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ChatGPT之父,OpenAI創始人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在社交媒體上宣布自己當爸爸了,這位科技界的風云人物分享了一張孩子緊握大人手指的照片,畫面生動感人。他在附文里寫道:“歡迎來到這個世界,小家伙!他早產了,將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待一段時間。他情況良好,能在一個小世界里照顧他讓我感到無比欣慰,我從未感受過如此深沉的愛(Ihave never felt such love)。”
奧特曼在今年1月的一次播客節目中提到,他的孩子將生活在一個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能的世界中。因為他相信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能是“很自然的”,并表示“只有在當前這個過渡時期,我們才會感到奇怪”。這個孩子降生之初,便攜帶了太多科技的光環,甚至有媒體稱之為顛覆性的“男男生子”,人類單性生殖的技術已經實現了嗎?先說結論,這是否定的,然而細看之下,卻又并不簡單。
在自然界中,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是大多數高級生物繁衍后代的主要方式。通過雄性和雌性配子(精子與卵子)的結合,生物的遺傳信息得以交換并重組,產生具有多樣性的后代,這種機制為物種適應環境變化提供了進化優勢。單性生殖(parthenogenesis)——即無需異性配子結合的繁殖方式,在自然界的物種中同樣存在,且具有獨特的生態意義。
單性生殖常見于無脊椎動物、低等脊椎動物以及部分植物。例如某些昆蟲(如蜜蜂)、爬行動物和魚類能夠在沒有雄性參與的情況下產下后代。這種現象通常通過未受精卵自我發育(孤雌生殖)實現,其驅動力在于環境壓力或種群延續的需要。2021年,美國科學家在加州水族館觀察到一條雌性斑馬鯊通過孤雌生殖產下幼雛,這一現象在人工飼養環境下被首次發現,當雄性稀缺或生存環境惡劣時,單性生殖能確保物種的存續。
從遺傳學出發,單性生殖的后代通常是母體的克隆,但在某些情況下,基因調控機制仍可能引入微小變異,而基因變異,正是動物進化的起點。20世紀以來,科學家在多種動物中成功實現了單性繁殖。
早在1920年代,科學家便通過化學刺激和溫度調控,誘導青蛙和海膽的未受精卵,經過減數分裂后自我融合后直接發育成胚胎,這一過程全程不需要精子的參與,這些早期實驗奠定了單性生殖技術的基礎。
1970年代,研究人員嘗試用電刺激讓小鼠卵子分裂,雖能形成胚胎,卻因缺乏來自精子的遺傳印記,很快停止發育。問題的關鍵在于——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不能僅靠兩個“母源”或“父源”基因組,必須有一組來自精子、一組來自卵子,且各自帶有不同的“印記”。
直接編譯配子是哺乳動物實現單性生殖的路徑之一。2004年,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河野友宏率領的研究小組發表論文宣布,通過將兩個實驗室小鼠的卵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結合起來,他們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只真正“沒有父親”的哺乳動物——輝夜姬“Kaguya”。
研究人員先是從一只新生的雌性小鼠體內提取了一個卵細胞。提供這個卵細胞的小鼠此前經過基因改造,體內缺乏一種名為H19的基因和一個可以導致Igf2基因關閉的基因片斷。H19基因通常會影響形成遺傳印記的過程,而Igf2則對生成某種促進胚胎發育的蛋白質起決定性作用。一般來說,只有源于精子的DNA才能生成此種蛋白質。
經過這樣的預處理,研究人員獲取的卵細胞便擁有了類似精子的遺傳印記。隨后,他們把這個充當精子的卵細胞中的遺傳物質與另一個取自成熟雌性小鼠體內的卵細胞采用核轉移技術相熔合,經過人工催化,成功讓兩個鼠媽誕下了“Kaguya”。
