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是經濟世界的運行節奏,不變是金融發展的底層邏輯。
這種“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恰好構成了觀察銀行發展的時代坐標。
3月27日郵儲銀行公布2024年度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郵儲銀行總資產達到17.0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64%,負債總額16.0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69%;營業收入3,487.75億元,同比增長1.83%,增速居國有大行前列;實現利潤總額945.92億元,同比增長3.27%;凈息差1.87%,繼續保持同業領先。
翻開年報,從今年董事長的致辭中提到的關鍵詞“傳統優勢、新生賽道、發展動能、數智化轉型”......中,我們似乎已經看到:郵儲銀行“變與不變”的邏輯躍然紙上——
不變的,是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的戰略定位堅守,是穩健的發展態勢,是良好可控的風險管理,是傳統優勢的持續鞏固;
變的,是在公司金融、城市金融、特色金融、綜合金融的均衡發力,是用組織架構重構、市場體系搭建、網點經營優化、數智化轉型帶來的內生動能。
郵儲銀行董事長鄭國雨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郵儲銀行會加快戰略的優化升級,打造更加普惠、更加均衡、更加穩健、更加智慧和更具活力的一流大型零售銀行。
不變,以錨定航向
比追逐風口更重要的,是認清自身不可替代的價值。
郵儲銀行不變的價值源自清晰的戰略定位、良好的發展態勢、穩健的風險管控。
自2007年正式掛牌成立起,郵儲銀行就已經明確了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的戰略定位。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聚焦“主責主業”,金融機構書寫金融"五篇大文章"之后,郵儲銀行價值選擇的前瞻性就更加凸顯了出來。
首先是“三農”金融領域。
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數據顯示,其涉農貸款余額從2019年的1.26萬億元增至2024年的2.29萬億元,占貸款總額比例超25%。
其次是普惠金融領域。
郵儲銀行從2019年設立普惠金融專營板塊,到2023年提出打造“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商”的目標,再到2024年升級為"普惠金融標桿行",發展進階路徑清晰呈現。截至2024年,郵儲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63萬億元,有貸款余額客戶數210.79萬戶。
零售金融也是郵儲銀行的長板。
2016年以來,郵儲銀行的零售貸款均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其“零售大行”的標簽明顯。
從近幾年年報來看,可以說,郵儲銀行的零售金融業務實現了從“有”到“優”的升級。2019年至今,郵儲銀行的個人客戶從6.05億戶拓展至超6.7億戶;手機銀行用戶從2.6億增至3.78億,消費貸款余額從2.02萬億元增至近3萬億元;同時聚焦普惠型財富管理,個人客戶AUM從10萬億元翻倍至16.69萬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2024年行業轉型陣痛期,其個人存款規模穩居13.63萬億元,消費貸增量超1,300億元,房貸增速領跑國有大行,驗證了下沉市場的戰略價值。
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在年報致辭中表示,郵儲銀行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在堅定走“長期主義”道路中,持續打造服務鄉村振興主力軍、普惠金融標桿行和科技金融生力軍。劉建軍在業績發布會還表示,郵儲銀行將聚焦實體經濟所需,持續寫好“五篇大文章”郵儲特色篇章,深耕零售金融,挖掘網絡、客戶規模、專業隊伍、品牌優勢,做強長板。
