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欣
編輯/曹樂溪
打開 2025 年的影視成績單,新生代主創者的名字正在瘋狂刷屏:
90后編劇曹笑天憑借此劇以及之前的《九義人》、《蒼蘭訣》上桌; 同樣由85后的丁梓光執導的古裝劇《國色芳華》,登頂Q1貓眼電視劇熱度榜top1,而此前《去有風的地方》、《以家人之名》等作品,已為丁梓光打上高口碑導演的烙印; 而在短劇領域,上線不到10天播放量突破10億的《好一個乖乖女》,讓95后翟詩帆嶄露頭角、成為短劇行業炙手可熱的導演; 推出《古相思曲》《東欄雪》《長公主在上》的知竹更是被譽為90后“短劇女王”,第一部長劇作品《入青云》,由侯明昊盧昱曉主演, 引發行業高關注度。 江山代有才人出,隨著越來越多85后、90后主創躋身劇集行業中流砥柱,他們帶著新鮮的創意和對市場的敏銳嗅覺,取代流量藝人成為爆款作品的保障。 新生代主創如何用“硬核操作”抓住年輕觀眾的心,而曾經輝煌的大導與中生代導演們,尚能飯否? 這屆導演,人均“電影質感” 曾經電影>劇集的行業鄙視鏈被打破后,越來越多的新銳電影導演在劇集領域掀起波瀾。 比如在反詐題材中游刃有余的申奧導演,通過《受益人》、《孤注一擲》驗證其市場成功性后,執導的優酷白夜劇場劇集《新生》聚焦熟人詐騙拷問人性灰度。 接下來的《新生2》據說是「女版費可」的信息差心理戰,看來申奧導演的“詐騙宇宙”還會繼續豐富,而生存冒險電影《用武之地》改編自真實事件,申奧x肖央的組合令人期待。 電影質感是這群85后導演帶給劇集行業的變革風暴,比如滕叢叢將《送我上青云》的女性主義視角搬到了《我的阿勒泰》,用電影級的鏡頭語言捕捉哈薩克族的日常,讓觀眾在慢節奏中感受生命的本真; 柯汶利則用《誤殺》的懸疑基因改造《唐人街探案》; 陳奕甫更絕,直接把《沉默的真相》拍成了 "迷霧劇場版《殺人回憶》",手持鏡頭帶來的窒息感讓人忘記這是部電視劇。 很多人并不知道“類型劇操盤手”鄧科導演,其實早期也是拍電影出身的。從《贅婿》古代商戰混搭網絡熱梗,到《與鳳行》的“田園慢生活”,再到《大奉打更人》成為今年Q1熱度破30000的爆款劇,成功在影視圈打出一片天。 他的作品不僅在視覺效果上讓人驚艷,更在劇情和角色塑造上不斷突破。待播作《與晉長安》 "失憶 - 覺醒 - 反殺" 公式精準踩中爽點; 《折腰》"先婚后愛 + 家國大義" 組合拳捕獲古偶受眾; 《贅婿2》以蘇文興的全新視角,繼續挖掘“贅婿”相關的妙趣故事,讓人欲罷不能,期待值拉滿。 懸疑刑偵一直是劇集市場熱門賽道,也是新人輩出的領域。 近期口碑不錯的《沙塵暴》、《棋士》,背后的主創都很年輕。 而去年憑借《邊水往事》躋身熱門劇導演的算,曾是文藝片起家,但之后用懸疑公式玩轉觀眾心跳:《瘋人院》的科幻懸疑、《開端》的無限流循環、《邊水往事》的架空世界。 每次的作品都能突破想象力邊界,算導不愧是"懸疑界的 ENTP",辯論家型人格在他的作品里體現得淋漓盡致,總在跟觀眾玩 "你猜我下一步要怎么顛覆" 的游戲。 加入阿里大文娛、成立三邊坡工作室后,算的待播作品將 "反套路懸疑" 推向新高度。 