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AWE的窗口,這場匯聚全球目光的展會,不僅是智能家電與消費電子技術的競技場,更是跨國企業、行業協會與產業鏈上下游共謀全球化未來的思想熔爐。與往屆相比,剛閉幕的AWE2025呈現出更鮮明的全球化底色:不僅參展商中新增了不少國際品牌,來自歐洲、日本、韓國、俄羅斯、東盟等地的行業商協會代表和海外采購商也頻繁穿梭于各展臺之間。與此同時,展會同期舉辦的“2025AWE高峰論壇”、“中國-東盟家電與消費電子Top渠道峰會”、“國際家電制造商協會圓桌會議”等國際論壇與行業峰會,更是將“全球化”這一議題推向了行業討論的核心。
跨國品牌的“技術外交”
走過AWE2025十二個展館,能清晰感受到全球化的敘事正在真實且深刻地發生。N5海爾館、W4華為展區、W5海信展區、E1科沃斯、石頭、追覓展位,不時能看到來自全球各地的采購商、行業精英、媒體記者及普通消費者,他們或是饒有興致地體驗新產品,或是熱烈探討合作機遇。N4館的歐洲老牌家電企業博世家電、西門子家電,以及日本松下、韓國LG等國際巨頭深度參與,帶來極具競爭力的產品與創新方案,讓多元創新理念實現跨文化交流;而首次亮相AWE的百年法國家電品牌THOMSON,則在展臺上用法式經典設計與智能化功能的結合講述著“歐洲基因+中國智造”的融合故事。這些細節共同勾勒出一個趨勢:AWE正在成為全球家電產業協同的舞臺。
這種全球化勢能的積聚,在同期舉辦的“擁抱全球化,WE ARE ONE——2025AWE高峰論壇”上得到更系統的詮釋。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張崇和提出的五大國際化路徑——創造新質技術優勢、構建全鏈供應優勢、提升品牌價值優勢、堅持質量標準優勢、強化產業安全意識,恰似為這場全球化突圍戰繪制了戰略地圖。他特別強調,家電行業年均獲得輕工科技獎勵30余項的成績(占輕工全行業的15%),印證了“以創新為矛”的突圍邏輯;而我國家電標準與國際標準一致性超過96%,則成為“以質量為盾”的底氣。
這種頂層設計與企業實踐的呼應,在論壇嘉賓的分享中具象為可觸摸的案例。海信家電董事長高玉玲回顧海信31年“馬拉松式”國際化歷程時,將體育營銷比作“造船出海”的帆,將跨國并購視為“錨定市場”的樁。從贊助歐洲杯、世界杯、世俱杯,到收購/控股歐洲老牌家電Gorenje、日本東芝電視、日本三電,從南非市場試水到全球5+1區域中心布局,海信用46.5%的海外營收占比(其中自主品牌占比85.6%)證明,文化共振與技術互融才是穿透地域壁壘的利刃。
石頭科技清潔產品BU總裁錢啟杰與亞馬遜全球開店大客戶拓展及運營總監楊殊關于市場選擇的對話,折射出出海策略的分化與融合,前者堅持“解決每個市場的真實痛點”,后者主張“先成熟市場筑基,再新興市場拓疆”。而歐盟家電協會總干事Paolo Falcioni提醒中國家電企業,進入歐洲市場需要跨越“監管體系的復雜迷宮”,這恰好與張崇和強調的“強化產業安全意識”形成戰略呼應。當海爾海外電器副總裁張慶福提出“三位一體本土化”戰略時,N5館內的三翼鳥智慧家庭解決方案正通過HOPE平臺整合全球研發資源,這種虛實結合的全球化實踐,展現出中國家電企業從單一產品輸出向生態能力賦能的躍遷。
誰將是盛宴上的“主賓”?
然而,在這場全球化的盛宴背后,挑戰與隱憂同樣不容忽視。著名財經觀察家秦朔指出,中國家電業正面臨“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品牌躍遷”的驚險一躍,地緣政治波動、關稅貿易壁壘、供應鏈重構壓力、新興市場本土化要求構成了多重考驗。展會上,盡管海外客商數量增加,但海外家電行業商協會代表在“國際家電制造商協會圓桌會議”對話時提到的碳關稅、能源法規、數據安全等議題,暴露出全球化2.0時代規則制定權的爭奪已趨白熱化。
更深層的結構性矛盾,隱藏在全球化收益分配的失衡中。盡管海爾、海信、TCL等頭部企業已建立海外研發中心,但多數中小企業仍困于“微笑曲線”底端。AWE期間,某廚衛企業負責人在接受中國家電網采訪時表示,公司目前已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建立工廠,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關稅等貿易風險,但工廠主要還是為北美、歐洲等客戶代工為主。“為國際品牌代工雖能保生存,但利潤空間正被制造國原產地規則擠壓”,該負責人無奈稱。這種困境與張崇和呼吁的“構建跨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優勢”形成鮮明對照,揭示出全球化進程中“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又暗示著新興市場機會與風險的并存。
面對這些挑戰,行業正在探索多元破局路徑。海爾“研發-制造-營銷”三位一體本土化、海信“體育營銷+跨國并購”的雙輪驅動、科沃斯/追覓/石頭科技“線上觸達+線下深耕”的渠道融合......這些差異化路徑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品牌全球化需要長期主義的戰略定力。正如高玉玲所言,國際化不是百米沖刺,而是考驗耐力的馬拉松。當短期主義的出海熱潮退去,唯有構建品牌、技術、管理的綜合優勢,才能穿越周期波動。
站在AWE2025的時間節點回望,中國家電行業的全球化進程已邁入深水區。這里既有博西家電、松下、三星、LG等國際巨頭與中國智造的深度碰撞,也有海爾、海信、TCL等本土龍頭與追覓、石頭科技、科沃斯等新興科技企業的全球縱橫;既閃耀著AI大模型重塑產業格局的曙光,也暗藏著綠色轉型壓力加劇與貿易摩擦的潛流。但正如2025AWE高峰論壇主題“WE ARE ONE”所昭示的,在數字經濟消弭地理邊界的今天,沒有誰能獨享全球化的紅利,也沒有誰能避開競爭的激流。未來的贏家,必將是那些既能堅守創新本質、又能敏捷適應規則變化,既懂得以技術穿透市場、又善于用文化聯結用戶的破局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