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關于“可持續”的習慣?
用空啤酒瓶插花,把舊衣服改造成玩偶,或者用快遞紙盒給你的貓做個貓抓板?
可持續,可以是一種很有創意和樂趣的創造。
2025年,上海服裝設計協會與yehyehyeh創新社,聯合發起2025可持續創新亞洲時尚大獎(SUSTASIA FASHION PRIZE)。此次大賽聚焦創新設計、前沿材料與行業變革,致力于推動亞洲時尚行業的可持續實踐,并加速行業創新,鼓勵亞洲年輕設計師運用可持續理念、創新材料和工藝,為時尚產業的綠色轉型提供動力。
可持續創新亞洲時尚大獎(SUSTASIA FASHION PRIZE)
在決賽舞臺,8位來自亞洲各國家及地區的新銳設計師帶來了他們的思考,他們的作品基于可持續創新材料、善藝挑戰指導完成設計,展現了如何在地緣文化、傳統工藝與全球可持續創新的交匯點上,拓展時尚表達的邊界。
最終,設計師聶若涵憑借其注重邏輯性和結構性的可持續思考,創作完成作品《經經緯緯,正反之間》。她將設計的邏輯解讀為“一種算法”,從2D到3D,微觀到宏觀的不同視角,拆解“創作”本身的意義。她的作品在可持續理念下,衍生對美學與實用的綜合表現,若涵也因此從才華橫溢的入圍選手中脫穎而出,摘得大獎最高殊榮。
上:可持續創新亞洲時尚大獎發起人、yehyehyeh創新社創始人葉曉薇,大獎得主聶若涵,上海服裝設計協會會長王嶸
下:設計師聶若涵展位,作品《經經緯緯,正反之間》
八位入圍設計師面對“可持續”的創作課題,基于各自的既有風格,以作品為媒介,制造和而不同的聲浪。
在聶若涵的眼中,“設計是一種有邏輯化的思考過程,像解一道數學題”,而她對于可持續的定義,則是更為理性的控制庫存與優化供應鏈。她的同名個人品牌RUOHAN最早被大家熟知,是因為使用了一種名為“wax cupro”的面料。這種面料是與日本的Bemberg公司合作開發的,采用了一種特殊的處理技術,類似于傳統的Barbour風衣的處理方式。面料通過棉花根莖纖維重新加工,和傳統的棉布有很大的不同。對于傳統工藝,若涵認為,作為設計師,應該在尊重技法的前提下,以創新的眼光去解構和重新定義。通過改良和創新,使傳統工藝不僅能傳承下去,還能融入現代生活。
設計師聶若涵展覽視頻
8位入圍設計師也通過各自的作品,以“可持續”為軸心,拓展了表達的邊界。Jaggy Glarino借助本土編織技藝并融合菲律賓民間傳說中Sigbin的意象,探討了時尚產業中材料、勞動力與文化不斷消耗后重塑的可能性;Karmuel Young以數理性剪裁和精致細節重新定義現代男裝,通過將機械與人體解剖學、自然與合成元素巧妙結合,呈現出一種既傳統又前衛的全新風貌;Kha Hoang Ngo則以“金袋”這一傳統符號為載體,重新詮釋了從勤勞節儉到數字時代消費主義陰暗面的轉變。
Angel Chen以雪怪的足跡作為靈感線索,運用瀕危手工藝重新塑造織物,將“適應性”升華為對自然與傳承的敬畏;Pratyush Kumar的《虛幻的回聲》從超現實主義中汲取靈感,捕捉了時間流逝與存在短暫性的哲思;Tetsuya Doi則通過羊毛與羊絨構造出“羊神”的形象,關注動物生命的不可替代性并傳達了對自然資源應有尊重的理念;Tommy Ambiyo Tedji則以模塊化設計與印度尼西亞傳統工藝的結合,探索未來時尚的無限可能。
上:評委合影
下:設計師與評委合影
入圍設計師各自展現了強烈的創作風格,對可持續材料與手法的探索與實驗,以獨到的亞洲視角詮釋了傳統與創新的交融。
賽后,NOWNESS與可持續創新亞洲時尚大獎發起人、yehyehyeh創新社創始人葉曉薇,與大獎首席合作伙伴江南布衣企業公關總經理及ESG管理負責人鄭丹丹,聊了聊關于“可持續”設計領域的當下與未來。
可持續創新亞洲時尚大獎發起人、yehyehyeh創新社創始人葉曉薇于頒獎晚宴致辭
NOWNESS:結合當下的現狀來看,目前公眾對于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關注,是否有所提升?