《懸案》的錄像帶質感、港式警匪畫風,讓觀眾穿越回90 年代,而岳云鵬主演也讓大家調侃導演是不是對德云社有什么特殊情結; 《境外組》將懸疑戰場搬到金三角,國安小組不能開槍,用無人機、大數據、衛星遙感玩 "高科技捉迷藏"。 懸疑劇界的“創新狂魔”,除了老算,還有呂行。他說自己對犯罪的理解沒比別人深,但他就是能融入不同元素令人眼前一亮。 比如《無證之罪》將復雜人性剖析得那叫一個透,《雪迷宮》則畫風大變,前一秒還在和毒販玩命,后一秒就開吃炸雞架,這體驗,誰不愛? 還有待播作《勢在必行》,國內首部監獄刑偵題材劇,題材本身就自帶“王炸”屬性。另一部歷史劇《大唐賦之破陣樂》,呂導將帶來怎樣的突破令人期待。 鐘青是誰?這個問題要是5年前問,估計得全網考古才能扒出他的作品。但現在再提,觀眾腦內彈幕絕對清一色飄過—那個拍甜寵劇突然玩起中式恐怖的“瘋批”導演:靠甜寵劇《一不小心撿到愛》打響名號,轉頭就在《花間令》里塞驗尸房,把觀眾從齁甜拉到毛骨悚然。 待播作《十萬狂花入夢來》繼續在“中式恐怖”上加麻加辣,該劇是志怪類的單元故事,有點像《聊齋志異》。 鐘導說自己沒有舒適區,從不局限于一種類型,“女頻”出道的他轉身操刀“男頻”漫改劇《鎮魂街》,新作《百花殺》將融合權謀、懸疑、雙強、愛情等多種元素。 古偶甜寵賽道往往需要審美高級的年輕導演,比如執導過《周生如故》《沉香如屑》《蓮花樓》等多部熱門影視劇的導演郭虎,正在用“郭氏美學”給觀眾帶來一場場視覺盛宴: 從《宸汐緣》的“暗調水墨”到《沉香如屑》的“流光漸變”,再到《周生如故》的黑白色調,李蓮花的“破廟”都充滿東方美學意境。 郭導還熱衷于搞 "類型亂燉",待播作古裝劇《書卷一夢》玩起了“無限流穿越+劇本殺” 仙俠劇《佳偶天成》的“五感五換+克蘇魯戰鬼“設定,精準拿捏觀眾情緒。 當其他導演還在為 "如何平衡口碑與流量" 發愁時,郭導用 "視覺系爽劇" 開辟了新賽道。 而畢業于韓國中央大學的導演秦榛,從甜寵劇《當她戀愛時》,到《良辰美景好時光》用“電競 + 綜藝”玩出新花樣,再到《長相思》的東方奇幻美學,每次出手都在拆解觀眾對類型劇的刻板印象。 待播作《慕胥辭》“鬼王+短命將軍”的設定踩爆觀眾XP系統,以命換命的禁忌戀直接把虐戀濃度拉滿。更絕的是,劇組請來了《甄嬛傳》造型師陳同勛、《蒼蘭訣》視效團隊,從路透就看出制作yyds。 近期網上熱議度超高的《尚公主》,不少網友在看清導演是秦榛時,更是直言“追定了”。 叨叨發現,劇集賽道也是年輕導演跨行轉型的試煉場,比如從廣告圈殺進影視界的李漠導演,憑精準戳中年輕人 G點的本事,被網友封為「最懂打工人」的導演。 《我在他鄉挺好的》里胡晶晶的縱身一躍成了當代社畜的集體意難平,《三悅有了新工作》讓年輕倔強的95后趙三悅被殯葬行業整頓,《裝腔啟示錄》中展現真實的律師牛馬生活狀態, 《180天重啟計劃》里顧云蘇蹲在醫院走廊啃煎餅果子的鏡頭,直接把「全職女兒」話題沖上熱搜。 李漠導演的厲害之處在于總能在一地雞毛里縫出創可貼 —— 閨蜜抱團取暖的酒局、成年人把軟肋當鎧甲的博弈、母女隔著肚皮和解的陣痛,這些帶著生活毛邊的故事,比心靈雞湯更能燙平當代年輕人的精神褶皺。 