如果說,戰略的堅守是“不變”的“情懷”,那數據指標則是“不變”的“刻度”。
自2016年港股上市以來,其不良率已連續9年保持1%以下,撥備覆蓋率穩居行業前列,印證了這家銀行骨子里穩健的基因。
隨著2024年下半年一系列穩增長政策落地見效,消費需求、市場流通、工業生產等指標呈現明顯回暖跡象,經濟運行整體企穩回升。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首位,郵儲銀行的資產質量有望繼續保持穩健。
與此同時,在穩健的風險管控基礎上,郵儲銀行的經營指標也呈現出長期穩健的發展態勢。以幾個核心指標為例,郵儲銀行營業收入連續8年實現正增長,歸母凈利潤連續9年實現正增長,凈息差連續9年同業第一。
這種"不變"的價值,使其在市場競爭中保持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求變,以開新局
銀行已經進入低息經營時代,2024年銀行業凈息差收窄至1.52%的歷史低位。再者,國內銀行七成收入靠利息,如果一直“跛腳走路”,注定難以為繼。“這也是眾多銀行加速向價值銀行轉型、推動業務均衡發展的深層原因。
作為擁有超6.7億個人客戶的零售大行,郵儲銀行在堅守戰略定位的同時,正通過“求變”構建第二增長曲線,即錨定公司金融、城市金融、特色金融、綜合金融四大方向,開辟均衡發展的“新賽道”。
一場關于均衡發展的新敘事正娓娓道來。
公司金融方面,郵儲銀行實施“公司業務提升行動”,通過"1+N"經營與服務新體系開辟高成長性資產的 "藍海"。2024年報顯示,郵儲銀行公司客戶數突破180萬,同比增長 13.21%;公司主辦行客戶增長110.49%;服務科技企業客戶數較上年末增長超過30%,融資余額較上年末增長超過40%。在資金資管領域,郵儲銀行高收益離岸人民幣債券規模穩居全市場首位,基金投資規模在國有大行中拔得頭籌。
城市金融方面,郵儲銀行實施 "城市業務攻堅行動",形成 "四圈" 服務模式,即社區、園區、街區、校區。當超2.8億中老年客戶通過智慧網點接入現代金融,當超9萬家科技型企業在國家級高新區獲得定制服務,當超千家商戶聯動打造 "一縣一Mall" 消費場景,當師生群體獲得智慧校園解決方案。郵儲銀行將“千行百業+千家萬戶+城市鄉村”解構為網格化運營,每個網格都是流量入口,都是潛在的數據金礦。
特色金融方面,郵儲銀行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這三箭齊發,對未來增長極提前落子。科技金融領域,通過"技術流"評價體系、"政企研投"生態圈的建設以及“看未來”審查方法,將科技創新"不確定性"轉化為"可定價風險";綠色貸款余額增速達到 22.55%,累計開展企業碳核算服務超過萬戶,推動環境風險嵌入經營決策;而"三橫三縱"的養老服務體系整合零售資源,形成"金融+非金融"綜合服務生態,超前布局老齡化市場。
綜合金融方面,對于所有銀行來說,為客戶創造價值是構建價值銀行的核心。郵儲銀行聚焦財富管理與投行業務,2024年私行客戶達3.42萬戶,同比增長近27%; "商行 + 投行" 的協同模式下,并購貸款余額383.7億元,同比增長57.59%,成功承銷全國首單銀行間商務寫字樓綠色類REITs,助力企業盤活存量資產超20億元。依托郵政集團"四流合一"優勢,打造供應鏈金融等特色業務集群,推動服務綜合化、中間業務多元化、子公司專業化發展,提升綜合金融價值貢獻。
值得深思的是,郵儲的轉型是基于核心優勢的自然衍生。其公司金融的挖潛的本質是零售勢能的定向轉化,城市攻堅實為普惠基因的空間重構,特色賽道則是對客群價值的縱向深挖。這種"以長板育新板"的動態均衡,既規避了轉型期的資源耗散,又保持了戰略定力。
在“變”中守正,于“不變”中開新
"變"與"不變"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
這種辯證統一的經營哲學,可以從郵儲銀行的實踐中具象為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以穩應變,穩健底盤支撐創新探索。
