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僅正在引領電動出行變革,更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這場轉型背后的成功因素是什么?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什么?
政策
中國電動化轉型的基礎源于政府長期的政策支持。20 多年來,中國政府持續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體系,這也是中國相較于其他市場的顯著優勢。
中國的政策兼顧激勵與約束,其中包括對新能源汽車消費者提供豐厚的財政補貼,使每輛車的購置成本降低數千歐元,也包括對燃油車實施如以車牌號為基礎的限行政策(例如北京早在 2008 年就開始對燃油車實行每周一天的限行政策)。
國家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成為消費者信任電動化轉型的基礎。
產品多樣性
無論是純電動(BEV)、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還是增程式電動車(EREV),都能平等享受國家補貼。
純電動車型更受城市居民青睞,而生活在農村地區的消費者(占比超過40%)則更傾向于混動車型,包括增程式電動汽車。
增程式電動汽車配有小型燃油發電機為電池充電,一次充電可實現超過1,000 公里的續航里程。
通過同時對混合動力與純電動車型加以支持,中國不僅提升了新能源汽車對大城市以外居民的吸引力,也吸引了尚未準備購買純電動車型的用戶群體選擇新能源出行。
基礎設施
作為推動電動車出行普及率的關鍵因素,充電基礎設施自政策啟動之初便被納入整體規劃。
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公共充電網絡,累計充電樁數量達 360 萬個(占全球總量的 70%!)。這一成果離不開政府、車企、初創企業等多方力量的有效協同。
龐大的充電網絡從超大型城市延伸到高速公路、再到小型城鎮,讓電動汽車無論在城市通勤還是長途出行中都更加便捷。
廣泛部署的快充設施,有效緩解了消費者的續航焦慮。
用車成本
除了購車補貼、置換補貼外,規模效應和電價優勢也顯著降低了電動汽車的成本。
在中國,使用公共充電站補能,每百公里成本僅為約1.5歐元。而在德國,這個數字約為9歐元,是中國的6倍。與此同時,燃油車在德國的平均能耗成本約為 11 歐元/百公里,在中國則是 6.5歐元,是充電成本的 4 倍以上。
因此,在中國,新能源汽車不僅在購置成本上更具優勢,日常使用成本也遠低于燃油車。這也增強了消費者對電動化轉型的信心,并鼓勵更多人選擇電動出行。
創新驅動
在明確政策框架的有力支持下,中國汽車企業把握了新能源汽車帶來的全新增長機遇,加大電動化研發投入。
在中國全面的新能源產業生態支撐下,中國車企能夠實現電動汽車創新成果的快速商業化,并將豐富的技術應用于龐大且多元的本土市場中。
這不僅體現在硬件層面(尤其是電池和電氣架構),更關鍵的是在軟件領域,中國企業發展迅速。
這一新能源汽車生態系統,為技術的快速進步與創新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消費者
中國新車消費者的平均年齡僅為 34 歲,而在歐洲,新車客戶平均比中國年長20歲以上。
年輕客戶對科技充滿熱情,也更愿意使用最前沿的創新技術。例如,在歐洲仍有大量用戶偏好傳統物理按鍵,而中國消費者更傾向于語音控制這樣的交互方式。
這種對創新的熱情也從根本上導致了中國消費者對電動汽車抱有更加開放的態度。
重大的長期產業轉型離不開穩定的政策支持!對于電動化發展同樣如此。唯有全方位提供長期、可靠的資金支持,才能真正建立起公眾對未來電動出行的信心,這一點十分必要。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實惠的電價,這是推動電動出行發展的最關鍵因素。
此外,同步對純電動與混合動力車型提供資金支持,也將在轉型的過渡階段發揮重要作用,幫助部分因自身條件限制或對電動出行仍有疑慮的用戶群體逐步邁向電動出行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