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家級樞紐型經濟示范區 深化廣州“四港”聯運建設
文 / 陳海偉 幸曉輝 于昭
摘要:交通樞紐設施作為樞紐經濟發展的基礎,空港、海港、鐵路港、公路港“四港”聯運建設是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對廣州“四港”聯運發展現狀的深入分析,剖析出存在的網絡覆蓋廣度深度不足、樞紐集疏運體系不完善、港產城融合聯動較弱、技術標準規制不兼容的問題,針對性提出加快項目建設優化網絡結構、推動樞紐周邊產業建設、創新客貨聯程聯運機制、制定多式聯運標準規制、建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議,為廣州打造國家級樞紐型經濟示范區提供有力支撐,對優化調整廣州客貨運輸結構、促進物流業提質降本增效、推動交通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支撐廣州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樞紐經濟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在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等頂層規劃均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航空、海港樞紐,發展樞紐經濟。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將空港、海港、鐵路港、公路港“四港聯動”作為交通樞紐建設的重中之重,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在運輸能力、集疏運體系、港產城聯動、標準體系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需多措并舉,深化“四港”建設,提升廣州交通樞紐能級,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源[1]。目前國內部分地區逐步開展類似探索,張紅彩、陳寬標、賀向陽、李宇芊、房廣亮、尹純建分別針對京津冀地區、寧波、金華、中國威海—韓國仁川、迪拜開展“四港”聯運發展研究,但研究多是從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等方面提出聯運發展建議,尚未考慮物流—產業—用地協同發展、港產融合聯動、智慧物流應用等新發展要求。
一、廣州“四港”聯運發展現狀
(一)網絡體系頗具規模。白云機場建成全球最大的單體航站樓,被評為“世界十佳服務機場”,擁有四條跑道、四個航空貨運站,形成覆蓋國際56個、國內164個通航點的“空中絲路”;廣州港成為全球第五大港、全國內貿集裝箱第一大港,擁有5萬噸級以上泊位超60個,集裝箱航線累計近300條,形成“四向拓展”航道網1481公里,南沙、黃埔、新沙港區均實現鐵路進港;規劃建設“五主四輔”鐵路樞紐,客運站現狀8座、在建1座,場站總規模54臺115線,貨運站15座,貨場面積413.5公頃,對外鐵路通道加速形成“十字主軸”放射狀網絡格局;公路客運站12座,貨運站41座,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086公里,形成“三環十九射”的高速網絡。
(二)運輸能力持續增強。白云機場國際航空樞紐功能不斷增強,2020年至2023年民航旅客吞吐量連續四年位居國內單一機場第一,貨郵吞吐量連續四年全國第二,234條國內外航線覆蓋全球五大洲,4小時直達東南亞、12小時通達全球;2023年,廣州港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為6.75億噸、2541萬TEU,位居全球第五和第六位,開通集裝箱班輪航線268條,與國內外主要港口互聯互通,海鐵聯運班列累計達37條,集裝箱量43.6萬TEU,同比增長96.7%,攜手20家駁船公司開通100條駁船支線,覆蓋粵港澳大灣區內河網點。鐵路港方面,客運量1.3億人次/年,貨運量2626萬噸,高鐵加速成網,規劃10條高鐵、7條引入北部增長極,開行中歐班列1026列,同比增長56.4%,輻射能力持續提高。
