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關稅戰的熱度,掩蓋了原本財報季的熱度。
截至4月9日,上市公司陸續發布了2024年年報,BT財經通過比較發現,中國最能賺錢的民營車企分別是比亞迪、吉利和長城。三家凈利潤分別為402億元、166億元和126.9億元,三大車企2024年利潤總和達695億元。
三家車企的營收和凈利潤都創下歷史新高,堪稱史上最強財報。他們的優異表現也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進入2025年至今,比亞迪股價漲幅約15%,長城汽車和吉利則保持穩定,總體波動不大。整個2024年,比亞迪股價漲幅達44%,吉利汽車股價年內漲幅高達76%,長城汽車年內股價也有5.3%的增幅。
截至4月9日收盤,比亞迪、長城、吉利三大最能賺錢的車企最新市值為9865億元、1969億元和1443億港元,三大最會賺錢的民營車企總市值達1.32萬億元。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本土汽車整車廠商數量超過130家?,包含8家國有車企(如一汽、上汽、廣汽等)和100余家民營車企?。其中新能源車企包括上市和公開財務數據的有12家,比亞迪、吉利和長城幾乎是其他車企的利潤之和。
這么多家民營車企,為什么比亞迪、吉利和長城是最會賺錢的仨?
三位吸金王?
比亞迪2024年營收7771億元,相比2023年的5023億元,增長了29.02%。歸母凈利潤420.5億元,同比2023年的252.4億元大幅增長了34%。吉利2024年營收2402億元,同比2023年的1792億元增長34.03%,歸母凈利潤166.3億元,同比2023年的53.08億元大幅提升213.32%。長城汽車2024年營收2022億元,同比增長16.73%;歸母凈利潤126.9億元,同比增幅達80.76%。
三大民營車企中,比亞迪營收最高,比長城和吉利的營收之和還多出3347億元。龐大的營收基數,讓比亞迪即便是凈利率最低的情況下,依然成為最能賺錢的車企。三家民營車企吉利的營收增幅最高,比亞迪次之,長城的營收增幅最低。但比亞迪34%的凈利潤增幅為三家最低,遠低于長城的80.76%和吉利的213.32%。長城的毛利率最高,達19.51%,比亞迪次之,19.44%的毛利率和長城差距甚微,吉利15.9%的毛利率為三家最低。
吉利的毛利率最低,卻是三家凈利率最高,6.99%的凈利率比長城6.28%的凈利率高出0.71個百分點,比比亞迪5.35%的凈利率高1.64個百分點,車企因為營收基數較大,每提升0.1個百分點都是一筆龐大的利潤。吉利在2023年2.75%的凈利率基礎上大幅提升至6.99%,凈利率提升了4.24個百分點,提升幅度驚人,2024年吉利的毛利率提升幅度不如凈利率,在2023年15.30%的基礎上只提升了0.6個百分點。長城2024年毛利率由2023年的18.15%提升至19.51%,提升了1.36個百分點,凈利率也由2023年的4.05%提升至6.28%,提升了2.23個百分點。
相比長城和吉利毛利率的提升,比亞迪2024年因價格戰,毛利率由2023年的20.77%略有下滑至19.44%,下滑了1.33個百分點。但比亞迪雖然參與價格戰,但因其產業鏈較為完善,毛利率下滑并未讓其凈利率下滑,5.35%的凈利率相比上一年的5.23%還提升了0.12個百分點。
汽車媒體人張智勇表示比亞迪作為連續多年的銷冠,賺錢并不意外,吉利和長城上榜讓很多人想不到,“這三家各有各的定位和市場策略,也都舍得在研發上砸錢,三家市場占有率都位居自主品牌前列,吉利的凈利率偏高,關鍵看能否繼續保持,畢竟近三年波動較大,比亞迪的凈利率雖然暫時偏低,但隨著產業鏈的日益完善,近三年已經在呈逐漸提升趨勢,其龐大的營收基數,會讓比亞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霸榜最會賺錢的民營車企。”
單車凈利潤誰最強?
2024年比亞迪銷量427萬輛,吉利銷量300多萬輛,長城銷量123萬輛。結合上文所述的凈利潤可以粗略計算出單車凈利潤。但比亞迪因為還有電池等業務,直接拿凈利潤除以銷量,并不準確。雖然比亞迪銷量最高,但長城的單車利潤更高,因為他們的高端車型占比更高,單車凈利潤超過1萬元。
比亞迪目前新能源規模效應顯著,??單車凈利潤?約9400元?。2024年凈利潤402.54億元,年銷量427萬輛,規模效應攤薄成本?,導致比亞迪汽車業務毛利率22.31%,領先特斯拉的17.9%及理想19.4%。?
