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這個行業,最近這幾年一直處于行業低潮。但如果用心觀察的話,會發現最近中外媒體多少會謹慎地透露一些市場改善的信號。 而從數據的角度,也可以觀察到不同城市的分化特征。在核心一線城市和頭部新一線城市,新房價格同比回升,銷售面積同比增長,房企多輪競價拍地重現市場;二手房市場,房價仍未止跌,但跌幅收窄。但在非核心城市,無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目前似乎仍未出現逆轉的跡象。不過,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房地產周期走出低谷往往是從核心城市開始的。
在目前的房地產行業低潮里,貝殼也失去了上市之初的熱度,從巔峰時期超過800億美元市值,到目前只有200億美元出頭。但正如在之前的【淺談2B平臺:十年之后,再看產業互聯網】一文里說的,貝殼是國內為數不多真正走完信息線上化、切入交易、產業重分工 3個階段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在這篇文章里,我們就先來梳理貝殼發展的歷史以及業務的底層邏輯;隨后我們再來看在當前這個時點,貝殼是否還是一門值得投資的好生意。
第一部分:鏈家/貝殼成長史
1)京城第一中介:2001-2008
中國房地產行業正式出現的標志,是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正式終結。自此以后,國內房地產的市場化成為發展主流,因而開始了整個行業的突飛猛進和無數的造富神話。而鏈家是在2001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在成立之初,鏈家的模式和當時的一眾房產中介并無二致,主要通過賺取買賣雙方交易差價獲利。但鏈家創始人左暉敏銳地察覺到這個模式的缺陷。如果房產中介通過交易差價獲利,意味著在交易的時候壓低賣方價格,抬高買方價格。而這又需要中介要盡量隔絕買賣雙方的信息互通,其中就連房產本來的基礎信息都有可能被有選擇地過濾掉。這顯然和賣方和買方的需求完全沖突。
于是,左暉開始了他第一次對房產中介行業的改造。鏈家首次提出了中介、買家、賣家簽署三方協議的陽光交易模式,讓中介充當買賣雙方撮合人的角色,讓雙方充分了解信息,最后在交易額中抽取傭金。而這種模式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依托于合理的交易模式,以及房地產飛速發展的歷史機遇,鏈家在創業后的第4年就在北京開出了第100家門店。然而,一個冷知識是,當時鏈家并沒有很快成為北京最大的房產中介。這是因為當時房產中介是一個地方特殊關系特別顯著的行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5年,一方面政府陸續頒布“國八條”、“國六條“給房市降溫,另一方面原來的北京市場第一中介因為特殊關系倒臺而消失。于是鏈家在行業低潮中逆勢擴張,接收了大量門店,正式成為北京最大的房產中介。
在這個階段,鏈家積累的主要能力,是作為傳統房產中介的經營能力,包括合理的交易模式、經紀人的培訓體系、以及北京這個房產核心市場的門店體系。 其實很多朋友在分析中國房產中介行業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門店模式的優越性。中國的商品房以集聚化的小區為主,而小區外圍又常配備底商,因此在底商中開設房產中介門店,便天然地接近了這個小區的房源。而這個房產中介門店的到店客戶,則天然是對周邊房源有意向的客戶,因此到店銷售轉化效率很高。這樣的條件是房產分布零散的美國難以具備的。
2)數字化與全國展業:2009-2014
要說鏈家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性事件,我認為IBM項目應有一席之地。左暉在成功占領了北京房產中介市場之后,又迅速遇到了行業的轉折點。在2008年,隨著金融海嘯的爆發,政府推出4萬億救市計劃,為房產市場注入了全新的增長動能。但此時左暉卻做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決定:他要讓IBM給鏈家做數字化系統,從而推動鏈家的線上化。
