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結束了!
三菱汽車徹底告別中國,屬于SUV王者最后的榮光,最終還是熄滅了。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車企“先驅”,當年“開不壞的三菱發動機”車企都搶著要,一度占據國產車型30%的發動機份額;經典車型帕杰羅(PAJERO)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一度成為中國越野車市場的標桿。
這家在華深耕近五十年的日系車企,如今連配件生產都保不住了,終于還是從中國汽車制造的舞臺上退場,就此揮別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三菱的退場,標志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場“遲到”的必然。
發動機的轟鳴聲,已經激發不起汽車玩家的荷爾蒙了,油車時代的“三大件”,正逐漸被電車驅動系統所取代。
油電并存期,時代更換引擎的巨響下,外資合資品牌的技術“護城河”也在逐步被瓦解。
中國汽車正式告別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時代,一場前所未有的國產汽車大繁榮迎面撲來。
01
時代的眼淚,國產車“教父”落幕。
7月的車市,本是各家企業曬銷量、談規劃的熱鬧時候,卻有一條消息格外刺眼——三菱汽車宣布退出在華合資公司沈陽航天三菱,徹底終止發動機業務,連最后持有的49%股權都轉給了北京賽苜科技。
至此,從整車生產到核心發動機業務,這家在華深耕四十余載的日系車企,徹底退出了中國汽車生產的舞臺。
令人唏噓的是,三菱汽車一度是進入中國市場的“先驅”,其在華開展業務時間最早可追溯至1973年。
不過,與其他外資企業不同,三菱汽車在華采取“先零部件后整車”的經營思路。
彼時,中國汽車工業剛剛起步,發動機技術是最大的短板。
三菱看準機會,帶著技術來華合資建廠——沈陽航天三菱、東安三菱,這兩家廠后來成了國內發動機的“黃埔軍校”。
尤其東安三菱曾在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實現發動機年產量突破30萬臺,2009年公司產銷量突破50萬臺,行業排名提升至全國第六位,包括比亞迪、哈飛賽馬、眾泰汽車、北汽福田等車企都曾是東安三菱的合作客戶。
而沈陽航天三菱的4G6系列發動機,裝在中華、菱悅、藍瑟等車上,幾乎是“皮實耐用”的代名詞。
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知道,現在叱咤風云的自主品牌比亞迪、奇瑞、長城,早年都曾靠三菱的4G6系列發動機撐場面。
毫不夸張的說,當時30%國產車里都裝著三菱的“心臟”。而累計供應超700萬臺發動機,也奠定了三菱汽車“國產教父”的地位。
02
中國SUV的王者,黯然離場了。
值得一提的是,三菱汽車領先于世界其他廠商,率先向中國出口商用車。
進入中國市場后,國際功夫巨星成龍一度與三菱汽車之間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尤其是在成龍的電影中,三菱汽車經常出現,三菱汽車也因此深受中國年輕人的喜愛。
1996年,三菱通過技術合作與長豐汽車成立合資公司,推出帕杰羅等經典車型,憑借其出色的四驅系統、高離地間隙和可靠的機械性能,一度成為越野車市場的標桿王者。
2003年,三菱在華銷量達15萬輛,登頂日系品牌榜首。
不過,彼時三菱汽車在華始終秉持“只賣技術不參與經營”的合作理念,直至2012年三菱與廣汽集團成立廣汽三菱合資公司,整合了進口車業務,先后推出歐藍德、勁炫等SUV車型,2018年銷量一度突破14萬輛,迎來三菱汽車在華的巔峰時刻。
尤其是主銷車型歐藍德一款車賣了10.56萬輛,占全年銷量七成,“中國SUV王者”的美譽一時無兩。
狂歡之外,沒人注意到危機卻在悄然滋生。
好景不長,因燃效測試造假問題而陷入經營危機的三菱汽車,在中國市場開始走下坡路。
2019年至2022年,廣汽三菱的銷量分別為13.3萬輛、7.5萬輛、6.6萬輛、3.36萬輛。
短短四年時間,三菱汽車在中國的銷量同比減少約三分之二,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幾乎沒有了存在感。