演員轉型導演這事兒就像開盲盒,有人轉型撲街成「爛片制造機」,趙一龍卻像開了掛。從《長河落日》的戰爭史詩到《建國大業》的主旋律正劇,再到《我要逆風去》的都市商戰,什么類型都不在話下。 最絕的是《永夜星河》,明明是頭一回碰古裝劇,卻一拍就爆。 如今他手握《古樂風華錄》這個大 IP,網友一邊調侃「別讓編劇拖累導演」,一邊又對他的鏡頭語言充滿期待。 戴墨則是另一位演員轉導演的“開掛王“。曾在話劇舞臺塑造多個經典角色,2014 年以《北京愛情故事》執行導演身份進行跨界。《唐人街探案:玫瑰的名字》一出手,直接把網劇拍成了犯罪類型電影質感——誰說網劇不能有電影魂? 《誤殺2》,一場雨夜追逐戲拍得比原版更生猛;《三大隊》把犯罪片拍出了文藝片的質感;《唐探1900》直接把喜劇、動作、懸疑揉成一團。 待播的《球狀閃電》、《帶上她的眼睛》則押注在國產科幻的風口,要是能將科幻冷感和人性溫度調和成一杯“賽博苦酒”,那國產科幻劇或許真能跳出“特效炫技”的怪圈。 快節奏反套路,破解爆款密碼 相比長劇,“短國”早早已經被90、95后主創占領,成為Z世代的 "流量密碼破解者"。 《古相思曲》的爆火堪稱現象級,導演知竹用"雙向時空錯位" 結構,14 集講完 20 年時空錯位,每集埋設 "玉佩密碼"" 詩句伏筆 ",讓觀眾在哭著數細節,不知不覺陷入跨越時空的情感漩渦。這種爽中帶悲的手法,既有短視頻時代的即時快感,又有長劇獨有的情感厚度。 " 反向穿越+燒腦+虐戀 " 的組合,最終讓該劇豆瓣飆至 8.6 分,成為年度口碑黑馬。 待播作《入青云》再次展現她對類型融合的精準把控。這部劇改編自白鷺成雙小說,將 "罪囚逆襲 + 女戰神偽裝" 的設定玩出新花樣—— 用快節奏的敘事鉤子吸引觀眾,用值得反復咀嚼的細節留住人心。 廣告專業出身的短劇導演翟詩帆,用 "前三秒定生死" 的廣告思維把 "霸總甜寵" 拍出了 "土味美學" 的高級感。 《我的雙面甜妻》中,女主開場就遭遇 "丈夫出軌 + 車禍重生" 的雙重暴擊,用 30 秒完成身份反轉;《后來的我們》中,單集埋設 "婚禮逃婚"" 車禍失憶 ""遺產爭奪" 等爆點。2025年,她從甜寵劇"向偶像+懸疑 進化,執導出爆款作品《好一個乖乖女》。 還有導演將短劇思維引入長劇市場,掀起爆款風暴。 比如《虛顏》、《招惹》的導演曾慶杰。 在《九重紫》中將短劇的強沖突節奏移植到長劇,用 "重生復仇 + 宅斗權謀" 的雙線敘事打破傳統古偶框架,成了當之無愧的黑馬。 《墨雨云間》導演馬詩歌此前拍過《一紙寄風月》,即是融合了穿越、宮斗、復仇等爽劇元素的短劇。 通過短劇強情節思維重構長劇框架,在《墨雨云間》中得以體現,40集的篇幅里塞進了堪比美劇的高密度敘事,尤其是反派塑造,拒絕臉譜化的 “工具人”,而是給每個角色都編了部 “暗黑前傳”, “全員皆有故事” 的寫法,給人一種 “拆盲盒” 的感覺。 如果說《墨雨云間》是場古裝懸疑大戲,那《五福臨門》就是北宋版的《家有兒女》,“古代職場 + 婚戀” 的雙線敘事,讓觀眾在笑出腹肌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女性成長的力量。 