長城汽車高端化戰略逐漸顯現,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受益于高端車型(如坦克系列)占比提升,以及海外市場占比的提升,單車售價達16.38萬元,同比提升2.3萬元,其單車凈利潤達1.03萬元。吉利2024年凈利潤166億元,單車均價10.7萬元,毛利率15.9%?,粗略估算,吉利單車凈利潤約7400元。極氪等高端品牌貢獻利潤增量,但新能源轉型速度較慢,單車利潤低于比亞迪和長城?。單車凈利潤方面長城第一,比亞迪第二,吉利第三。
海外市場的增量成為三家凈利潤提升的關鍵。2024年長城海外市場銷量45.41萬輛,同比增長44.61%。海外市場營收802.59億元,占總營收的40%,直接拉動毛利率至19.5%。
同期比亞迪海外市場銷量41.72萬輛?,同比增長71.9%,占全球總銷量近10%?。海外營收2219億元,高于長城的海外市場營收,但其營收基數較大,海外市場營收占比僅為28.6%。
吉利財報沒有披露其海外市場營收情況,但吉利汽車的單車平均收入為10.7萬元,而海外銷量為41.45萬輛,同比增長57%,占全球總銷量19.06%。這樣計算的話,海外營收大約在443億元左右。海外市場營收占比為18.5%左右。其中吉利品牌出口38.15萬輛,同比增長53%,覆蓋中東、亞太、非洲、拉美及歐洲等81個市場?。領克品牌進入全球39個市場,極氪布局超40個國家和地區,高端車型(如中國星系列)占比提升?。
累計研發投入729億
比亞迪、吉利和長城為何成為中國最能賺錢的民營車企?可以從三家車企的研發投入上有所折射。2024年,比亞迪研發投入532億元,甚至比2024年全年402.5億元的凈利潤還高出100多億元。吉利研發投入104.2億元,長城研發投入92.84億元,三家車企研發投入累計729億元,比三家總利潤695億元還多出34億元。?
在研發占比方面,比亞迪以6.85%穩居第一,長城4.59%位居次席,吉利4.3%的研發占比在車企中略顯偏低。同時比亞迪532億元的研發費用在國內車企中遙遙領先,長城和吉利兩家研發投入之和只有197億元,比亞迪高出他們兩家之和335億元。
同樣舍得投入研發的造車新勢力的研發投入也遠低于比亞迪。財報顯示,2024年蔚來研發投入130.37億元,理想研發投入111億元,小鵬研發投入64.6億元,“蔚小理”新勢力2024年研發投入總計305.97億元,比亞迪研發投入比三家之和還高出226億元。
截至目前比亞迪累計研發投入超1800億元,全球12萬研發人員支撐其新能源技術領先地位,DM混動和純電車型市占率穩居全球第一。長城以多元技術儲備?布局燃油、新能源及氫能全產業鏈,自研3.0T V6發動機、9AT變速箱等關鍵技術,降低對外部供應鏈依賴?。?吉利的模塊化架構?,基于SEA浩瀚平臺開發多款車型,縮短研發周期,2024年單車研發成本同比下降15%。
截至2024年專利數為比亞迪4077件,同比增長30.13%,位居自主整車集團第一。?2024年專利授權總量未直接披露?,但技術協同策略推動其安全專利公開量達?1562項?,位居中國汽車安全技術領域榜首。長城汽車專利867件,三家專利之和超過6500個。比亞迪在專利總量與新能源領域領先,吉利以安全專利構建差異化優勢,長城則深耕細分市場技術壁壘,三家專利布局路徑分化顯著。
比亞迪通過自研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實現全產業鏈布局,2024年汽車類業務毛利率達22.3%?。通過“油電同價”策略,如秦PLUS降價至7.98萬元,搶占市場份額,2024年營收7771億元中,中低端車型貢獻超60%,其年銷量427萬輛的規模攤薄了研發和生產成本,單日凈賺1.1億元?。
長城的精益生產與高端化策略?,上榜最會賺錢車企。長城聚焦SUV和皮卡領域,坦克系列、哈弗H6等車型市占率超30%,2024年20萬元以上車型銷量同比增長6.8個百分點。長城2024年單車凈利潤位居第一,得益于20萬元以上車型銷量占比達25.1%?。通過聚焦高溢價產品(如坦克系列、炮系列),長城汽車單車凈利潤超1萬元,毛利率19.5%,高于比亞迪和吉利?。
?吉利的全球化供應鏈管理成為其賺錢的關鍵,?吉利依托沃爾沃技術協同效應,2024年凈利潤同比暴增213%至166億元。其多品牌矩陣(極氪、領克等)覆蓋不同市場,降低單一市場波動風險,高端品牌極氪(均價26萬元)與大眾品牌吉利形成互補,2024年極氪交付量同比增長65%,拉動整體利潤率提升。
在中美“關稅戰”的背景下,比亞迪、吉利和長城于2024年依然能夠創下業績新高,印證了這三家自主汽車品牌在全球市場競爭力的顯著提升,以及他們在面對國際貿易挑戰時通過強化內需市場挖掘、加速產品創新與優化成本控制等策略,成功實現了逆勢增長,為中國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該文為BT財經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復制、傳播或改編該文章,如構成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作 者 | 夢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