽證也很順利。
制裁的影響也不大,就是信用卡使用方面出現過困難。
兩國在2023年的時候,簽了一份座位交換協議,基于此,亞歷山大必須飛行。
國際空間站是分開建的,美國和俄羅斯分開,但是一切都是集成好的。
協議里說到了:“每次聯盟號發射配備一名美國宇航員,
每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配備一名俄羅斯宇航員,
其目的是為了確保在聯盟號或商業載人航天器如果出現長期無法使用的情況下,空間站能有綜合乘組宇航員,保證正常運行”。
但波音項目不在這份協議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