再來看看85后編劇的代表作清單,都說影視行業寒冬,但他們簡直是在橫店買了套房—人均手握三四個項目。 賈彬彬,從《才不要和老板談戀愛》的都市甜虐到《九重紫》《國色芳華》的宅斗權謀,這位新概念作文大賽出身的選手把 "先婚后愛" 玩出了花樣、用奇思妙想重新定義古裝劇的打開方式,古裝劇不只有宮斗宅斗,還有職場梗、創業魂、文化輸出。 她筆下的女性角色拒絕雌競,選擇 "girls help girls",錢唯和閨蜜的職場互助、竇昭和女伴的情報聯盟,何惟芳與同行的商業合作,打破了 "宮斗劇必撕 X" 的魔咒。這種現代女性價值觀的植入,讓古裝劇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曹笑天,大概是編劇圈最懂 “反套路” 的男人。這位從文學賽道跨界而來的選手,出道作《屏里狐》就敢讓男狐當主角,在 2016 年貢獻了初代 “男色經濟” 爆款。不過真正讓他封神的,是這幾年在女性題材里的 “精準打擊”—— 既能寫《江照黎明》里被家暴妻子的絕地反殺,又能搞《蒼蘭訣》的仙魔甜虐戀,《雁回時》更是把宅斗權謀和破鏡重圓結合,讓粉絲直呼 “有生之年”。 待播作《金枝》設定像 “女版《慶余年》”:賤民之女冒名頂替混入東京府,在權貴堆里玩 “刀尖跳舞”。 90后編劇吳桐,少見的 "歷史型選手"。憑借《戰長沙》《知否》兩部爆款奠定地位,待播劇《雨霖鈴》又將挑戰武俠懸疑新領域。 她的創作以 "歷史細節狂魔" 著稱,《戰長沙》中霍家米缸里的糙米數量對應戰時糧價、胡湘湘的護士服嚴格參照民國護理標準,連日軍空襲警報的節奏都經過考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里 "孔嬤嬤教規矩" 的禮儀動作,嚴格參照《朱子家禮》。 期待《雨霖鈴》開播時,這位 "歷史細節控" 編劇又會帶來怎樣的驚喜 —— 畢竟在她筆下,展昭的官服紋樣都可能暗藏破案線索! 從中傳走出的85后編劇白錦錦,《民初奇人傳》玩轉民國江湖的奇人異事,《蒼蘭訣》、《永夜星河》駕馭仙俠世界的甜虐愛情,《長風渡》、《風起洛陽》把古代商戰和懸疑探案玩出新花樣。六部代表作橫跨五個題材,部部都能精準戳中觀眾嗨點。 除此之外,南鎮用《傳聞中的陳芊芊》把穿越劇玩出反套路新花樣, 正在籌備的《折腰》被原著粉每天敲木魚催更; 周木楠憑一己之力把"少年"兩個字寫成了流量密碼,《少年歌行》帶火中二武俠風,待播的《少年歌行2》已經讓B站剪刀手們提前進入亢奮模式; 汪洪更絕,《司藤》里大女主手撕渣男,《花琉璃軼聞》中假千金智斗朝堂, 連待播的《山河枕》都透著 "姐就是女王" 的霸氣。 這些85后編劇的作品清單就像一面鏡子 —— 既照見觀眾對 “爽感” 的剛需,也折射出社會對性別議題的深層關注。 老將穩坐"C位", "老樹新花"打臉退場論 要說85后導演和編劇的崛起,那真是“年輕人上桌”的時代來了。但別急著拍板,老將們還沒退場!他們依然能穩穩地撐起半邊天。 