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聲里的山河:墨戎苗寨四方鼓舞新生代傳承記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墨戎苗寨的鼓場上已傳來鏗鏘的鼓聲。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楊敬蓮正在帶領(lǐng)學員們練習四方鼓舞的基本步伐。這位傳承人步伐矯健,轉(zhuǎn)身間裙擺飛揚,完全看不出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很多人以為非遺傳承人都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她笑著說,"但我要證明,年輕一代同樣能擔起文化傳承的重任。"
楊敬蓮與四方鼓舞的緣分始于童年。作為寨子里老鼓師的孫女,她六歲就開始在鼓場邊模仿大人的動作。"那時候覺得好玩,沒想到一練就是三十多年。"她回憶道。2018年,年僅36歲的楊敬蓮被認定為湖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四方鼓舞代表性傳承人,成為該項目最年輕的傳承人。
"四方鼓舞最難的不是動作,而是理解每個方位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楊敬蓮向?qū)W員們解釋。她獨創(chuàng)的"五感教學法"讓傳承變得生動有趣:用楓香葉的味道記憶東方鼓的清新,用米酒的醇厚體會西方鼓的深沉。在她的手機里,存著上百個教學視頻,每個動作都配有詳細的苗語解說。
面對傳承困境,楊敬蓮有著年輕人的創(chuàng)新思維。她開設(shè)抖音賬號"四方鼓娘",用短視頻展示鼓舞魅力;與當?shù)貙W校合作開發(fā)AR教學程序,學生掃碼就能看到虛擬鼓手示范;還創(chuàng)立了"母女鼓隊",帶著十歲的女兒一起演出。"看著小丫頭打得有模有樣,我就知道這門藝術(shù)斷不了。"她驕傲地說。
去年"苗族四月八"活動上,楊敬蓮帶領(lǐng)三十名學員完成的《四方和鳴》震撼全場。表演將傳統(tǒng)鼓點與現(xiàn)代編曲融合,四個方陣的交替變化宛如流動的山水畫卷。"傳統(tǒng)不是一成不變的,"演出后她接受采訪時說,"我們要讓古老藝術(shù)活在當下。"
傍晚的鼓場上,楊敬蓮正在指導一群大學生志愿者。她手把手糾正動作,不時發(fā)出爽朗的笑聲。"楊老師教鼓時特別有感染力,"湖南民族大學舞蹈系學生小吳說,"她讓我們懂得這不只是舞蹈,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密碼。"
夜幕降臨,楊敬蓮的手機依然響個不停。作為湘西非遺傳承人聯(lián)盟的發(fā)起人,她正籌劃著下個月的跨區(qū)域交流活動。"傳承不是一個人的事,"她望著鼓場上仍在練習的學員們,"只要還有人愿意學,四方鼓舞就永遠充滿生機。"鼓場四周的楓香樹在晚風中沙沙作響,仿佛在應和著她的話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