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有長遠規劃和具體實施路徑,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漸進性構建完整的科學體系,環環相扣,緩急相濟,循序漸進。
向世界講中國故事要入耳入心,就得循循善誘,引人入勝,遵循“接觸—了解—認同—內化”的認知發展規律,采用“先感性后理性”的傳播策略,“由淺入深”設計故事內容,剝繭抽絲,條理化中國故事的內涵,層層遞進講出去、講進去。只有這樣講中國故事, 通過文化展示,闡釋中國價值觀,進而實現理念共享的科學漸進模式,才符合文化適應漸進理論,符合聽故事人的心理接受預期,以共情實現共性,從量變到質變,潤物細無聲,中國故事的影響力才會持續、穩定。
漸進傳播是科學,是從具體到抽象,從物質到精神,從短期到長期,從個體到群體的傳播。因此,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要按照“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順序,選擇從“視覺符號”(如熊貓、長城)到“文化內涵”,從“物質成就”(如高鐵)到“精神價值”,從“個人故事”到“國家敘事”的講述順序,從易到難,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從“社交傳播”到“主流媒體”, 從“單點突破”到“全面布局”,逐步讓中國故事從邊緣向中心轉移,從Z世代為主向全民覆蓋,從“周邊國家”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從“區域重點”到“全球覆蓋”,推動中國故事有序走進世界人民的內心深處,以中華文化溫暖世道人心,以中國智慧助力世界和平發展,以中國發展提升世界人民的獲得感。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中國故事對外國受眾而言是新知識,而任何人學習任何新知識或技能都需要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漸進過程,這是人的認知規律。突擊式、短平快的學習會導致知識碎片化,而循序漸進則有助于形成長期記憶,夯實基礎,才能深入學習。急于求成式的講和聽,還會引發焦慮和自我否定,只有循序漸進講,才能有人耐心聽,才能培養講者和聽者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和信任,講中國故事才可實現可持續進行、可持續融入。
從傳播規律看,故事受眾對穩定輸出的主體更易產生信賴,起伏變動的傳播會削弱這種信任,甚至受到懷疑和抵制。因此,向世界講中國故事要保持定力,保持穩定的節奏和一致性,避免大起大落,避免故事內容的波動,在故事內涵、風格、價值觀上保持連貫,避免講者和聽者的情緒化,導致內容失真。
向世界講中國故事要堅持“量質并重”原則,既重傳播數量,更重質量效果,做到“規模”與“效能”平衡。中國故事國際傳播需達到一定覆蓋面,觸達人群、發布頻率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規模,確保中國故事廣泛擴散,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但決不能片面追求故事和聽眾數量,要著力避免“量多質低”情況出現,要更加注重中國故事產生的實際效果:受眾是否因故事而改變認知,是否產生情感共鳴,對中國的偏見是否轉化,一則引發深度互動的故事比十篇無效的故事更有價值。
向世界所講的中國故事還要始終保持動態平衡,數量與質量協同優化,在擴大中國故事覆蓋面時需監控質量指標,在提升質量時也需確??沙掷m的傳播體量,但最終目標是“質”, 是聽眾的深度信任,為此要動態調整“量”與“質”的平衡,及時評估、及時優化中國故事的內容和講述。
循序漸進論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尊重規律、穩步推進的方法論, 既強調傳播的階段性特征,又注重效果的累積性提升,可以保證我們在復雜國際傳播環境下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持續、穩定、漸進講好中國故事,最終實現從“中國故事”到“世界共識”的轉變。
(作者為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教授)
原標題:《循序漸進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孫宜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