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周刊】
清明憶祖父:以筆為劍,以愛為炬
章絢麗
杏花細雨中,原林梓小學前的梧桐葉滴著水珠,在青石板上暈開一圈圈漣漪。我撫摸著樹干上斑駁的刻痕——那是祖父三十年前教我識字時留下的“天地玄黃”。風過檐角,耳邊似乎又響起了那懸掛的銅鈴聲音,恍惚間與1948 那年課堂上稚嫩的讀書聲重疊。祖父章金輝生于1920年,一生恰似他案頭那方端硯,墨色深沉處皆是山河歲月。
第一章 烽火狼毫(1920-1942)
1937年的秋夜,十七歲的祖父章金輝伏在如皋老宅的書房里。月光透過雕花窗欞,將《滿江紅》的謄抄稿染成霜色。突然,東北方向傳來悶雷般的炮響,硯臺里的墨汁驚起漣漪。“兒子,收拾細軟!”隔壁房間父親的聲音帶著顫抖,“是日本人過江了…”
五年后的西河灣蘆葦蕩,祖父章金輝的布鞋陷在淤泥里。作為湖林鄉民兵指導員,他正帶著三十名青壯年埋伏在齊腰深的水中。偽軍炮樓的探照燈掃過水面時,他懷中的《告同胞書》被打濕了一角,松煙墨跡在水中洇開,像一條游動的黑龍。
“指導員,這字泡糊了可咋整?”身旁的篾匠老趙壓低嗓子。祖父掏出半截蠟燭,就著月光重描檄文:“墨能化水,水也能載墨。”忽然,炮樓里傳來偽軍的笑鬧聲,他蘸著河水在芭蕉葉上疾書:“諸君且看!那幫畜生正喝著咱們鄉親的血釀的酒!”凌晨突襲時,這份血書被綁在箭矢上射入敵營,第二日便有三個偽軍攜槍投誠。
1942年寒冬,祖父章金輝在轉移途中遭遇掃蕩。他將最后半瓶墨汁倒進雪地,用樹枝寫下“向東三里”的暗號。追兵至此時,雪地上的墨跡早已結成冰晶,在朝陽下折射出千萬道光芒,恍若神跡。
第二章 廢墟學堂(1943-1955)
1948年驚蟄,祖父章金輝站在林氏宗祠的斷梁下。十二名孩童擠在漏風的偏殿里,課本是糊墻的舊黃歷,黑板是燒焦的門板。他解下腰間煙袋,倒出全部銅錢:“明日去買十刀草紙,再賒半斤墨。”
第一堂課教的是“人”字。祖父章金輝握著六歲孤兒阿福的手,在沙盤上一筆一劃:“左撇為脊梁,右捺是腳印。脊梁要挺直,腳印要踏實。”窗外飄雪,他將自己的棉袍裹在瑟瑟發抖的小女孩身上,單衣立在風口授課,呵出的白氣與粉筆灰一同落在“天地君親師”的板書上。
最艱難的歲月,祖父章金輝帶著學生去運河邊扛麻袋換米。十四歲的鐵柱被貨箱壓彎了腰,他往鐵柱嘴里塞了塊麥芽糖:“讀書人脊梁骨是鋼鑄的,記住嘍!”月光下,學生們用樹枝在河灘練字,祖父他把省下的窩頭掰碎泡成漿,教他們在青石板上寫《正氣歌》。
1953年洪災,校舍墻基被泡塌。六十歲的祖父章金輝跳進齊胸的濁水撈梁木,學生們哭著抱住他的腰:“先生,校舍沒了可以再建,您沒了我們怎么辦!”三日后,他跪在教育局門前,額頭磕出血印:“我不要救濟糧,只要三十根椽木。”
第三章 墨耕歲月(1956-1992)
1972年早春,教育局檔案室的煤油燈徹夜未熄。祖父章金輝伏案編纂《如皋鄉土文化讀本》,宣紙堆里埋著冷掉的烤紅薯。他堅持用蠅頭小楷謄寫董糖配方:“白砂糖七錢,飴糖三錢,火候定在卯時三刻......”窗外批斗會的喧囂傳來,他默默在扉頁題下“留與后人嘗”。
人們總見我祖父他在鄉間奔走:給盲藝人記錄蓮花落唱詞,幫老秀才整理族譜,甚至蹲在豆腐坊抄錄鹵水比例。有次暴雨沖垮山路,他抱著書稿蜷縮在崖洞三天三夜,被救時第一句話是:“勞駕,幫看看懷里的墨瓶可摔碎了?”
1992年深秋,病榻上的祖父章金輝突然掙扎坐起。枯枝般的手指向書柜,我們翻出個褪色的鐵盒——里面整整齊齊碼著二百張匯款單,收款人全是貧困學生。最底下壓著張泛黃的紙,上面是他用朱砂寫的遺囑:“骨灰就撒在林梓小學周邊的銀杏樹下,作花肥也好。”
第四章 薪火長明(2025年清明)
今日細雨依舊,我輕拭爺爺墓碑旁的另一塊青石板“教育報國”: 德潤四方,教澤綿長。立身以誠,治學以勤,育才濟世,家國永念。謹立此碑,銘恩千秋,風骨長存。此時手機震動,同學群里跳出一個視頻:一群孩子們舉著自制的毛筆,在曬谷場書寫“光明”。鏡頭掃過他們腳上的新布鞋——鞋底繡著祖父生前最愛的蘭草紋…
風過林梢,百年銀杏簌簌作響。我忽然看清樹皮上的刻痕原是副地圖:彎曲的線條是運河水道,斑點構成林梓(也就是現在的如皋市搬經鎮上的林上村 27 個組)。樹根處有新發的綠芽,細看竟是毛筆狀的嫩枝,筆鋒上凝著清明雨露,宛如當年祖父筆尖將滴未滴的墨。
耳邊傳來遠處下課的鈴聲,童聲清越如雛鳳初啼。恍惚見祖父立于云端,長衫沐雨,手中那支巨筆正蘸取滿天霞光,在人間寫下永不褪色的春天。
作者簡介
章絢麗,筆名崇萱蘭心,又用筆名旗飄揚,南通人,新領軍智庫執行主席、無錫市僑文化交流使者、無錫市作家協會會員、無錫市廣電集團研創智庫特邀專家、無錫市品牌學會副秘書長。從事戰略規劃,品牌打造,營銷管理等工作。被授于"全國品牌高級管理師",撰寫的大型紀實文學《巔峰謀略:張鴻雁策劃傳奇》一書,已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