2018年,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進一步推進了實驗,研究人員先是構建了攜帶20個印記區段基因編輯的孤雄(沒有媽媽的遺傳信息)單倍體胚胎干細胞,并將其與精子共同注入去核卵細胞,成功轉化為可存活的胎兒和功能完整的胎盤,從而讓兩個鼠爸誕下鼠寶寶,小鼠創紀錄地活到了成年。這些實驗被稱為“同源雙親重編程”,標志著哺乳動物單性生殖從理論走向現實。
而另一種實現哺乳動物單性生殖的技術路徑是將體細胞“變成”配子。這需要先將體細胞(比如皮膚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干細胞(PSC),接著誘導其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樣細胞(PGCLC),再進一步誘導為卵母細胞或精子樣細胞。
2022年,日本東京大學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做了一項實驗,研究人員從大鼠的從體細胞獲得多能干細胞(PSCs),然后把多能干細胞誘導出功能性的原始生殖細胞樣細胞(PGCLCs),這些原始生殖細胞樣細胞在體外培養后,移植到大鼠睪丸中進一步發育,最終生成了具有功能的精子。通過卵母細胞內單精子注射(ICSI),這些精子成功使卵子受精,并產生了健康的后代。
實驗環節從體細胞→生殖細胞→配子→胚胎→后代,完成對整個生殖鏈條的構建,驗證了體外制造配子的可行性和生殖能力,為哺乳動物單性生殖提供理論支撐。最新的進展是在2023年,日本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成功地誘導了靈長類動物的卵細胞。
山姆·奧特曼在2020年投資了一家科技公司Conception,其核心就是致力于利用干細胞技術從人體其他細胞(如皮膚細胞)生成卵子和精子,以實驗培育人類后代的可能,但目前最新的進展只到此。開頭提到的,他的孩子仍然誕生于“傳統”IVG方式,即使用了來自第三方的配子,而非“男男生子”。
作為知名人物,山姆·奧特曼的感情生活相比他的事業顯得低調許多。這位出生于1985年的美國“80后”在高中時期出柜,坦言“在中西部做同性戀并不是最棒的事情”。他的感情生活最初為人所知,是他與Loopt(一家他19歲時創立的地理定位社交網絡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尼克·西沃(Nick Sivo)的關系。兩人在創業期間相識并相戀,兩人感情持續了九年。
之后,奧特曼與澳大利亞出生的軟件工程師奧利弗·穆爾赫林(Oliver Mulherin)相識并相戀。兩人保持了相對低調的關系,但偶爾會在公開場合一起出現,2023年9月,奧特曼在《紐約雜志》的采訪中透露,他和穆爾赫林計劃要孩子并組建家庭,這表明他們的關系已經進入了更深的階段。2024年1月10日,奧特曼與穆爾赫林在夏威夷舉行了一場低調而親密的婚禮,
盡管單性生殖在動物實驗取得了成功,而將其應用于人類仍面臨技術和倫理的雙重挑戰。一方面,越是高等的動物,其DNA所攜帶的信息就越是繁雜,即便成功誘導出配子,所產生胚胎也可能在表觀遺傳、免疫、發育調控上出現異常。另一方面,突破了傳統兩性生育的基本原則,可能重塑人類的親屬關系和家庭結構,隨著基因“定制嬰兒”的出現,還可能加劇人類社會不平等。
當前,我們的社會正在遭遇老齡化和生育滑坡,單性生殖的未來潛力不僅在于“替代傳統生育”,更在于擴展人類自由、是有其進步意義的,這項技術已在科學上“看到了地平線”,但離真正變為現實尚需時日。
雖然奧特曼的孩子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產物”,但他的出生依舊象征著時代的拐點——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不再依賴“傳統路徑”的生育時代。在這個時代,父母身份可以被重定義,家庭結構可以被重建,生命的開始不再僅僅依賴于自然的偶合。
或許正如奧特曼所言,我們只是正處于一個“令人困惑的過渡期”。科技正在改變我們對人類自身的認知,而我們也必須重新定義,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