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陽光灑在西安城墻上。城墻根下,幾位老茶客圍坐在一起,開啟了每日的閑聊。
“聽說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帽子’被摘了?”一位老者眉頭緊皺,滿臉疑惑。旁邊的人立刻搭腔:“咱西安可是十三朝古都,論歷史底蘊,哪個城市能比得上?怎么就沒評上呢?”
這番對話,不僅透露出西安人骨子里的驕傲,也引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西安為何沒能戴上國家中心城市這頂“大帽子”?
西安市位置圖(圖源@天地圖)▼
國家中心城市,在我國城鎮化進程里,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絕非普通的城市評比。入選的城市,不僅要有強勁的經濟實力,在政治、經濟、文化、創新等多個維度,還得具備輻射全國的帶動能力。
目前,國內僅有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等5座城市獲此殊榮。
北京作為首都,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于一體,大量國家級機構、頂尖高校與科研院所匯聚于此,對全國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上海憑借發達的金融市場和繁榮的國際貿易,成為我國經濟的“風向標”,對國內外經濟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在對外開放的浪潮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天津依托港口優勢和雄厚的制造業基礎,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添磚加瓦。
重慶憑借長江經濟帶的區位優勢,在西部大開發戰略里扮演著關鍵角色。
這些入選國家中心城市的地區,憑借鮮明的特色與顯著的優勢,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布局中,承擔著無可替代的核心功能。
西安也曾被寄予厚望,有望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2018年,國家發改委在《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明確表態支持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面對這一重大發展機遇,西安仿佛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在城市規劃、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齊頭并進。高新區規模不斷擴大、檔次持續提升,西咸新區建設加速推進,地鐵線路也越來越多,整座城市充滿生機與活力,發展得熱火朝天。
《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部分內容(圖源@國家發改委)▼
然而,到了2025年,《西安市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將西安定位為“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原來支持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說法不見了!
這是怎么回事?是西安的城市發展在國家的城市發展布局中被降級了嗎?
恐怕不能簡單地做出回答。因為,這一次不再被納入國家中心城市的除了西安,還有武漢、成都和鄭州三座省會城市,由此可見,這是城市發展布局在戰略上的一次調整。
至于是不是降級,恐怕讓其回到其本來該有的位置這種表述更為可觀。
關于西安,這次的調整新增了“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等功能定位。
《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批復部分內容(圖源@人民政府網)▼
這看似“降格”的定位,實際上是對西安更細致、務實的規劃,也表明國家對西安的發展方向有了新考量。
西安一直是我國西北經濟發展的橋頭堡,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其在我國的版圖中都具有具足輕重的地位。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國家沒有選擇西安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轉而有了新的規劃呢?我們不妨先從經濟層面分析,因為這是最直觀的衡量標準。
2024年,西安GDP總量達1.33萬億元,在西北地區獨占鰲頭。然而,與現有的國家中心城市相比,差距依舊顯著。
譬如2024年北京GDP 4.98萬億元,上海GDP 5.39萬億元,廣州GDP 3.1萬億元,天津GDP 1.8萬億元,重慶GDP 3.22萬億元,西安與之相比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西安大雁塔全景,圖片較大,建議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更關鍵的是,西安的經濟輻射范圍主要局限在陜西省內,截至目前對西北其他省份的帶動作用有限,這在產業結構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西安的航空航天產業實力強勁,擁有航天六院、西飛集團等龍頭企業,但產業鏈配套率不足40%;電子信息產業勢頭良好,三星西安工廠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存儲芯片生產基地,但核心設備長期依賴進口。
