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50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發起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
短短一個星期的時間,中國軍隊就狂飆突進沖過三八線,占領了南朝鮮首都漢城。
時任聯合國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看著美韓聯軍兵敗如山倒的景象,不由得心酸地寫道:他們沒有秩序,沒有武器,沒有領導,全線潰敗,他們只有一個目的——逃得離中國軍隊越遠越好!
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竟讓這位號稱志愿軍最難纏的對手,如此凄涼呢?
麥克阿瑟大敗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 ,美蘇兩國依據《雅爾塔協議》,以三八線為界在朝鮮半島劃分受降區。
1948年,在美蘇的支持下,朝鮮半島分裂成兩個針鋒相對的國家。
1949年中國大陸解放,毛主席于次年年初訪問蘇聯,重新修訂了國民黨政府時期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從斯大林手上拿回了旅順、大連和東北鐵路主權。
斯大林對此懷恨在心,私下找來了金日成,默許他發動戰爭統一朝鮮半島,但又叮囑他要詢問中國同志的意見。
斯大林這一招把自己撇的干干凈凈,中國不答應就白白開罪朝鮮,答應了就要承擔由此帶來的一切后果。
朝鮮要是打輸了,中國少不得要請蘇聯紅軍來東北幫忙看場子。
要是打贏了,他在中國手上丟掉的旅順、大連,也可以在韓國釜山港找補回來。
中國方面也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再三勸說金日成要慎重后他都不聽,只好也默許了。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發起朝鮮戰爭,僅用三天就占領了南朝鮮首都漢城。
金日成
駐守朝鮮的美軍在沃克將軍的帶領下,與韓軍一起退到釜山拒守。
這時候半島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土地,都已經落到了北朝鮮手上,南朝鮮亡國就在眼前。
7月7日,下定決心干預朝鮮內戰的美國組建聯合國軍,由久負盛名的麥克阿瑟任總司令。
與此同時,朝鮮人民軍在釜山地區跟美韓聯軍相持近兩個月后,不但久攻不下,還遭到了敵人的反擊,局勢開始出現逆轉跡象。
9月15日,麥克阿瑟率領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北朝鮮的軍隊被一刀兩斷,戰局發生180度大逆轉。
10月,聯合國軍無視中國警告,越過三八線占領了北朝鮮首都平壤,兵鋒直至中朝邊境鴨綠江。
10月19日,中國軍隊跨過鴨綠江正式入朝作戰,這時麥克阿瑟還篤定中國不敢參戰。
因為他年輕的時候,曾以美軍觀察員的身份來過中國東北,親眼見識過中國人在日俄戰爭中的兩面討好、卑躬屈膝的樣子,這個人打心眼里就瞧不起中國。
這時候自以為萬事無憂的麥克阿瑟,又玩起了行為藝術。
本來美軍參謀部制定的計劃是兵分兩路,東西呼應,齊頭并進,作鉗形攻勢。
但麥克阿瑟認為沒必要那么認真,他打算把東路第十集團軍裝船,繞著朝鮮半島轉一圈,到朝鮮東北角的元山地區,再上演一次仁川登陸。
因為這場戰爭,基本算是麥克阿瑟最后一次軍事演出了,他要以最優雅的姿態落幕。
再加上他當時有意跟艾森豪威爾角逐美國總統寶座,故而才有這么一出。
可他這么一搞,就害的西路第八集團軍變成了孤軍深入,還沒有了呼應。
以至于10月25日的時候,在朝鮮北部的溫井、云山一帶遭到我軍伏擊,吃了一個小虧。
這就是入朝作戰的第一次戰役。
但這次戰敗并沒有引起麥克阿瑟的重視。
在他看來,這只不過小小大意而已,中國軍隊不宣而戰打了美軍一個猝不及防,證明不了什么。
到了11月5日,麥克阿瑟再次調兵遣將,這次他不搞行為藝術了,恢復了原來東西兩路齊頭并進的打法。
11月24日,美軍發動總攻,結果是東線長津湖和西線的博川、三所里一線全都遭到敗績,我軍一路橫推,將聯合國軍趕到了三八線以南。