比如國產劇界金字招牌、正午陽光系導演孔笙,執導作品《父母愛情》《戰長沙》《瑯琊榜》《歡樂頌》《山海情》,每一部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將 "正午出品" 四個字鍛造成國劇界的 ISO 認證。 今年,孔笙導演與蘭曉龍編劇再度合作,帶著電影《得閑謹制》殺回大銀幕,能否再創經典?期待值還蠻高的。 鄭曉龍導演,從《金婚》里的家長里短到《甄嬛傳》的宮闈暗戰,從《紅高粱》的野性生長到《功勛》的時代群像,用 20 年時間完成了國劇題材的 "全滿貫"。 但他的野心遠不止于此 ——待播作《藏海傳》因為肖戰主演未播先火,電影級的轉場手法呈現朝堂博弈,質感華麗厚重,看完預告片叨叨就覺得品質是有保障的。 近期熱播的懸疑劇《沙塵暴》,背后監制是被網友戲稱“警匪劇祖師爺”的60后導演高群書,其執導的《征服》,孫紅雷飾演的劉華強提著西瓜刀劈開國產警匪劇的天花板,讓“這瓜保熟嗎”成了初代網絡梗王。 高群書近幾年的作品《刑警的日子》《三叉戟》《獵冰》再次證明了他在警匪劇領域的統治力。 待播作《法官榮譽》更是讓人搓手期待:會不會拍出《底線》+《沉默的真相》的混合體? 在影視圈集體焦慮 "長劇已死" 的當下,65 歲的姚曉峰導演卻頻頻出成績,《追風者》從金融視角切入民國諜戰故事,成為首部熱度破萬的諜戰劇; 《北上》通過“鄉愁”書寫90后一代的個體成長史。 待播作《交鋒》將與知名編劇王小槍合作,“瞄準”當代國安諜戰題材。 在微短劇沖擊下逆勢而上,他的秘訣是“求新,求變”— 市場需要不斷升級,以匹配觀眾越來越高的要求,如果一直停留在原來創作的類型里,觀眾膩了就會棄劇。姚導用作品證明:只要把長劇當 "時代切片" 做,觀眾永遠愿意花時間追劇。 去年憑借9.6分的《山花爛漫時》刷新豆瓣國產劇紀錄的導演費振翔,則是類型劇多面手,既能拍好《龍嶺迷窟》、《云南蟲谷》這樣的鬼吹燈探險宇宙, 又能在《縱有疾風起》里解構都市困局,在《星漢燦爛》中以新古典主義美學重塑古裝偶像劇。 除了與管虎導演合作電影《東極島》,大家也比較期待“費寶”改編貓膩的古裝懸疑探案劇《什錦》,是目前劇圈小生人均渴望攀上的大餅之一。 在這個 "年輕人上桌" 的時代,依然制霸黃金檔的傳統大導們"老樹開新花" 的創作策略,讓他們持續領跑國劇賽道。畢竟在觀眾用遙控器投票的時代,能創作出多部爆款作品的導演,本就是行業稀缺品。 編劇這邊,大神們更是穩如泰山。 比如編劇浪潮中的 "常青樹"桐華,從 "網文大神" 到 "白玉蘭入圍編劇",當行業在討論 "IP 枯竭" 時,她的作品依然是影視公司的 "安全牌"。 從2005 年的《步步驚心》橫空出世,到2025年深刻洞察女性成長等情感新議題的《濾鏡》,桐華不斷拓展言情劇的邊界。 《長相思》的 BE 美學余韻未消,她將帶著《蘭香如故》殺入古偶賽道。 秦雯,從2004年兒童情景劇的《十二樓的流星雨》,到2024年的《繁花》封神,用 20 年時間完成從 "行業新人" 到 "爆款制造機" 的蛻變。 