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大為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小米汽車的危機仍在繼續!
幾天前,據小米公司發言人稱,近日公司發現有關小米SU7保險相關的謠言被有組織地擴散傳播,現嚴正辟謠澄清如下:目前SU7車型的投保服務平穩正常,網傳信息嚴重失實;此外,“SU7出險率是同價位車型數倍”的謠言,同樣毫無事實依據。
▲ 微博@小米公司發言人
在SU7事故結果尚未落地之時,一些針對小米汽車的攻擊正在醞釀。
值得一提的是,4月8日,雷軍現身北京小米總部,與幾位同事一起站在樓下,目送客人離開,視頻中的他肉眼可見的憔悴,與往日的神采奕奕相比差別巨大。
受制于前段時間的風波影響,雷軍的社交媒體以往的節奏被打亂,期間只發文慶祝了小米成立15周年,此外基本處于停更狀態。
還有最新上險量數據顯示,3月31日~4月6日,在“3·29小米SU7爆燃事故”后的完整首周,小米汽車銷量為0.5萬輛,排名下降3位至21名。這也創下了近兩個月以來小米汽車最低周銷量。
雖然這無法正式反映出事故帶來的影響,但小米汽車是否會出現銷量下跌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目前看來,小米汽車創立以來最嚴峻的危機或許才剛剛開始!
小米汽車的寒冬
近年來,熱錢涌動,烈火烹油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一直是黑公關們眼饞的“唐僧肉”。
最近被輿論架在火上燒烤的小米汽車,成了這類群體的有一個目標,小米在聲明中強調謠言是“有組織地擴散傳播”,暗示可能存在競爭對手或黑公關的惡意操作。
其實SU7的保險謠言不足為懼,畢竟這是一個很好分辨的謠言,各大保險公司也第一時間站出來進行了澄清,但問題是,這是否只是個開始,后續還有沒有更具威脅性的商業攻擊行為值得警惕。
黑公關現象是所有車企都頭疼的問題,最具典型意義的就是理想MEGA的惡搞事件,自從這款車被攻擊之后銷量潰敗,理想憤怒報警但也無濟于事。
在今年,車企們繼續加大對黑公關的打擊力度,比亞迪懸賞500萬抓黑公關、鴻蒙智行同樣祭出懸賞令向其宣戰,畢竟打擊“黑公關”,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 微博@鴻蒙智行法務
當然對于小米而言,更值得警惕這個危機的存在,畢竟小米SU7是小米軍電動汽車領域的首款車型,這款車承載著市場推廣與消費者信心建立的重任,后續的車型都需要在它的基礎上放大品牌價值。
所以小米的反映也很快,第一時間做出辟謠開始清算惡意詆毀,既是保護自身利益,也是向市場傳遞“絕不妥協”的信號。
可以說,這是小米汽車對新勢力品牌防御與構建的一次功課惡補。
當然了,除了這類有組織有預謀的攻擊,輿論場的撕裂環境同樣值得小米警惕,在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負面輿論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讓小米汽車的品牌形象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 微博@小米汽車
同時用戶對于智駕技術的信任也亟需修補,在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被競爭對手無限放大,成為他們搶占市場份額的契機。
曾經被視為新能源汽車界 “攪局者” 的小米汽車,憑借高性價比與智能化賣點,一度在市場上掀起搶購熱潮。
但如今,等待著小米解決問題還有很多,甚至這些沒有可以讓步的余地。
雷軍憔悴現身:IP 崩塌與重構
雷軍一直是小米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但事故后首次公開露面的雷軍,顯得異常憔悴,身形消瘦,眼神中透露出疲憊與焦慮。
▲ 圖源:微博@趙璞
在社交媒體上,除了慶祝小米15周年,這段時間基本除了停更狀態,這在以往熱衷于與粉絲互動的他身上,是極為罕見的。
一直以來,雷軍的個人魅力和影響力,為小米汽車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助力。據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小米汽車 47% 的銷量,依賴于 “雷軍效應”,消費者沖著雷軍的名氣和口碑,選擇相信小米汽車的品質和技術。
但這一次的事故,小米汽車和雷軍第一時間未作出事件回復,給自己帶來了一些非議,導致輿論場上各種猜測和謠言肆意傳播,“數據黑箱”“公關甩鍋” 等陰謀論甚囂塵上。
小米汽車在這段時間里,仿佛陷入了輿論的泥沼,越掙扎陷得越深,品牌形象也在這場輿論風暴中,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
這件事折射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創始人IP的過度曝光,在給企業帶來流量的時候,也讓他的品牌脆性同時增加。
其實早期在輿論場中,雷軍的口碑是不完美的,尤其在和友商的battle以及產品層面,都是讓人又愛又恨的。
但自從小米汽車問世,雷軍一夜封神,好像他說什么、做什么都是對的,以前的一些視頻都被翻出來考公,爽文男主就是那一時期誕生的。
前段時間,海爾老總周云杰搭乘雷軍流量出圈,說過這么一句話:“希望大家未必記住我,更多還是記住海爾的品牌、海爾的服務、海爾的產品。”
在互聯網時代,沒有一個企業能逃得過流量焦慮,畢竟這是能帶來真金白銀收益的,但流量的不可控性太大了,這類營銷方式需要在一定的尺度之內。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沉默可能促使小米調整策略,減少對雷軍個人流量的依賴,轉而強化團隊協作和產品核心價值。
但無論如何,小米和雷軍都需要重新思考,企業家IP到底該怎么搞下去了。
小米汽車的“二次創業”
小米汽車的這場危機,并非孤立事件,它是互聯網思維與汽車工業邏輯深度碰撞的必然結果,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
從小米自身來看,目前的角色已經從行業顛覆者變成了品牌守城者。
當務之急是消除SU7車型鵝質疑,事故發生前,SU7 憑借其出色的性能和智能化配置,成為了小米汽車的銷量擔當,但現在結果還沒落地,各類猜測滿天飛,必須為這款小米汽車的奠基之作掃清一切障礙。
更重要的是,按照之前的市場預測,小米YU7大概率會在6-7月上市,這款車同樣被寄予厚望,因為它是打開小米多車型戰略的關鍵鑰匙,經不起失敗。
但原本對 YU7充滿期待的潛在消費者,在事故發生后,紛紛持觀望態度,消費者對其安全性的擔憂成為了購買決策的最大阻礙。一位潛在消費者表示:“本來打算等 YU7 上市就買的,現在出了這事兒,還是再看看吧,安全最重要。”
▲ 微博@小米汽車
對于小米汽車來說,YU7 原本是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武器,如今卻陷入了困境,如何在危機中破局,成為了擺在小米面前的一道難題 。
而且更值得討論的是另一個問題:小米用互聯網速度改造傳統行業的野心,與制造業厚重規律之間的碰撞。
對于整個行業而言,必須要認真審視危機,如從“用戶需求導向”到“安全需求導向”的認知升級,同時平衡好創新速度與安全問題,還警示要在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
當SU7的余溫散盡,小米汽車能否完成從 "現象級網紅" 到 "可靠制造業玩家" 的蛻變,將決定其在新能源賽道的最終命運。
雷軍的憔悴面容,或許正是中國互聯網造車時代最真實的注腳,時刻提醒著后來者,造車之路,任重而道遠。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為了不失聯,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容會發在這個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