在當時,市場對于房產中介線上化的理解,基本上只局限于信息線上化。58、趕集等黃頁網站讓中介將俗稱“鉤子房”的假房源上傳,以不真實的價格和圖片吸引買家聯系,再進行后續的轉化。而左暉顯然有著更大的想法,于是對鏈家進行了第二次改造升級。
在鏈家的理念中,假房源模式雖然把房產信息搬到了線上,卻沒有解決房產中介經營里的核心問題——高效的線索轉化。 假房源本質上只是從線上獲取了有買房意向的線索,然而由于展示的房產信息是假的,這個線索背后的真實需求依賴經紀人通過不斷的電話溝通進行挖掘,直到重新梳理出買方的預算、需求、時間偏好等等重要的交易條件。
而鏈家希望做的是真房源模式,在一開始就把房源的信息盡可能真實、全面、結構化地進行展示。這樣一來,買方在線上就能對真實供給的信息進行分析,理清自己的真實需求。而當這樣的客戶聯系鏈家經紀人的時候,經紀人根據明確的需求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匹配供給,完成交易。換個說法,就是信息全面的真房源模式,可以讓經紀人在買方轉化漏斗的末端接觸才介入交易,完成臨門一腳,使人效大幅提升。
這樣的真房源戰略,一方面依靠系統的能力,因此左暉請了IBM來做系統。如今貝殼的掌門人彭永東,就是當時IBM的咨詢顧問。另一方面,真房源也依靠經紀人標準化的作業流程。對于房源信息的錄入,照片的拍攝等等,都要形成一套標準化的規則,讓成千上萬的經紀人可操作可落地。這些舉措最終沉淀為目前貝殼引以為傲的能力之一:樓盤字典。
隨著鏈家門店數量的增長,在經營中也產生了新的問題。同一個區域,有可能會有多家不一樣的鏈家門店,特別是那些供需特別旺盛的書包房區域。此時自然會涉及到不同門店的經紀人如何合作,如何分配利益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增加門店數量只會帶來內耗,對業務經營甚至可能有反效果。
而鏈家則利用線上化的能力,構建了一個經紀人分工合作的系統,也就是后來貝殼ACN的雛形。在這個系統里,經紀人的工作被模塊化,并賦予不一樣的價值。一套房從掛牌到出售,中間包括委托簽約,房源錄入,鑰匙代管,客戶帶看,等等各個環節都可以由不同門店的不同經紀人完成,從而徹底減少了不同門店和經紀人之間的內耗,提升了交易效率。
在這個階段,鏈家積累了標準化和數字化能力,完成了一系列線上化轉型。2010年末鏈家在線(后來的鏈家網)上線,并在2011年正式宣布100%真房源。同時,鏈家逐步開始了全國展業的計劃,進入上海、杭州、成都、南京等市場。到2014年的時候,鏈家經紀人數量已突破3萬人。
3)平臺化:2015至今
當鏈家逐步完成了線上化和全國展業,左暉又有了對行業進一步改造的想法。鏈家作為單一中介,即使當時已經頗具規模,但全國市場份額也只有10%左右。而房產市場和其他交易市場一樣,只有供需規模擴大,匹配的效率才會提升。因此,他將鏈家已經積累的數字化底層能力抽取出來面向全行業服務,在2015年上線貝殼平臺。
鏈家作為房產中介是一門典型的2C服務生意,然而貝殼的直接客戶并不是消費者,而是門店主和經紀人,因此是一個典型的2B2C生意。簡單來說,就是貝殼希望把樓盤字典、經紀人協作網絡(ACN)等等能力向合作的中介開放,同時合作中介也可以參與鏈家的房產交易,充當交易中的某個角色并獲取分潤。而代價就是,這些合作的中介需要向貝殼平臺也支付一部分分潤。
這個模式要成立,一方面貝殼的數字化底層能力要足夠好,需要對門店和經紀人的效率有顯著的提升作用。另一方,貝殼平臺也要有足夠的市場份額和號召力,否則這一套新的行業規則根本沒有落地的可能性。
因此,貝殼在2015年對全國7個城市的房產中介龍頭進行了并購,將全國市場份額一舉提升到15%以上。在此基礎上,貝殼在這些城市中利用加盟、分潤等模式,使一批外部門店和經紀人加入了貝殼網絡。于是,貝殼平臺中的門店共分為3大類,分別是自營的鏈家,品牌加盟模式的德佑,以及保留原有品牌的貝殼體系門店。
至此,左暉團隊成功完成了從鏈家到貝殼的平臺化改造,并且乘著全國棚改貨幣化的東風快速發展,最終在2020年上市。雖然后續貝殼又發展出裝修、租房、貝好家等業務,但平臺的核心框架依然延續了這個時期的模式。