葉曉薇:隨著雙碳政策的推廣,極端氣候的頻繁出現,越來越多像yehyehyeh這樣的倡議平臺,還有綠色產品,綠色服務等的出現,都提升了公眾的理解與關注,但還是遠遠不夠。因為整個氣候問題的復雜性,與可持續發展進程的廣泛程度,容易讓大半大眾失去興趣與焦點。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訴諸創意與美感來提升公眾對它的關注。
設計師KHA NGO展覽視頻
NOWNESS:你認為時尚領域在什么方向上,能夠作用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和世間的推廣?
葉曉薇:時尚行業所占的碳排放在全球4-8%,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時尚對于大眾的影響力與意識的改變卻比許多重排放的行業來的巨大,這是它在可持續發展的推廣上的獨特性。
作為亞洲首個專注于可持續創新的時尚大獎,SUSTASIA FASHION PRIZE旨在為亞洲設計師搭建一個連接創意、創新與產業協作的橋梁。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平臺,不僅表彰先鋒設計力量,更推動時尚行業向綠色未來的深度轉型。來自6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入圍設計師在這里展現他們的創作。他們以前沿的可持續創新材料為媒介,融合地緣文化,傳統工藝,當代美學,詮釋了可持續時尚的無限可能。
設計師Angel Chen展覽視頻
至于為什么選擇亞洲?我認為亞洲是全球文化最為多元活躍的地區之一,擁有豐富的多樣化人才、藝術遺產和快速創新發展,我們相信下一代的可持續解決方案將會在此誕生。因此,我們鼓勵新一代的設計人才運用前沿的創新材料,設計既先鋒又適應未來的服裝,打造既引領風格又承載可持續發展的作品。
設計師陳安琪展覽現場
NOWNESS:以你的視角來看,你在此次作為評審的過程中,會更傾向于看到參賽作品有怎樣的創新和嘗試?
葉曉薇:首先申請的設計師都要完成 “善藝挑戰(Shan Future Challenge)。這是一套設計過程中可采取的有益于地球的策略,包括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使用低影響的材料和工藝、遵循低廢棄和循環設計原則、提高供應鏈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注重服裝的耐用性或可回收性,并尊重供應鏈中的勞動者。入圍者讓我驚艷的是他們對于可持續材料的精心運用、設計語言的當下性、制衣模式的多元實驗,以及對材料升級與環保工藝的持續探索。
設計師Tommy Ambiyo Tedji展覽視頻
NOWNESS:后續有沒有繼續與哪些設計師或品牌,在可持續發展領域計劃推動更多維度的合作意向與計劃?