(三)運營水平明顯提高。一站式支付平臺“穗通票MaaS”整合廣州本地20種出行方式,滿足多式聯運出行需求,服務用戶4300萬人次,累計交易金額約15億元;白云機場創新航空運輸服務,開行“卡車航班”,通過卡車實現空運貨物在機場和所輻射城市機場之間的快速集散,累計貨物運量3萬余噸。樞紐軌道交通接入率80%,60%的樞紐實現200米內便捷換乘地鐵。標準化運載單元使用率91%,多式聯運1小時換裝完成率99.8%。廣州南站、廣州東站實現鐵路與地鐵安檢單向互認。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完成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試點建設,全面打通航空物流領域信息孤島。廣州港已建成集裝箱信息平臺、在建海鐵聯運信息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港口和鐵路物流資源,壓縮等候時長。廣州港集團、廣州市綜合交通樞紐有限公司、廣物控股集團、歐華國際貨代公司等龍頭企業依托國際海鐵聯運、國際貨運班列,積極推動多式聯運“一單制”發展,推動貨物裝載交接、安全管理、支付結算等規則體系完善。廣州國際港、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采取“7×24小時”預約通關、優先查驗等便利化措施,靈活運用“屬地申報、運抵換乘”等轉關模式,全方位推動國際班列快速通關,跨境國際班列通關時間從70分鐘縮短至48分鐘。
二、存在問題
(一)網絡覆蓋廣度深度不足。白云機場國際直飛航線僅75條,與首都機場121條、香港機場110條、浦東機場104條相比較少,且高價值的國際通航點和航線較少,比香港機場少19條、比浦東機場少7條,對歐美地區覆蓋面有限;航空異地貨站、卡車航班網絡不完善,廣州全貨機只有488班/周,香港1174班/周。截至2024年6月底,廣州港共有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167條,以東南亞、非洲航線居多,外貿航線密度較低,往東南亞方向班列需繞行湛江/昆明,往中亞、西歐方向班列需繞行衡陽/湛江。通達國際城市、開行的班列數量相對較少。鐵路全年發送國際班列共593列,通達20國40市,明顯落后于西安(4639列,44國100市)及成渝地區(5000列,44國100市)。
(二)樞紐集疏運體系不夠完善。白云機場現狀集疏運通道單一,規劃的空鐵大道、現代大道、鐘港大道等8條集疏運道路未建,北部貨運區對外聯系通道主要依賴飛粵大道、橫十六路,飛粵大道高峰期擁堵嚴重,橫十六路部分路段僅設置2車道,存在交通瓶頸,惠肇高速、增佛高速、機場二高等空公、鐵公聯運通道尚未完全按規劃建成。廣州國際港周邊以村莊、農田為主,集疏運道路建設滯后,現狀僅依靠X280、商華路、蓼江路等雙車道的縣、鄉道路進出,規劃建設的站場西路、槎神大道等5條主要干道推進緩慢。廣州北站集疏運道路主要依靠廣清高速和云山大道,鐵路公路割裂明顯,5條集疏運道路未建。整體來看,白云機場、廣州國際港、廣州北站等樞紐周邊規劃的集疏運道路未完全建成,機場至廣州北站、廣州國際港之間互通時間分別為40分鐘、50分鐘,“四港”間道路連接不暢。
(三)港產城融合聯動較弱。白云機場臨空經濟增加值不足500億元,僅為北京的三分之一、上海的四分之一,機場周邊90%的產業物流不走空運;機場周邊商業消費不足,超75%的旅客仍以中心城區為目的地,“過而不留”現象明顯;臨空型高新制造業如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密裝備制造等規模較小,產值不足地區總產值的5%;廣州制造業逐步外遷,鐵路貨站仍集中在中心區,廣州國際港、大朗站等貨運樞紐周邊以農田、村莊等低效用地為主,開發利用程度不高。
(四)技術標準規制不相兼容。一是技術標準不統一,多式聯運裝載單元技術標準存在差異,航空貨機不支持標準集裝箱,難以實現空鐵聯運;集裝箱、半掛車等運載單元廂式化和標準化程度較低,鐵路專用集裝箱不能直接投入海運;公路貨運車輛技術標準與鐵路站場設施、標準化托盤等技術裝備缺乏統籌對接,難以實現公鐵聯運換裝“無縫銜接”。二是安檢規定不一致,鐵路對裝載集裝箱的重量、偏載、偏重等規定與空運和海關監管規定不一致,影響空鐵聯運、海鐵聯運發展。三是票證單據不一,各種貨運方式的票證單據彼此不互認,形成聯運障礙,“一單制”推行難度大。四是服務規制不一,缺乏對相關業務場景和各參與主體責任邊界、賠付條款、金融保險、裝載與加固、貨物交付、安全管理、運輸補貼等方面的服務規制統一要求,貨物全程運輸存在諸多不安全因素和風險隱患,制約多式聯運市場的發展壯大。
三、對策建議
