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中美關稅大戰,尤其是伴隨關稅戰,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近日《關于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的出臺,讓一直火熱的國產CPU替代的話題再度升溫。而事實是,如果未來關稅戰依舊持續,國產CPU的替代已經不再是話題,而是亟待國內相關CPU廠商危難時刻立顯身手。
國外CPU成本飆升,國產替代迫在眉睫
如上述,在關稅戰背景下,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近日發布了《關于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根據海關總署的相關規定,“集成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而按照此規則,美國原產芯片,例如英特爾極有可能會享受84%以上的關稅,導致其成本急劇飆升。
為了形象予以說明,這里我們假設一顆英特爾服務器CPU在加征關稅前的采購成本為10000元人民幣。若施加84%的關稅(根據“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規則,英特爾極有可能會享受84%以上的關稅),僅關稅成本就增加8400元,使得這顆CPU的進口成本至少達到18400元(這還未計算增值稅、物流及分銷環節的加價)。而這種近乎翻倍的價格上漲,對于絕大多數商業應用而言是難以承受的。無論是政府、國企還是商業公司用戶,在其進行大規模部署時,如此高昂的成本將使其失去經濟可行性。
更為關鍵的是,除了失去經濟可行性外,從宏觀層面,我們的供應鏈安全和韌性又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基于此,我們認為,迅速找到并部署性能可靠、供應安全、成本可控的國產CPU替代方案,已是當務之急。因為這不僅是出于降低采購成本的考量,更是關乎國家數字經濟發展、信息安全以及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的戰略選擇。
國內廠商雖未雨綢繆,但挑戰猶存
眾所周知,英特爾的x86架構憑借數十年的發展,已構建起一個極其龐大且成熟的軟硬件生態系統,并使其具有廣大的市場和用戶基礎,這意味著任何國內CPU的替代方案不僅要解決關鍵的性能問題,還要盡可能平穩地過渡和承接這個生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替換成本(包括硬件適配、軟件遷移、應用兼容性測試、人員培訓等)和業務中斷風險,同時還要保持芯片的可迭代性以保持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而說到國產CPU替代,其實我們的國產CPU早就未雨綢繆。目前是x86、ARM架構和自主指令集三大技術路線并舉。
其中x86生態包括海光、兆芯等企業依托x86架構,通過獲得完整或部分指令集授權,并結合自主創新形成差異化產品;ARM架構則是華為鯤鵬、飛騰等產品依托ARM架構,具有低功耗、高集成的優勢;至于自主指令集,則是龍芯、申威等產品采用自主研發的指令集,安全可控性高。
近年來,國產CPU在產品性能和產業生態上均取得不俗成績,其中以華為、海光、龍芯三家最為突出。但客觀來看,三大龍頭與國際廠商間仍有一定差距,如若完全替代英特爾等國外產品,還需付出巨大努力。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誰是替代英特爾x86的務實首選?
眾所周知,國產CPU此前普遍采取小步快跑、漸進替代的發展模式。但隨著特朗普政府關稅大棒的砸下,這一局面發生了根本轉變。美國方面這兩天對半導體類目關稅何時生效發生了搖擺,不過技術脫鉤的未來已板上釘釘,降低各領域對國外芯片產品的依賴必須換擋提速。
如前述,在服務器、工作站和個人電腦領域,英特爾的x86架構芯片憑借數十年的發展,已構建起一個極其龐大且成熟的軟硬件生態系統,并使其具有廣大的市場和用戶基礎,產品依賴程度決定了完全替代的難度系數很高。
因此,在我們看來,對其產品的平滑替代理應是市場和用戶的首要核心訴求,而實現這一訴求的關鍵,在于能否最大程度地兼容現有的x86生態。從國內CPU的三大技術路線看,雖然技術架構不盡相同,但都通過各種形式兼容x86生態,以期達成對英特爾軟硬件生態的完全替代。
從這個維度看,國內CPU廠商中,兩家與x86同源的廠商海光和兆芯無疑更占優勢;而華為和飛騰兩家,得益于ARM此前多年的積累,對x86生態已經完成部分遷移工作,兼容難度相對較低;而龍芯和申威兩家自主指令集廠商,兼容難度則比較大。
不過,除了兼容性,對于國產CPU替代,業內最為關心的就是安全,尤其是針對中國市場。為此,國內CPU的三大技術路線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例如龍芯、申威等基于完全自主指令集,以保證和實現最高的安全可控;C86通過支持SM2、SM3、SM4等中國國家標準加密算法,并通過配備專用安全處理器,保證高加密性能的同時,實現安全可控的最大化;ARM則基于TrustZone和外置安全模塊等技術,實現產品的安全可控。目前,所有的國產CPU,都通過了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發布的《安全可靠測評結果》,整體安全性上均達到最高II級標準。
結合當下市場的應用情況,我們認為,國產CPU應基于各自在兼容、安全和性能層面的優勢,面向不同領域和場景,對英特爾等國外CPU務實替代。
寫在最后: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當我們從經濟成本、宏觀層面、生態及產品性能和安全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對比后認為,國產CPU的替代已時不我待。
同時鑒于目前包括信創等國內相關產業的用戶需求,在經歷了國內CPU產品替代從能用正在向好用的轉變的當下,所謂的國產CPU替代,從戰術上應在基于長板更長、短板更短的原則下,全面、綜合考量各CPU技術路線的優劣;從戰略上,不僅立足現在,更應著眼于未來構建從能用到好用的國家信息技術體系自主可控根基的戰略跨越的高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