12月23日,就在戰役結束的前一天,剛剛遭受重創的美國西路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被韓國士兵撞死,成為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犧牲軍銜最高的將領。
雖然沃克將軍在中文互聯網上經常被各種調笑,但這個人的本事實際上不賴。
當初在釜山布置防線,擋住朝鮮人民軍進攻的就是他。
后來麥克阿瑟在仁川登陸后輕敵冒進,沃克也是堅決反對的一方。
但奈何他時運不濟,碰上了韓軍這個隊友和麥克阿瑟這個上司,這才搞得他在朝鮮戰場上像笑料一般。
不過禍兮福所倚,沃克的身死給另外一個人的出場留下了空缺。
接替他第八集團軍司令的人,正是美國陸軍副總參謀長,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最大的對手李奇微。
李奇微的謀劃
1885年,李奇微出生于美國弗吉尼亞州門羅堡。
參軍后曾隨美軍到中國、巴拿馬、菲律賓、巴西等國駐扎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李奇微被任命步兵第八十二師師長,并將其改造成美軍第一支空降師。
1944年李奇微的第八十二空降師,參與盟軍諾曼底登陸,在解放法國的戰役中屢立戰功。
1950年12月24日,隨著沃克的死訊傳來,美國陸軍參謀部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這位戰功赫赫的陸軍副總參謀長,寄希望于他能阻擋志愿軍的攻勢,把美軍從麥克阿瑟大潰敗的泥潭中拯救出來。
由于事發突然,李奇微的上任顯得無比倉促,對前線戰況的了解很不全面。
他只得一邊在路上惡補作業,一邊飛到東京覲見已經被打得自閉的麥克阿瑟。
此時的麥克阿瑟已經被打得道心破碎了,他很利索地就把朝鮮戰場的最高指揮權,交給了李奇微。
臨行前,這位不可一世的五星上將,再三提醒李奇微要小心志愿軍,尤其是志愿軍翻山越嶺的本事,此前他就是不相信這一點,才會屢屢被迂回穿插。
不得不說,李奇微的運氣不錯,如果他早來兩個月,遇到當時志得意滿的麥克阿瑟,他的下場估計不會比沃克好上多少。
而現在的他,卻可以毫無掣肘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布置這場戰爭了。
從東京離開后,得到全部授權的李奇微,已經在飛機上醞釀起了自己的反攻計劃。
但降臨到漢城時,無情的現實卻又狠狠打了他一巴掌。
盡管此前對戰況有所預期,但他完全沒想到美軍現在的士氣,會低落到如此令人堪憂的地步。
“就我而言,我也發現部隊的心理上和精神上完全沒有做好準備,無法實施我一起計劃的行動。
我在沿途停下來一些遇到的市民交談,聽到了他們的抱怨。
他們的表現也讓我深信,這是一支迷失了方向,決定對自己、被領導都失去了信心。
他們不清楚自己在那干什么,總是盼望著能早日聽到歸國傳唱的汽笛聲。
我視察過的每一個指揮所都給我同樣的感覺,就是他們已經喪失了進行斗志。”
不只是底層士兵,李奇微發現美軍高層也彌漫著一股失敗主義氣息。
當他將自己的反攻計劃,向各位軍長師長們陳述時,這些人毫不客氣地打斷了他的講話,并揶揄說:此時任何的失敗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不看好李奇微的反攻計劃唄!
李奇微不得不承認,當前這個情況反攻是沒有任何希望的,當務之急是重新恢復美軍的士氣。
但在恢復士氣之前,美軍最重要的還是防備志愿軍的下一波進攻。
李奇微隱隱感覺到,美軍很可能守不住三十八度線了,甚至連三十七度線能否守住都是個未知數。
但他更清楚此時的美軍不能再敗,再敗一仗這士氣就沒救了。
李奇微給出身工兵的戴維森將軍下了一道命令,讓他在三八線附近依托山地構建一道縱深防御工事,以此來阻滯志愿軍的攻勢。
為聯合國軍后撤死守三七度線,爭取緩沖空間。
而李奇微在頻繁地走訪基層,也終于找到了讓美軍恢復士氣的辦法,那就是進攻。
可他剛才不是還想著防守嗎?怎么現在又想著進攻了?
原因是李奇微敏銳地發現了第二次戰役之后,我軍后繼乏力的窘境。
而他所謂的進攻,也不是大規模反擊,而是小規模零星的騷擾。
他強令各軍:“必須立刻放棄貪圖安逸的想法,走下舒適的車輛,離開該死的大樓,走到山里去,走到樹林里去,你們要在山林里尋找敵人!”
