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可謂是心理健康的大年。先是2024年12月31日,國家衛健委把2025-2027年確定為“兒科與精神服務年”;2025年衛生系統需要落地的8件實事,其中之一就包括地級市標配專門的“心理門診”,即將到來的世界衛生日,年度主題也是"保障母嬰健康 呵護祖國未來",而日前四川省發布推進省、市縣學生三級心理健康中心建設的做法也引發大家關注,肉眼可見的是,一套圍繞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立體守護體系正在形成。
而所有這些努力的背后,是我國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達2%,青少年抑郁狀態檢出率達24.6%,部分地區初高中篩查陽性率甚至突破30%等日益嚴峻的現實情況。
被忽視的"心靈感冒":青少年抑郁的特殊性
與成人抑郁不同,青少年抑郁常以"隱形癥狀"呈現。在生理層面超40%患者首診主訴為頭痛、胃痛、失眠等軀體癥狀;在行為層面會表現為突然的成績滑坡(如從班級前10跌至30名)、暴食/厭食、自殘等現象;在情緒上用"搞笑人設"掩蓋內在喧囂的情緒,很多社交媒體上表現的"我很好",私密賬號卻寫滿閱后即焚的絕望吶喊。
深圳一名15歲女生因"反復胃痛"就診消化科半年無果,最終心理評估確診中度抑郁;杭州初中教師發現,班級里"最愛講笑話"的學生,深夜在游戲論壇連續發布"想消失"的匿名帖,這些在"微笑面具"的偽裝大大增加了篩查和應對難度。
立體守護:家庭-學校-醫療共筑三級防御網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院長陸林教授日前接受采訪時說,對于抑郁癥,最好的策略是預防。過去,人們對于抑郁癥沒有正確認識,將患者持續的情緒低落視為‘矯情’和‘缺乏耐受力’。陸林指出,實際上,抑郁癥與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無直接關系,即使心理素質很強的人,也有可能患上抑郁癥。因此,為了避免出現更多的悲劇,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就需要家庭、學校和醫療機構攜手應對。
家庭需要從"成績觀察"到"情緒觀察"
家長通過觀察子女的睡眠模式改變(如持續早醒2小時以上)、學業表現波動(成績突然下降30%以上)等細節,可及時啟動專業評估。當連續2周出現"晨重夜輕"情緒波動、每日有效睡眠<6小時、突然抗拒曾經熱愛的活動(如放棄學了8年的鋼琴)等情況,尤其要警惕;在溝通方式上也需要避免"你就是想太多"等否定式語言,改用"你最近好像很累,需要媽媽做些什么?"的開放提問。
校園需要從"應急響應"到"常態防護"
目前中小學的心理中心建設和心理老師配備開始進入常態化,除了四川省這種立體化的三級學生心理中心建設外,部分學校的創新性動作也值得推廣,比如上海部分中學引入AI微表情分析系統,通過課堂錄像識別表情呆滯、反應延遲的學生;南京某重點高中將"情緒急救課"納入必修,教授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松等實用技能;廣州有學校培訓"心理委員",掌握"三問法"(問感受、問需求、問資源)等基礎干預技巧。
青少年藥物治療需要更加科學和安全
由于青少年處于相對關鍵的生理時期,因此對于青少年抑郁的治療,除了考慮相關抑郁癥狀的改善外,還需要考慮藥物對疲勞恢復、認知影響、嗜睡和代謝副反應等情況。2024年,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三重再攝取抑制劑(SNDRI)鹽酸托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若欣林)被納入國家醫保。與傳統藥物單通道的作用機制不同,若欣林?具有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三通道再攝取抑制作用。臨床研究證實:若欣林?能夠全面、穩定的治療抑郁癥,顯著改善患者焦慮狀態、阻滯/疲勞癥狀、快感缺失和認知能力,促進社會功能恢復;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起嗜睡,不影響性功能、體重和脂代謝。薈萃分析結果亦顯示若欣林?的療效優于其他21種抗抑郁藥,該項分析結果發表于學術期刊《Chinese Medical Journal》。
當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正在從"有病治病"轉向"未病先防",從"個人掙扎"變為"系統支持";當學校心理老師能準確區分"青春期叛逆"與"抑郁前兆",當家長不再把心理咨詢等同于"丟人現眼",當城市每個角落都能找到專業的心理門診,我們相信,青春的心靈綠洲才能輕舞飛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