(一)加快項目建設優化網絡結構。推進白云機場第四和第五跑道、第三航站樓、三期貨運區、東區物流倉儲改造、口岸綜合查驗中心、國際進港貨站、聯邦快遞華南操作中心、5號貨站、中遠海運空運物流基地、華南生物醫藥制品分撥中心等項目建設,提升白云機場能級和綜合承載能力。推進廣州港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工程、廣州北站綜合交通樞紐、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公鐵聯運樞紐、中歐班列融合創新產業園集疏運通道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空、海、鐵、公各樞紐功能,促進互聯互通。
(二)推動交通樞紐周邊產業建設。圍繞空港、海港、鐵路港,構建“3+5+4”重點產業體系,形成“大交通”“大物流”“大智造”“大商旅”發展新格局。圍繞空港,鞏固提升三大核心產業,加快發展跨境電商物流,完善冷鏈物流體系,積極發展供應鏈物流,持續提升航空運營服務保障能力。圍繞海港,拓展航運交易服務功能,完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全產業鏈,推出海洋文化旅游特色產品。圍繞鐵路港,加快發展高鐵快運業務,開展高鐵貨運模式創新及推廣應用,鼓勵開發當日達、次日達等多種時效的運輸產品;豐富國際班列開行模式。以廣州國際港為主體,打造國際班列集結中心、國家鐵路多式聯運基地、亞歐跨境物貿支點;推廣應用陸港樞紐節點城市貨物組織“集拼集運”“散發班列”“拼箱專列”等創新模式及合作機制,實現中歐班列的常態化、高滿載率運行。
(三)創新客貨聯程聯運機制。研究在廣州北站布置廣清永高鐵快運基地,通過空側專軌、花都大道等聯系T3高鐵站及機場,探索發展“航空+高鐵”貨物快運,推進廣州空鐵一體化綜合樞紐建設;完善機場異地貨站布局,著力在廣州都市圈、大灣區范圍內的重點樞紐、重點功能區、產業集聚區、大型制造企業設立異地貨運基地,重點推進建設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南沙綜合保稅區等一批共享異地空運中心;加強白云機場與廣州港聯動,探索空海聯運發展模式;啟動花都港+軍田站、白云港+廣州國際港的海鐵聯運前期研究工作,制定海鐵聯運建設運營方案。加強與內河港口結盟,開行集裝箱公共駁船,大力推廣“灣區一港通”,支持東江航道、西江航道、北江航道的擴能升級,打通廣州港與粵東西北的主航道,強化江海聯運;研究推動工廠倉庫前置到廣州國際港、大朗站、東部公鐵聯運樞紐作業區,實現鐵路軌道直接入庫,實現貨物的快速集散和“門到門”全流程運輸服務,做到公鐵聯運的“無縫銜接”。
(四)制定多式聯運標準規范及配套政策。推進旅客聯程電子票務服務,鼓勵不同運輸方式站場互設自動售(取)票設備,方便旅客購(取)聯運客票。積極探索旅客聯程運輸電子客票,為實現“一站購票”“一票出行”創造條件。推進標準化及電子單證應用,推動企業開展業務流程改造,支持鐵路、公路、水路、航空企業推廣應用電子運單,推動基于標準化運單的鐵路、水路企業等單證系統和業務流程改造,積極拓展應用場景和范圍,構建連接生產流通、串聯物流貿易的供應鏈服務平臺,實現“一單到底”。研究制定相關標準規范,簡化不同方式聯程聯運安檢流程,推進多式聯運標準化及電子單證應用,推廣標準化運載單元,加快制定多式聯運配套政策,在航權、時刻、安檢、查驗、通關、優先辦理等方面給予支持。
(五)建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深入研究信息共享需求、信息開放清單、信息互聯方式等實際問題,加快推動鐵路、公路、水路等客貨運企業,通過股權合作、數據交易、資源置換等市場化機制,開放聯程/多式聯運數據。推進信息數據標準化,運用數據接口服務、應用程序接口、嵌入式軟件開發工具包、區塊鏈等信息技術,開放業務系統數據接口。依托中國(廣州)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智慧空港、粵易通等平臺資源,圍繞信息數據共享化,加快建立民航、鐵路、公路、水路數據共享機制,推進政府部門、運輸企業、重點物流園區、企業平臺資源整合,打通物流在多種運輸方式、物流各環節的信息壁壘,滿足客戶一站式下單、業務集成化處理、單證信息自動流轉、貨物信息全程追溯功能需求,提升“四港”聯運效率。
參考文獻: [1]廣州市人民政府. 廣州市“四港”聯運發展規劃 [R]. 廣州: 廣州市人民政府, 2024.
(作者單位: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