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投行業務遭遇寒流,行業整合浪潮沖擊,合規風險如影隨形,中信證券能否撥開迷霧?
在2024年的證券行業大考中,中信證券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績單: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20%,達到637.89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0.06%,達217.04億元。
從這些數字乍一看,中信證券仿佛正處于發展的上升通道,一片繁榮。然而,當我們撥開數字的迷霧,深入財報的肌理,卻不難發現,這份成績單背后,隱藏著幾分隱憂。
業務分化,投行業務陷困境
剖析中信證券2024年的業績版圖,我們會發現,其營收和利潤的增長,并非源自各業務線的齊頭并進,而是依賴于少數幾塊業務板塊的強力拉動。
證券投資業務作為最大收入來源,實現收入240.40億元,同比增長23.95%;經紀業務收入165.57億元,同比增長8.92%;資產管理業務實現收入114.73億元,同比增長5.78%。這些漂亮的數據,乍一看,似乎中信證券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期。
但中信證券的投行業務卻在2024年遭遇了“寒冬”。投行業務凈收入為41.59億元,同比下滑33.91%,營收貢獻度降至6.52%,這一數據無疑給中信證券的成績單蒙上了一層陰影。
從具體業務表現來看,盡管境內股權融資業務依然保持著市場第一的地位,完成了55單A股主承銷項目,承銷規模(現金類及資產類)達到703.59億元,但市場份額卻滑落至21.87%;境內債務融資業務同樣保持市場領先,承銷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占全市場承銷總規模的7.07%、證券公司承銷總規模的15.02%,然而,與往昔相比,其中的隱憂已顯露無遺。
在A股重大資產重組交易中,中信證券完成了5單交易,交易規模199億元,市場份額23.03%,交易單數排名市場第一。然而,這“第一”的背后,卻是項目數量和規模的大幅縮水。與2023年相比,2024年公司完成的A股主承銷項目數量銳減了60.7%,承銷規模更是驟降了74.7%,市場份額也從24.5%滑落至21.87%。這背后,是IPO與再融資階段性收緊的大環境在作祟,中信證券也難以獨善其身。
宏觀環境的變遷,如同寒風凜冽,讓投行業務的“源頭活水”漸漸干涸。監管部門出于對資本市場投融資平衡的考量,對IPO和再融資的審核更加嚴謹,節奏也明顯放緩。這直接導致中信證券投行業務的項目數量和規模大幅縮減,收入也隨之銳減。
同時,監管的加強也給中信證券的投行業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全面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的背景下,監管對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的要求愈發明確和嚴格。監管部門對投行項目的合規審查愈發嚴格,對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也顯著加大。
證券行業整合浪潮背后
當前,證券行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整合風暴,并購重組案例層出不窮。2024年,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合并案更是成為了行業的焦點。合并后的公司總資產高達1.73萬億元,歸母凈資產達到3283億元,資本實力一躍成為行業之首。并購后的券商在規模和業務協同上具備了更強的競爭力,對中信證券的市場份額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中信證券董事長張佑君也坦言,中國境內同行的整合動作,對中信證券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公司深切地感受到了市場競爭的壓力。
在傳統業務領域,原本屬于中信證券的市場份額,可能會被整合后的巨頭分食,客戶資源也面臨著流失的風險。在債券承銷業務中,一些大型企業原本更傾向于選擇中信證券作為承銷商,但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并后,憑借其強大的資本實力和更廣泛的業務網絡,使得中信證券在項目競爭中面臨更大的壓力。
從區域市場的角度來看,2024年中信證券在不同地區的表現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一直以來,京滬地區作為中信證券的核心市場,曾是其重要的營收支柱。然而,在2024年,這兩個地區卻出現了增長失速的情況。北京市地區實現營業收入7.41億元,同比下滑了8.39%,且在2023年就已出現了13.04%的下滑;上海地區實現營業收入10.72億元,同比下滑0.58%,從2023年的正增長轉為“負增長”。這兩個傳統陣地的連續失速,提醒著中信證券在核心區域市場的競爭力正在面臨嚴峻的挑戰。
與京滬地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信證券在廣東地區實現了營收的增長。然而,這種增長卻是以犧牲毛利率為代價的。2023-2024年,中信證券廣東省的毛利率分別為-28.28%、-23.42%。在犧牲毛利率的情況下,才勉強扭轉了廣東省地區增長不利的情況,營收由2023年的下滑17.81%轉變為2024年的增長2.20%。這種增長方式顯然難以持續,長期來看,可能會影響公司在該地區的盈利能力和市場地位。
合規風險如影隨形
2024年,中信證券在合規方面可謂是“麻煩不斷”,多起監管處罰事件如同烏云般密布天際。4月12日,中信證券及全資孫公司中信中證資本收到中國證監會的立案告知書,因其在相關主體違反限制性規定轉讓中核華原鈦白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非公開發行股票過程中涉嫌違法違規,被立案調查。4月30日,中信證券又收到中國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司及相關方因在中核鈦白定增套利事件中違規。
12月2日,江蘇證監局發布公告稱,中信證券江蘇分公司下轄分支機構存在賬戶實名制管理不到位、員工管理不善等問題,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在保薦業務方面,11月8日,中信證券在保薦深圳市皓吉達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業板IPO項目時,因實控人認定和控制權穩定性的核查程序執行不到位,且未督促發行人準確、完整披露控股股東的重大股權轉讓情況等違規行為,被深交所書面警示,兩名保代也被給予六個月不接受其簽字的紀律處分。
這些合規問題對中信證券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在聲譽方面,作為行業龍頭的中信證券,一直以專業、規范的形象示人。然而,頻繁的監管處罰卻使其聲譽受損嚴重,投資者對其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
2024年對于中信證券而言,亮眼的整體業績背后,投行業務的困境、市場競爭的壓力以及合規監管的風險,如同重重迷霧,籠罩著其前行的道路,急需探索應對策略。
恒瑞醫藥,業績迷霧與赴港上市疑云
順豐2024年凈利潤破百億,持續創新賦能各行各業
中國平安,要規模面子還是轉型里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