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小米SU7轎車致三人死亡的消息在各大平臺刷屏。一場交通事故,何以掀起如此大的輿情?
首先,從遇難者加速方面得到的信息是,3月29日晚22時44分,一輛小米SU7轎車在德上高速池祁段行駛過程中撞上了隔離帶水泥樁。車輛起火燃燒,但車門卻無法打開,2名駕乘人員在車中被燒身亡,一人被破窗救出后,送醫(yī)院救治也不治身亡。
三位遇難者都是年輕的女大學生,車是從一名女生的男友手里借來的,本是一場愉快的旅行,最終卻成了一場悲劇。
小米官方也公布了事發(fā)時的車輛信息,從這些數(shù)字中可以看出,在車輛高速行駛的過程中,智駕系統(tǒng)檢測到了路面有障礙開始減速,并切換到人管狀態(tài)。僅僅2秒后,車輛就發(fā)生了事故。
目前的信息表明,車輛在碰撞后電池沒有起火,車輛門無法開啟。小米給的回應是車內(nèi)有應急機械開關,但對于不熟悉車輛的人來說,可能很難發(fā)現(xiàn)。
從這些信息來看,事故的原因主要集中在2個方面:
1、小米SU7的智駕系統(tǒng)反應太慢,發(fā)現(xiàn)障礙物到發(fā)生事故僅有2秒時間,這么短的時間是根本不可能做到安全接管的。
2、小米SU7的車門機械鎖太過隱蔽,車輛碰撞后無法打開車門,讓乘客喪生了逃生的機會。
盡管這件事中從目前的法律層面,很難確認廠家的責任。因為智駕系統(tǒng)只是輔助,目前還不具備無人駕駛的能力。在本案中,駕駛員顯然沒有盡到注意義務,過分依賴智駕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另外,車門的應急機械鎖設計太過隱蔽,但這樣的缺陷是產(chǎn)品的一部分。發(fā)生事故后再來追究車輛設計上的瑕疵,是缺乏法律依據(jù)的。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涉事的不是小米SU7,而是一輛傳統(tǒng)的燃油車輛,或許事故就不會發(fā)生。正因為如此,社會的輿論洶涌,尤其是那些對新能源車輛存在成見的人群,把這次事故作為了新能源車不夠安全的又一佑證。
4月1日當天,小米的股價下跌超5%,不難看出這場事故帶來的影響。長期以來,新能源和傳統(tǒng)油車之間的觀點對立是顯而易見的,以一場極端的事故來全面否定某個品牌甚至是新能源車,是以偏概全,有失偏頗的。
新能源代替?zhèn)鹘y(tǒng)燃油車是大勢所趨,智駕系統(tǒng)代替人工駕駛也是不可逆的潮流。目前關鍵的問題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國民的安全意識和科技發(fā)展不匹配。
很多新能源車的事故中,很多是因為智駕系統(tǒng)引發(fā)的,不可否認,現(xiàn)在的智駕系統(tǒng)還不夠智能,遠達不到完全替代人工的程度,車企和相關法律也有詳細的說明。一些駕駛者過分依賴科技,喪失了基本的常識和安全觀念,才是造成悲劇的主要原因。
一場事故不應該成為阻礙科技進步的墻,而應該成為其他駕駛者的警鐘。科技永遠不會完美無缺,生命安全還需要自己來把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