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技術目前在醫療領域適用人群相對較少
清華大學教授高小榕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繼宗指出,目前腦機接口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適用人群較少,主要解決運動障礙。雖然技術具有潛力,但仍處于臨床前的概念驗證階段,面臨信號處理復雜度、芯片能耗等挑戰。此外,相關標準制定滯后,設備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標準亟待建立,以推動臨床應用和產業化發展。
贛南醫科大學發現激活腫瘤殺傷新路徑,實體瘤藥物顯奇效
贛南醫科大學研究團隊近期在《Cell Death Discovery》期刊發表研究論文,探討了吉瑞替尼對實體瘤的抗腫瘤活性。該研究揭示吉瑞替尼通過誘導細胞凋亡和細胞周期停滯,有效抑制了AXL陽性的食管癌、卵巢癌和胃癌細胞增殖和遷移。然而,盡管展現出強大的抗腫瘤潛力,吉瑞替尼在實體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尚未完全明確,需要進一步的臨床開發和驗證,以確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Science丨陳柱成團隊捕捉ISWI動態滑移核小體過程的多個結構,揭示染色質重塑機理
2024年4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柱成教授發表研究論文,詳細解析染色質重塑蛋白ISWI的多種構象。研究發現,ISWI馬達蛋白在核小體內部引起DNA隆起,破壞DNA與組蛋白相互作用。此發現挑戰了現有的染色質重塑機制,包括“扭曲傳播”和“環傳播”模型。此外,研究還揭示了ISWI特異的接頭DNA感知機制和剎車機制,通過調控ADPB狀態避免過度染色質重塑。這些發現為理解染色質重塑中的負面效應奠定了基礎。
中國科大揭示分子伴侶參與固碳機器羧酶體組裝成熟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藍藻固碳機器中β-羧酶體組裝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發現分子伴侶CcmS在調控和維持固碳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人員通過X-射線衍射技術,分析了CcmS與羧酶體外殼蛋白CcmK1和CcmK2的復合物結構,并提出了CcmS輔助藍藻β-羧酶體組裝的分子模型。這一發現為人工設計高效固碳系統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成果已發表在期刊New Phytologist上。
Nature子刊:一次治療管6個月!阿爾茨海默病新療法在小鼠中“療效喜人”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揭示了PKR蛋白激酶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異常激活,并開發出一種基于環形RNA的策略以抑制這種激活。與傳統的小分子抑制劑相比,這種新方法未表現出顯著毒性,且在小鼠模型中顯著減少神經炎癥和病理特征,改善記憶功能。通過腺相關病毒遞送方式,單次治療效果可持續至少六個月,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睡眠中悄悄長高!浙江大學顧臻團隊等研發生物鐘智能貼片,顛覆生長激素療法
2025年4月3日,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關于生長激素控釋透皮貼BRIGHT貼片的研究。盡管這項技術在健康大鼠和生長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顯示了顯著的促生長效果,但其對治療依從性差和療效受限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此外,BRIGHT貼片的生長促進效果在晝夜節律被擾亂后顯著降低,這可能影響其在實際使用中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