葉曉薇:我們會持續對亞洲地區年輕設計師的關注,但是這次大賽的另一個先鋒性在于首次將國內外最前沿的可持續創新材料聚集一起,供設計師們發揮創意。如植物基替代性皮革Modern Meadow與Oleatex, 有機絲綢奧特絲紡織OTEX, Biofluff植物纖維皮草Savian, 釀造蛋白纖維Spiber,芝諾科技Zeno與Erdos合作微生物染色羊絨,賽麗絲CELYS可生物降解聚酯纖維,英瑞特InResST漁網回收再生尼龍, Woolmark與南山智尚再生羊毛,前進牛仔無水涂色牛仔布等可持續創新材料。這應該是國內首次結集這么多可持續“黑科技”材料,而對他們的進一步運用將會是一個合作重點。
上:設計師Karmuel Young 楊國麟,展覽現場
下:設計師Kha Ngo展覽現場
NOWNESS:根據你的職業生涯發展,可持續發展與創新,在打造品牌形象過程中有怎樣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鄭丹丹:可持續發展與創新,是一個品牌想走得長遠必備的能力和決策維度,也決定了品牌能否真正贏得利益相關方的信任和尊重。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品牌會在很多重要決策和選擇中考慮更全面、更利他和更長遠的影響,而不是只利己、只追求短期收益。而創新,往往并不是品牌獨自能實現的,需要帶動上下游價值鏈合作伙伴的共同參與。這樣的方式,不僅能給消費者更優質的產品,還能推動行業創新和變革。
可持續創新亞洲時尚大獎首席合作伙伴江南布衣企業公關總經理及ESG管理負責人鄭丹丹
NOWNESS:長久以來,時尚行業都因為資源的過度消耗等與環保理念相悖的問題而受到質疑,根據你當下的觀察,這種情況如今有了明顯改觀嗎?
鄭丹丹:肯定是大有改觀,特別是在過去幾年里,從供應鏈、品牌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等方面,我都看到了不同的變化趨勢:再生、有機、可降解的原材料供應更加豐富了,特別是生物基原材料不斷創新,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但目前很多創新產品還是存在成本過高的問題。
生產過程中有更多對環境友好的工藝和技術出現,例如少水染、微生物染等技術,都大大降低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多品牌關注并推出可持續產品,且在品牌推廣中強調可持續元素,對于廣泛的消費者是很好的引導,如果產品的可持續信息有據可依、真實可視,消費者確實更愿意買單。
設計師Karmuel Young展覽現場
NOWNESS: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在踐行哪些簡單易行的可持續習慣和生活方式嗎?
鄭丹丹:不買平替,選擇自己能力范圍內品質最好的,高品質=能穿更久=減少浪費。定期整理衣櫥,控制衣服總量,嚴格遵守一出一進(放棄一件舊的才允許購買一件新的)。
設計師Tetsuya Doi展覽視頻
NOWNESS:在你以往的工作中,曾經有意識地推動或進行了哪些有關可持續發展與創新的具體案例?
鄭丹丹:江南布衣的“布盡其用-牦牛絨產業振興計劃”是其中一個案例。在“布盡其用”項目中針對中國傳統面料的研究當中,我們發現了源自中國青藏高原的牦牛絨是很有潛力的可持續珍稀天然纖維。
但牦牛絨的發展極具挑戰。2024年初,我帶領團隊聯合價值鏈合作伙伴繡嘉Shokey、沃倫特等企業,共同發起了“布盡其用-牦牛絨產業振興計劃”,聚焦四個領域: 攜手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動物福利國際合作分會(ICCAW),制定并發布了全球首部牦牛相關的動物福利標準;在牧場推廣動物福利培訓,并進行牧場認證,推動牦牛絨可溯源;攜手當地生態保護組織在藏區進行生態種草,從源頭上保護牦牛的家園和糧倉;與上游的紗線供應商聯合開發創新紗線和面料,將牦牛絨與不同原材料進行混紡,呈現更豐富的色彩,給設計師更多的創造空間。
設計師Pratyush Kumar展覽視頻
NOWNESS:作為此次可持續創新亞洲時尚大獎的評委,你較為關注參賽作品在哪些方面的特質?
鄭丹丹:除了設計好不好看、是否用了創新的可持續原材料,我比較關注設計師有沒有考慮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包括未來消費后拆解、修補、再回收利用、可降解等。
本次大賽,菲律賓設計師Jaggy Glarino讓我印象深刻,他對可持續的理解非常深入、非常全面。不僅在產品上善于利用本地的可持續材料——菠蘿絲、編織麻蕉、再生尼龍覆蓋的椰子殼紐扣、升級利用的舊服裝吊帶、回收利用的舊扣合件等,生產過程中減少圖案、模塊化,還充分考慮到了未來的升級再造、生物降解性。
設計師Jaggy Glarino展覽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