郵儲銀行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將核心戰略扎根于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通過智能化風控體系的構建,不良貸款率穩定在1%以下。
正如鄭國雨董事長在發布會中提及:“我們將持續深耕‘三農’金融、普惠金融和個人金融,將傳統優勢領域鍛造成為穩固的長板,做服務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普惠金融的標桿行、個人金融的首選行”。
第二個維度:以變促穩,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郵儲銀行的"變",本質是主動打破路徑依賴的進化革命。從刀刃向內推進系統性改革角度看,通過組織架構、市場體系、網點經營、數智化轉型等重點領域改革,實現從 "傳統銀行" 到 "數字生態銀行" 的蝶變。
組織架構上,總行層面完成二級分行機構改革,精簡內設部門超2,000個,將資源向戰略中樞集中;基層推行"輕騎兵"模式,推動員工向縣域和一線流動,構建起"總行大腦——區域中臺——基層觸角"的穿透式架構。
市場體系上,郵儲銀行聚焦“三農”、普惠金融、個人金融和公司金融等重點領域,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金融服務體系。在對公領域,郵儲銀行打造 "1+N" 經營與服務新體系,將分散的農戶、新型農業主體、龍頭企業編織成風險共擔網絡。
網點經營上,郵儲銀行推廣“遠程+現場”相結合的“云柜”服務模式,2024 年完成70個網點的優化調整,6000余個網點形象升級,打造 148 家品牌旗艦店。
數智化轉型方面,郵儲銀行122.96億資金投入到科技創新中去,其自主研發的"郵智"大模型構建起"算力、算法、數據、場景"四位一體的智能生態,自主研發系統占比提升至80%。
第三個維度:變穩共進,構建可持續發展生態。
"變穩共進"的本質,是通過戰略要素的動態耦合,構建起"傳統根基哺育創新、新興勢能反哺本源"的共生體系。
這種平衡體現在鄭國雨董事長提到的"五更"戰略中。
郵儲銀行將以科技重構普惠內涵,以"短板變跳板"重構增長邏輯,以"控風險" 筑牢安全屏障,以“數智化”驅動商業模式變革,以“打開組織邊界”激發生態活力。
在方向和策略上,劉建軍行長在業績發布會中提到:“我們將更加有效地統籌好規模、結構、效益、風險、資本,堅定朝更加穩健、均衡、韌性的發展模式轉型”。
真正的長期主義,從不需要喧囂的證詞。
郵儲銀行用17年沉淀出兩份“時間賬簿”:一本寫著“服務‘三農’、普惠城鄉”的初心,記錄著響應時代號召的實踐成果,另一本顯示了郵儲銀行十幾年來穩健的經營績效和不斷增長的發展動能。
2025年,正值郵儲銀行的第十八年,步入資本市場的第九年,在這一年中,郵儲銀行還有兩個特別值得市場關注的好消息:郵儲銀行資本金長期“緊平衡”和代理費個性化因素兩個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
一方面,郵儲銀行首次被納入特別國債支持范疇,通過財政部和戰略股東增資1300億元,預計提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5個百分點,疊加資本計量高級法的推進,將有效突破長期面臨的資本瓶頸,“國家注資”和未來“高級法應用”,將突破郵儲銀行的資本瓶頸,充分激活郵儲銀行資金和客戶的優勢。
另一方面,是“自營+代理”模式帶來的獨特的代理費調整機制。郵儲銀行今年首次啟動“主動調整”,本次調整按照優化負債結構,降低付息成本的原則,對各期限存款的分檔費率進行適當下調。
資本和代理費的“一增一降”,將進一步增強郵儲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抵御風險和盈利能力,為業務發展和結構調整打開全新空間。
展望未來,鄭國雨做出這樣的闡述,將加快實施“服務強縣富鎮、公司業務提升、手機銀行趕超、網點效能躍升、城市業務攻堅等‘五大行動’,推行組織架構、網點經營、市場服務、激勵機制、數智化轉型、運營管理、風險管理等七個方面的改革”。
郵儲銀行將以“長板提質”鞏固優勢基本盤,以“補強短板”開辟增長第二曲線,以“均衡發展”增強發展韌性,以“五個更加”驅動能力躍遷,最終有望形成“規模增長→資源優化→能力升級→價值釋放”的內生循環,釋放出穿越周期的長期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