2023年,西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8%,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深圳(42.3%)、蘇州(47.6%)等先進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這樣的產業結構,極大限制了西安的經濟影響力。
除了自身經濟結構問題,西北地區特殊的發展現狀,同樣影響著西安的定位。截至2023年,這片占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一的區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約73%(高于全國66.16%),戶籍城鎮化率僅60.5%。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72:1,略優于全國均值2.39:1,但城鄉差距仍需改善。
與此同時,《西安市國土空間規劃》設定的1560萬人口上限政策,也表明西安需要優先解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不能盲目追求規模擴張,這些客觀條件也束縛了西安邁向國家中心城市的步伐。
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航拍(圖源@攝圖網)▼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底蘊確實深厚,“厚”得無處不在。
大雁塔下,仿佛還能聽見玄奘譯經時的梵音;碑林博物館里,歷代碑刻默默訴說著中華文明的傳承。即便是尋常巷陌,也可能藏著李白醉酒的酒肆,或是杜甫筆下的“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景致。
據統計,盛唐時期的長安城曾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友好往來,城內僑居的外國人多達數萬。
深厚的歷史底蘊,確實是西安的王牌。當成都用火鍋和熊貓打造城市名片,重慶憑借8D魔幻城市形象吸引游客時,西安僅憑對傳統的堅守,就能吸引大量國內外游客。2023年,西安文旅營銷投入僅為成都的65%、重慶的58%,接待游客量卻達到2.8億人次。
但這種“厚”有時也成為一種負擔,阻礙西安向現代化轉型。最近一二十年的發展中,西安與重慶、和成都這兩座本來可以并駕齊驅的城市發展差距越來越大。
和南方的部分發達城市相比,差距則更為明顯。數據顯示,2024年西安新增互聯網創業企業數量約為深圳的10%-15%,風險投資規模是杭州的8-12%,創業氛圍明顯淡薄,城市創新活力嚴重不足。
有人說,西安的歷史過于厚重了,厚重得反而成了負擔。過度依賴歷史文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安在新興領域的開拓能力。
厚重的歷史也讓西安的城市發展呈現特殊的“二元性”。城墻之外,高新區、經開區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航天基地、半導體產業園等現代化產業園區蓬勃發展。2024年,西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8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2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升至43.1%。
然而走進城墻內,時光仿佛凝固。為保護歷史風貌,鐘鼓樓周邊建筑高度被嚴格限制在24米以下。截至2024年底,西安城墻內歷史街區面積達13.8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區(碑林、新城、蓮湖)建成區的8.6%。
西安鐘鼓樓(圖源@攝圖網)▼
作為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這種保護是很有必要的,但也給西安的城市空間規劃和發展帶來難題。
以地鐵6號線為例,因穿越明城墻遺址,施工方案修改了17次,工期延長了兩年多。高新區擴展受制于周秦漢唐遺址分布,可供開發用地僅剩規劃面積的43%。2023年,西安土地出讓金收入562億元,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10,土地財政依賴度達48.9%,高于成都的42.3%,西安在城市更新方面,確實困難重重。
西安城墻景觀(圖源@攝圖網)▼
除了引以為傲的歷史文化,西安最自豪的就是科教資源。
63所高等院校,包含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7所“雙一流”高校,在校大學生超140萬。還有71位兩院院士,2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24年,西安研發投入達5.56%,位列全國第三。
西安交通大學景觀(圖源@攝圖網)▼
遺憾的是,這些優質資源尚未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
2024年西安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500億元,但本地轉化率僅為35%。高校畢業生留陜率長期在40%左右徘徊(2023年),高端人才流失高達68%。這種“科研高地、產業洼地”的怪圈,嚴重制約了西安的科創發展。
反觀成都,通過實施“蓉漂計劃”,將本地高校畢業生留存率提升到了70%,武漢光谷也吸引了上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這些成功經驗,都值得西安借鑒。