第二部分:貝殼是否有未來
貝殼在房產產業互聯網這個賽道,壁壘是足夠堅固的。由于貝殼旗下的鏈家本身擁有強大的線下門店網絡,互聯網巨頭要憑空燒錢進入這個市場幾乎沒有可能。但是,正如之前所說,中國的房產中介規模化發展得益于國內居住區集聚分布的特點,因此中國房產中介市場和國外區別很大,貝殼出海并不是一個好的擴張方向。
而在國內房地產尚未徹底走出低迷的今天,貝殼未來的增長動力有哪些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重構一下貝殼的財報數字。由于貝殼既有自營的鏈家,又服務加盟模式的德佑以及長尾的諸多品牌,并且同時經營二手房、新房、裝修、租房等一系列業務,因此貝殼的報表看起來十分復雜。但如果我們進行抽象的提煉,目前總體上可以分為3個模塊,一是核心交易平臺模塊,包括新房和二手房;二是衍生模塊,主要包括了租房和裝修;三是新業務,其中聲量比較大的就是貝好家。
1)核心交易平臺的持續增長機會
雖然核心交易平臺規模已經不小了,但我依然認為這是未來增長確定性比較強的一塊業務。如果我們拋開報表的展現形式看本質,貝殼這個平臺服務直接服務的有兩大類門店,分別是自營的鏈家門店,以及外部的加盟、合作門店(包括德佑和長尾品牌門店)。
貝殼作為產業互聯網平臺,給這兩類門店提供的數字化基建服務是一致的。對于外部門店,貝殼不承擔基本工資,房租等支出,收取的分潤類似一種從門店GTV里提取的抽傭。而對于鏈家門店,貝殼承擔基礎的門店和人員支出。這兩種模式本質一致,但財報表述卻有很大差異。如果我們要把整個貝殼的房產交易收入還原成抽傭口徑,需要把新房和二手房收入加起來,減去成本里的外部經紀人分潤、內部經紀人成本以及門店成本。這樣我們得到的就是貝殼平臺的總抽傭金額。
之后,我們就可以提煉一條最符合貝殼業務本質的收入增長公式,抽傭收入=活躍經紀人數量 * 人均GTV * ta-ke-ra-te。
未來貝殼核心交易業務的增長邏輯就在于這3個因子如何變化。其中,活躍經紀人數量是提升確定性最強的因子。25Q1貝殼平臺的經紀人數量為55萬,而活躍經紀人數量則在49萬人左右。全國樓市在經歷了幾年的低潮之后,行業中經紀人總數量大概在150-200萬人左右。而對比其他行業的頭部交易平臺,市場份額往往超過50%。 因此,貝殼平臺的經紀人數量目前還有很大的提升潛力。事實上,由于貝殼2020年上市時就處在疫情的影響之中,因此從20年到22年經紀人數量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但從23年開始,經紀人數量回升,到25Q1已經超過了20年末的人數。在25Q1的時候貝殼應該也是進行了大批量的獲客(或者是鏈家大規模的招聘),目前活躍經紀人49萬人,總經紀人55萬人,本身就隱含了12%的增長空間。
人均GTV這個指標,增長有一定確定性,但節奏上不太受貝殼控制。 人均GTV受到3大因素影響:合作門店使用貝殼平臺的錢包份額,經紀人的交易效率,市場的房產價格。錢包份額后續有機會提升,但非常難以預測。經紀人的交易效率后續提升的可能性也比較大,不過這個效率提升的節奏是難以預測的。而更難預測的則是市場房價提升的時點,只能說隨著周期見底,房價未來必然會出現修復,但目前大家都不知道修復的幅度是多少。總的來說,活躍經紀人人均GTV的高點是21年的90萬,而到了24年只有73萬,提升空間還是有的。
最后的Ta-ke-ra-te指標,提升是相對困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各地的政策以及社會的輿論導向,都認為長期來看房產中介的Ta-ke-ra-te應該在2%左右。但這種情況下,貝殼也不是沒有辦法提升ta-ke-ra-te,因為平臺還可以提升對經紀人/門店的抽傭率。在24年,貝殼平臺對GTV的凈抽傭率是0.53%左右,意味著如果賣一套100萬的房門店得到2%即2萬元傭金,而貝殼平臺從2萬元中抽走5300元。由于貝殼GTV體量巨大,因此每0.01%的凈抽傭率提升都會顯著增加貝殼的利潤,但如果對客抽傭率不漲,就相當于讓門店再出讓一些利潤。在貝殼上市后,凈抽傭率一直在0.5%上下浮動。按照產業互聯網的慣例,如果貝殼對門店/經紀人的效率優化足夠顯著,這個抽傭率是有機會小幅提升的。