《辣媽正傳》的職場女性困境、《我的前半生》的婚姻困局、《流金歲月》的女性友誼圖鑒、《贅婿》的商戰傳奇,秦雯始終在尋找時代命題與人性溫度的平衡。 這位手握現象級爆款的編劇破圈不設限,待播作《紅塵四合》的劊子手師徒闖入懸疑江湖;《獨身女人》為都市女性的婚戀觀寫下當代注腳;《慈悲殿》的兄妹救贖故事,或將開辟古裝劇情感表達的新維度。 還有深耕行業十余年的知名編劇劉芳,從都市情感劇到古裝武俠劇全類型覆蓋,尤其是古裝武俠賽道已經有《琉璃》、《蓮花樓》等諸多爆款作品。 新作《赴山海》將穿書與傳統武俠相融合,勢要把成毅焊死在武俠男神的位子上。 成熟編劇通過持續產出眾多現象級作品,證明了他們對題材把控的核心價值、對市場趨勢的精準預判。這種在工業化生產中堅持創新的創作模式,為新生代編劇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路徑。 年輕主創也需警惕預制爽點 年輕主創之所以能夠成功“上桌”,除了他們的"破圈創作",還有平臺的"買股策略"以及劇集市場的深刻變革。 曾慶杰用《招惹》證明 "23 天也能出爆款",隨后,又執導了A級制作的《九重紫》,憑借唯美的畫風和強氛圍感,硬是把一部平平無奇的劇拍出了S+級的播出效果,成功實現了從短劇到長劇的跨越。于是,騰訊視頻果斷將其納入 "人才儲備庫",反手就給了 S + 古偶《逐玉》。 丁梓光帶著《去有風的地方》的治愈美學加盟芒果 TV,李漠用 "打工人顯微鏡" 視角成為優酷的座上賓。當騰訊視頻嘗到 "投資導演" 的甜頭,其他平臺也開始摩拳擦掌,一場 "人才爭奪戰" 悄然打響,《邊水往事》后,優酷很快官宣算入職阿里大文娛,隨后別克、劉吾駟、栗坤、李蔚然等等行業頭部導演、編劇、制作人,接連入職并成立工作室。 劇集市場也從“流量明星”轉向“內容為王”。導演作為關鍵人物,其敘事節奏、鏡頭語言和視覺效果,直接決定了劇集的成敗。 楊龍在《雁回時》中,用絕美的構圖和神級轉場,讓觀眾眼前一亮;丁梓光在《國色芳華》中,以細膩的情感表達和創新的敘事手法,打破了古裝劇的套路化表達。這些新銳導演的崛起,恰是劇集市場對內容質量追求的縮影。 在一些60、70后導演嘗試翻拍經典劇,卻因為“爹味審美”被觀眾群嘲時,新生代們的優勢在于對年輕觀眾喜好的敏銳把握,但他們的短板也同樣明顯:缺乏深度和沉淀,陷入"爽點堆砌"的陷阱:虐到極致是爽,甜到齁也是爽。 比如某些爆款劇前期熱度極高,卻因劇情崩塌而爛尾,甚至登上熱搜。如果新生代們無法在創新與深度之間找到平衡,他們的“新”終究只是曇花一現。 反觀依然扛起半邊天的老將,他們的共同點是不依賴情懷,靠扎實的故事和人物說話。所以“新生代上桌“并不是"老人退場,新人接棒",觀眾永遠愿意為好故事買單,只要故事夠精彩,誰主沉浮并不重要。 視覺| 蛋蛋 運營 | 曉滿、杜杜 請聯系:TDDshangwu(微信ID) 轉載 請聯系:manxiaoyu001(微信ID) 桃叨叨的小桃子聚集地 追愛豆 · 看劇 · 聊電影 · 吃瓜 ↓關注【AKA桃叨叨】視頻號,收獲更多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