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和掌握復雜環境下工程圍巖損傷破壞行為和滲流演化規律對揭示塌方、大變形、突水突泥等災害致災機理,指導災害預警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工程應用價值。本書圍繞復雜環境下圍巖的損傷破壞規律和機理以及復雜環境下圍巖的滲透特征這兩個核心問題,系統研究了高溫、酸性地下水侵蝕、復雜地應力、高水壓等環境下工程圍巖的損傷破壞行為及其滲透特征和機理,為地下工程災害防控提供了科學依據。
前 言
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對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巨大,向地球深部要資源、要空間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國地下空間開發不斷走向地球深部,尤以深部資源開采和各類交通、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最為顯著,涌現出了大量的深埋地下工程,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地下工程建設規模最大的國家,工程建設面臨的地質條件和環境也越來越復雜,給工程安全造成了嚴峻挑戰。與淺部工程相比,深部地下工程圍巖所處的環境極為復雜,常常處于復雜地應力、高溫、高水壓、地下水化學侵蝕等環境中,圍巖的物理性質將會發生明顯改變,極易發生損傷破壞,進而誘發塌方、大變形、突水突泥等圍巖失穩災害事故,這已成為制約我國深地空間開發的瓶頸問題。正確認識和掌握復雜環境下工程圍巖損傷破壞行為和滲流演化規律,是地下工程領域亟待解決的國際重大前沿課題,對揭示塌方、大變形、突水突泥等災害致災機理,指導災害防控,保障深地空間安全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工程應用價值。
本書以隧道、礦山地下開采等地下工程圍巖為研究對象,圍繞復雜環境下圍巖的損傷破壞規律和機理以及復雜環境下圍巖的滲透特征這兩個核心問題,綜合運用理論分析、現場試驗、室內試驗及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針對高溫、酸性地下水侵蝕、復雜地應力、高水壓等環境下工程圍巖的損傷破壞行為及其滲透特征和機理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本書的研究成果可為我國地下工程災害防控提供基礎的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撐。
內容介紹
全書內容共分為7章。
第1章為緒論,詳細闡述了國內外關于復雜環境對巖石損傷和滲透特性影響的研究現狀;
第2章主要介紹高溫環境下巖石損傷特征與機制;
第3章主要介紹高溫對巖石破裂面特征的影響規律;
第4章主要介紹高溫與酸性水環境下巖石損傷劣化特征;
第5章主要介紹復雜應力條件下巖石損傷破壞特征;
第6章主要介紹復雜環境下巖石滲透特征;
第7章對全書進行了總結,并對相關研究進行了展望。
作 者 簡 介
黃震,博士,江西理工大學教授(破格),博士生導師,江西省“雙千計劃”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贛州市科技創新人才、江西理工大學清江拔尖人才等。2016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2017年入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2017~2019年于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獲全國高等學校礦業石油安全工程領域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優秀創新成果獎、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優勝獎、江西理工大學優秀共產黨員、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主要從事巖石力學與災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在Earth-Science Reviews、Journal of Hydr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Geology、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巖土工程學報》等期刊發表SCI、EI收錄論文50余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SCI、EI論文40余篇,2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入選2024中國知網高被引學者TOP1%,授權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4項,兼任江西省巖土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深地空間探測與開發分會理事、江西省公路學會青年專家委員會委員,擔任《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編委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金屬礦山》等期刊的青年編委。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等)等省部級項目7項,獲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江蘇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等省部級科技獎勵近10項。
點擊圖片可跳轉購買
本書可供地質工程、采礦工程、巖土工程和土木水利工程等專業方向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高校師生參考閱讀。
“博士后文庫”序言
1985年,在李政道先生的倡議和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關懷下,我國建立了博士后制度,同時設立了博士后科學基金。30多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在社會各方面的關心和支持下,博士后制度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青年高層次創新人才。在這一過程中,博士后科學基金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博士后科學基金是中國特色博士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專門用于資助博士后研究人員開展創新探索。博士后科學基金的資助,對正處于獨立科研生涯起步階段的博士后研究人員來說,適逢其時,有利于培養他們獨立的科研人格、在選題方面的競爭意識以及負責的精神,是他們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第一桶金”。盡管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金額不大,但對博士后青年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激勵作用不可估量。四兩撥千斤,博士后科學基金有效地推動了博士后研究人員迅速成長為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小基金發揮了大作用”。
在博士后科學基金的資助下,博士后研究人員的優秀學術成果不斷涌現。2013年,為提高博士后科學基金的資助效益,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聯合科學出版社開展了博士后優秀學術專著出版資助工作,通過專家評審遴選出優秀的博士后學術著作,收入“博士后文庫”,由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科學出版社出版。我們希望,借此打造專屬于博士后學術創新的旗艦圖書品牌,激勵博士后研究人員潛心科研,扎實治學,提升博士后優秀學術成果的社會影響力。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見》(國辦發〔2015〕87號),將“實施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博士后論著出版支持計劃”作為“十三五”期間博士后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提升博士后研究人員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這更加凸顯了出版資助工作的意義。我相信,我們提供的這個出版資助平臺將對博士后研究人員激發創新智慧、凝聚創新力量發揮獨特的作用,促使博士后研究人員的創新成果更好地服務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祝愿廣大博士后研究人員在博士后科學基金的資助下早日成長為棟梁之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理事長
左右滑動,查看目錄
本文摘自科學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復雜環境下工程圍巖損傷破壞行為與滲透特性》一書,內容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編輯:韋沁weiqin@cspm.com.cn)
地球為你而轉!
歡迎關注:賽杰奧(sci_geo)
科學出版社地球科學訂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