三菱在華銷量滑鐵盧,原因有很多:電動化轉型遲緩、遲遲未推出全新車型、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內耗等。
在比亞迪、吉利等本土品牌全力押注新能源時,三菱仍以燃油車為主力,僅有的純電車型阿圖柯(AIRTREK)實為廣汽埃安換殼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電動化滯后才是三菱衰落的“原罪”。
2023年廣汽三菱年銷量僅1.2萬輛,工廠產能利用率不足5%。
03
在銷量不斷下跌的同時,廣汽三菱的財務狀況也不容樂觀。
截至2023年3月31日,廣汽三菱經審計總資產為41.98億元,而總負債卻高達56.13億元,凈資產直接“穿倉”虧了14億多。
由于中國業務持續低迷,三菱汽車于2023年就已撤出在中國的整車生產,但仍繼續向當地汽車廠商供應發動機。
2023年10月,廣汽集團宣布收購三菱合資股份,工廠用于廣汽埃安增產擴能,也為此次全面退出埋下了伏筆。
再見,三菱!
沒想到,入華近50年,曾經被稱為“國產車教父”的三菱,最終還是敗給了電動車,一個輝煌時代的就此落幕。
有網友表示,老掉牙的三菱技術,中國發動機和整車研發、生產很多方面都已經超越了它,早該“回家種地”了。中國汽車制造業的掘起和發展是勢不可擋,日本汽車制造領域與家電市場走勢基本是一樣的,最終都將被中國制造碾壓。
三菱退出中國,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也是新周期的開始。其發動機曾助力中國車企起步,其SUV曾引領消費風潮,但市場從不相信情懷。三菱之后,誰會成為下一個?這個問題本身,已是給所有參與者最嚴厲的警醒。
三菱退出中國市場背后,合資車企的寒冬早已蔓延。
廣汽菲克破產、法系韓系節節敗退,合資品牌市場份額從五年前的50%驟降至27.5%。當中國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國產越野車以一半價格實現同等性能時,固守“全球車型本地化”舊模式的合資車企,正集體陷入“慢半拍”的泥潭...
大勢是不可逆的,日系車的敗局才剛剛開始,日系車品牌整體在華份額從2020年的24.1%驟降至2024年的約9.6%,德系、美系同樣承壓。
2018年以來,鈴木、菲亞特、謳歌等品牌相繼退出,Jeep、現代等大幅收縮產能。
再不轉變,留給馬自達日產本田的時間也不多了。當然,BBA和保時捷也緊追其后了。
若干年后,大家都開著國產車,可能會對這些品牌念念不忘的。
04
2025年7月22日,沈陽國擎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一片沉寂。
工人們最后一次檢查完設備,默默摘下墻上的“三菱發動機”標識——這個動作,為三菱汽車在中國40余年的生產史畫上了句點。
站在沈陽工廠銹跡斑斑的車間里,能聽到時代更換引擎的轟鳴,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完成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創市場”的歷史轉折。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汽車品牌站起來了,中國新能源車迎來大爆發。
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了1300萬輛,全球市場份額超過70%,連續10年全球排名第一。
2025上半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首次雙超1500萬輛,見證歷史!
當燃油車時代的“技術護城河”遭遇軟件定義汽車(SDV)的降維打擊,百年巨頭又該如何避免淪為行業變革的“代價”呢?
大眾、豐田、本田、Stellantis、BBA等世界知名汽車巨頭正通過與中國車企合作加速電動化,而馬自達、斯巴魯等規模較小的日系品牌或將面臨與三菱類似的抉擇。
國產新能源車或許正在證明,沒有永遠繁榮的行業,更沒有盛久不衰的品牌,求實創新、順勢而為才是企業常青的唯一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