從政策要求來看,國家中心城市還要求具備全球影響力,西安在國際化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廣州吸引眾多世界500強設區域總部;重慶憑借長江黃金水道,構建起強大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天津在吸引外資與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方面成果顯著。相比之下,西安在吸引外資與國際科技合作方面,與國家中心城市的標準存在較大差距。
西安會展中心全景,圖片較大,建議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換個角度來看,不再戴著國家中心城市的帽子,對西安的發展并不一定是壞事。
隨著國家城市發展戰略的調整與完善,單一的城市等級劃分正逐步被多元化、特色化的定位體系所取代。在此背景下,西部中心城市的定位恰恰讓西安能夠揚長避短,走出一條具有西安特色的發展道路。
在差異化發展戰略下,西安得以擺脫與東部城市同質化競爭的困境,集中力量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以航空航天產業為例,其2023年的產值突破2000億元,占據全國12.3%的市場份額,在細分領域形成了難以替代的競爭優勢。
作為西北地區首個GDP突破萬億的城市,西安可以更好地借助西部中心城市的優勢大力推進“西安-咸陽”超級都市圈建設,成立統一的發展委員會、規劃5條市域鐵路線、構建1小時通勤圈等舉措,進一步提升西安大都市圈的發展水平。
西安大都市圈的建設,還有望解決西安城墻內的發展難題,讓西安能夠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優勢。這樣一來,西安既能完好地保留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又能實現現代發展與文化傳承的有機融合。曾經被視為負擔的歷史文化,將成為西安城市轉型的寶貴財富。
在對外發展方面,西安也能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創新發展模式。2023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量突破5000列,占全國總量的31.5%。西安可以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積極拓展國際航線、提高國際貨郵吞吐量,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
西安大唐芙蓉園(圖源@攝圖網)▼
未來,立足西部中心城市的定位,西安也可以從以下方面實現更好地發展:
首先,西安可以強化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加快機場擴建和高鐵網絡建設,提升中歐班列(西安)的運營效率,打造亞歐陸空聯運的核心節點。其次,構建“硬科技”產業生態,依托航空航天、半導體、新能源等優勢領域,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和軍民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在文旅方面,西安可以利用數字技術激活歷史文化資源,深化沉浸式體驗,升級唐文化IP、秦文化IP。同時,積極拓展國際文化交流,通過舉辦絲路主題會展、電影節等活動,提升西安的國際影響力。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西安還需要優化空間布局,推動西咸新區、浐灞等多個城市中心的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吸引青年人才,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都市。
西安浐灞全景,圖片較大,建議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此外,西安應立足“一帶一路”,擴大自貿區開放程度,爭取更多國際機構落戶,加強與關中城市群及成渝、蘭州的區域協作,形成西部聯動發展格局。關鍵要平衡歷史保護與現代化開發,避免產業同質化,持續優化人口結構,最終建成既有文化底蘊,又充滿創新活力的西部龍頭城市。
暮色漸濃,青灰色的城垣漸次亮起橘紅的燈籠,為千年磚石鍍上一層溫潤的輝光。
那位戴老花鏡的老人收拾起小板凳,準備回家,嘴里念叨著:“管他什么帽子不帽子,只要咱西安越來越好就行。”確實,這座承載著周秦漢唐輝煌的古都,與其糾結于國家中心城市的“帽子”,不如以開放的胸襟擁抱絲路,以科創之火淬煉未來,以文化之魂滋養民生,方能在黃土地上蹚出一條兼濟西北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當然,從更為長遠的角度來看,在中國的西北區域,還是需要有一座國家中心城市的布局的,這有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
只是對最具有優勢的西安而言,能不能戴上國家中心城市的帽子還是要通過自己的城市發展實力說話。
【文獻來源】
1.《西安嚴控歷史城區的整體建筑高度 新建或改擴建不得超24米》陜西新聞2024-11-09
2.《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獲批22個超大特大城市重排座次》第一財經2025-02-24
3.《西安市加快建設“1小時通勤圈”》澎湃網2022-09-24
4.《中歐班列長安號2023年開行突破5000列》央廣網2023-12-15
5.《持續增長背后:西安都市圈的下一個風口在這里?》每日經濟新聞2025-02-12
6.《官方:到2035年,西安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560萬人以內》中華網陜西2025-01-24
7.《2024年西安研發投入強度達5.56%位列全國第三》新華網2025-02-09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