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 4 月 3 日,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于朋友圈發表了一番言辭激烈的言論,他直言 “全國的農民兄弟及整個傳統產業都在為互聯網平臺打工”,此語一出,瞬間在商業圈乃至社會各界引發軒然大波。
鐘睒睒指出,互聯網平臺曾高喊 “消滅中間商” 的口號,可如今自身卻搖身一變,成為了最大的中間商。以農產品銷售為例,某電商平臺對一箱橙子的抽成竟高達 25%,而辛苦勞作的果農實際到手利潤卻不足 10%。
這與過去層層盤剝的批發商相比,又有何本質區別?平臺利用自身的流量優勢,肆意制定規則,從商家處收取高額的傭金、推廣費等費用,使得傳統產業在利潤分配中處于極度弱勢的地位。在流量霸權的影響下,平臺算法推薦什么,用戶就只能看到什么。許多生鮮店主無奈吐槽,只因拒絕購買平臺的 “流量包”,自家店鋪的曝光量在一周內便暴跌 90%。
平臺通過操控熱搜、流量傾斜等手段,不僅左右著行業的興衰,還通過制造一些虛假謠言、挑動社會對立情緒來獲取流量,從而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在 2024 年農夫山泉遭遇的網暴事件中,大量謠言通過 “小號傳播 - 大號轉發 - 算法助推” 的模式迅速擴散,而平臺在此時的審核機制卻近乎失效,這足以說明平臺在輿論操控方面存在著嚴重問題。
從更深層次來看,這場爭論體現了兩種經濟模式的巨大碰撞。在數據霸權下,傳統產業還面臨著 “透明陷阱”。某茶葉品牌負責人透露,平臺以 “透明化” 為由,將企業的客戶數據、銷售策略等商業機密盡收囊中,隨后便利用這些數據扶持競品,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利益。
鐘睒睒并非只是單純地宣泄情緒,他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設性的改革主張。其一,他呼吁平臺收費透明化,公開平臺抽成規則,杜絕暗箱操作。其二,實現算法可審計,邀請第三方機構監督平臺的推薦機制,打破算法的 “黑箱效應”。其三,責任前置化,建立謠言 1 小時響應機制,要求平臺為放任虛假信息傳播承擔連帶責任。
這些建議猶如一記記重錘,直擊當前互聯網平臺監管的空白之處,也為我們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健康的數字經濟環境指明了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