總的來說,我假設2030年活躍經紀人數量從49萬人提升到79萬人,人均GTV從萬73提升到85萬,凈抽傭率維持0.53%,則貝殼核心交易平臺的抽傭會從24年的17億提升到35億,實現翻倍。
2)衍生業務的發展機會
在兩個衍生業務中,租房是目前發展比較快的業務。之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衍生的業務,是因為以往租房往往是門店運營里順帶做的一塊業務,通常都會作為新人練手的工具。不過,目前通過省心租模式,貝殼的租房業務也產生了正毛利。
和普通的純撮合模式租房不同的是,省心租是一種貝殼托管的模式。貝殼向業主承諾一定時期內穩定支付月租,從而換取業主以貝殼測算的較低價格掛牌,并且向貝殼支付服務費(從房租里扣);另一方面,由于貝殼用這種方式收房價格偏低,租期穩定,同時也可以通過貝殼平臺進行房源的流量扶持,因此能在短時間內將房源出租。于是貝殼又能向租客每年收取一筆服務費。如果把業主和租客的服務費都算上,貝殼能收到20%年租金作為傭金,而且只要在托管/租賃期間內,每年都要收。因此省心租比普通租房模式的對客收費要更高一些。
其實這個業務對于業主來講,是用較低的租金收入(掛牌價低且要收服務費)換來了穩定的租期,因此比較適合手里房子比較多的投資客戶。而恰好目前正式房產交易的低潮期,投資客手里往往有較多的空置房源,而自行處理又非常耗費精力,因此這種產品能夠解決他們出租房源的一大痛點。而貝殼做這個業務的目的,可能已經指向了更長遠的未來。通過省心租產品,貝殼可以在源頭接觸到投資客的房源,那么當市場復蘇,業主需要賣房的時候,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
而貝殼另一個衍生業務是裝修。裝修是房產交易后非常自然的衍生業務,而貝殼有著天然的cr-o-ss-sa-le場景。不過,裝修是門復雜的線下生意,而貝殼是通過收購圣都切入到這個市場的。根據我的經驗,類似家裝這種行業,就算是同一個品牌,不同包工頭和不同工人之間的服務和交付往往差別很大。因此我看好貝殼裝修的交叉銷售機會,但后續這塊業務估計會面臨履約質量方面的挑戰。
3)貝好家的想象力
在貝殼的創新業務里,目前聲量最大的是貝好家。根據有限的信息,這個業務大致是和開發商合作參與拿地,同時利用貝殼平臺的數據指導開發商的產品設計,利用平臺流量和經紀人網絡幫助開發商銷售,最后賺的是開發商賣房的錢的分成,同時拓展樓盤后續的房產服務機會。
這個業務的想象力在于,貝殼從房產交易平臺,逐步演化為了房產居住平臺(通過租房和裝修業務),目前又再次演化成了房產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平臺。在房子還沒有造出來的時候,貝殼就已經可以利用數據來提升房產的價值。而在后續的銷售(新房銷售+二手房銷售)、租賃、裝修等等環節,貝殼都有機會切入。在此也大膽預言一下,貝殼通過參股物業公司切入存量房物業管理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總結:
住得更好是人類進化至今一直不變的追求,因此中國房地產行業會一直存在。有人說,未來人口變少,房產市場必然會萎縮。但也別忘了,房產的交易套數減少,并不一定代表著房產的交易GTV會萎縮。那是因為房產GTV是集中在高房價的一線和新一線核心城市的,而這些城市的人口數量并不見得會有大幅下降。而正如前面內容解釋的,房產中介產生收入的核心邏輯是GTV * Ta-ke-ra-te,因此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房產中介行業將會一直存在。
雖然中國房產行業目前有一點結構化改善的跡象,后續的變化仍尚未明朗。但這種情況下,貝殼仍然具備不錯的成長空間。無論從活躍經紀人數量,還是從交易GTV的規模來看,貝殼的份額占比都是相對偏低的(對比其他交易平臺寡頭)。而如果后續有宏觀的政策支持落地,相信會成為貝殼進一步發展的催化劑。
最后,引用《人類簡史》里的一個說法,歷史在發生之前是意想不到的,而在發生之后是理所當然的。我想在周期底部布局的道理也同樣如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