為了配合李奇微的行動,美國外交部也找來印度等第三方國家唱紅臉,要求中國坐下來和談。
以攻為守
但可惜的是,運氣并沒有站在李奇微一邊。
北京中南海的毛主席,一眼就洞穿了美國“假和平,真練兵”的小心思。
毛主席給志愿軍司令部下達命令,克服一切困難,一定要立刻對美軍發動第三次戰役。
但短時間內發動第三次戰役,對于志愿軍來說也不是容易的事。
前兩次戰役雖然大獲全勝,但我們的地盤擴張得太快,軍士疲憊不堪,后勤補給完全跟不上來。
貿然發動第三次戰役,風險是很大的。
以彭德懷為首的前委在經過權衡利弊后,最終還是決定接受北京方面的意見。
因為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軍重整旗鼓的速度一定會比我們的恢復速度要快。
只有以攻為守,才能把大家都拖到一樣爛的水平。
12月18日,志愿軍司令部發出了關于完成第三次戰役任務的指示。
在指示中詳細說明了立刻越過三八線繼續作戰,號召志愿軍發揮吃苦耐勞的精神,連續作戰的優良傳統,加倍努力,迎接困難,取得勝利。
文件中一針見血指出了當前的困境:“敵人在遭我軍兩次戰役嚴重打擊后,對我強大的志愿軍部隊很害怕,帝國主義集團表示無可奈何,一方面深恐美帝身陷東方,被消耗而消弱。
另一方面,敵人意見分歧很大。
目前唯一的辦法想依托三八線作為伐兵之計,在政治上向我進攻,表面求和,偽作談判,拖延時間;在軍事上加緊重整,企圖反攻。
這是敵人一個重大的陰謀計劃,必須十分警惕。
我軍當前任務,應趁著敵人退卻、混亂驚慌,尚未穩定下來,組織尚未整理就緒,東線兵力尚未完全集中,所謂新的防線尚未構筑起來,帝國主義內部埋怨紛爭尚未平息的有利時機,迅速越過三八線,求得再殲敵人幾師。
當然,繼續南進,我們的困難會增多。
多運輸補給線,延長后方勤務的前線要求,這是事實,正在力求改善,但敵人的困難不比我輕。
在某種程度上或許比我軍還多,特別是打敗仗,意見分歧是無法克服的。
如果我們不看敵人今天的困難,而過分強調自己的困難,都不積極想克服辦法,或者停止于三八線上,那是不對的,應該抓緊努力時機,更多的殲滅敵人。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吃飯問題還是要解決的。
為了讓前線的戰士們吃飽,后勤機關想盡了一切辦法。
在第一次戰役的時候,由于要躲避美軍空中偵查,東北軍區后勤部部長李俊奎,為了幫助志愿軍解決無法生火做飯的難題,發明了炒面這種高熱量且便于攜帶的食品
無論是志愿軍指揮官還是前線戰士,都對這新玩意給出了好評。
這本來只是個權宜之計,但第三次戰役期間,彭德懷發現這個東西可以大大降低志司的后勤壓力。
于是便要求東北軍區后勤部,大量制作炒面送往前線。
在東北各級政府和人民的齊心協力下,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東北后勤部門就給前線輸送650萬斤炒面和52萬斤肉類。
這些糧食可以支持我軍,發動一個星期的攻擊。
2月下旬,志愿軍準備好發動第三次戰役,首當其沖的就是李奇微叫戴維森布置的那道防線。
不過美軍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
前兩次戰役的時候, 美國人發現韓軍的戰斗力異常拉胯。
只要前線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他們跑得居然比美國人的機械化部隊還快,而且跑起來還六親不認,神擋殺神。
沃克將軍很大程度上,就是死在這上面的。
為了避免韓國人耍滑頭,美軍這次吸取教訓把他們頂在了第一線當肉盾。
毛主席從前線傳回來的消息中,敏銳地發現了美軍的死穴。
韓國軍隊雖然拉胯,但卻是聯合國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美軍的兵力無法在漫長的戰線上面面俱到,一旦韓軍崩潰了,那聯合國軍就會因為人手不足顧此失彼。
為此他指揮前線,要把進攻的矛頭對準韓軍駐守的地方。
韓軍也不傻 ,他們很清楚美國人是要拿他們去當炮灰。
志愿軍的火力一到,他們就果斷地把位置讓了出來。
這導致李奇微布置的防線里,到處都是缺口,被我軍迂回穿插切割地慘不忍睹。
美軍再次兵敗如山倒,李奇微也不得不丟棄漢城倉皇南逃。
本文由“文史風云”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