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公布了一些列數據,包括保險公司的賬面余額、財險和人身險公司的相關投資收益率。
其中:
財產險公司年化財務投資收益率3.05%,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5.51%
人身險公司方面, 年化財務投資收益率3.48%,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7.45%
行業總數據,財務投資收益率為3.43%,綜合投資收益率為7.21%
乍一看,確實非常亮眼,尤其相對過去幾年數據,2024年的綜合投資收益率,確實的上了一個臺階。我們拉一下過去的數據圖,無論是人身險還是財產險,都非常之亮眼。
但是這里也需要明晰一個概念,什么是財務投資收益率?什么是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
財務投資收益率(又稱會計投資收益率)是反映企業或投資者在特定報告期內實際到手的收益水平的核心指標,僅包含已實現的利息、股息、買賣差價等實際現金流入的收益,而不包括未實現的資產價值波動(如持有股票或債券的賬面浮盈浮虧)。
綜合投資收益率在財務收益率基礎上,增加未實現的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如股票、債券的賬面價值波動),全面反映投資組合的整體表現。
打個通俗的比方:
- 財務投資收益率像“工資到賬”,只看實際拿到多少錢;
- 綜合投資收益率像“工資+股票期權”,包含未來可能變現的資產增值;
今年為啥財務投資率普通,但綜合投資收益率非常高?
很多人看到2024年保險行業的綜合投資收益率高達7.21%,以為保險公司“賺翻了”,但財務收益率卻只有3.43%。這中間的“水分”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句話就是:其實就像你買了一套房和一堆股票,但最后到手的錢和賬面上的錢可能天差地別。
具象到2024年,大概有這幾個原因:
1. 債券牛市:保險公司“紙上富貴”
2024年利率一路走低,債券價格像坐火箭一樣漲了4%-20%。保險公司手里一堆長期債券,原本是打算“持有到老”的,但為了賬面上好看,臨時改口說這些債券是“可以隨時賣的”。這樣一來,債券的漲價部分(還沒賣)就被算進綜合收益里,看起來賺了,實際上錢只是“浮盈”。
2. 股市回暖:股票漲了但沒賣,只算“心里爽”
2024年股市反彈,尤其銀行、電信等高分紅的股票漲得猛。保險公司手里捏著2.27萬億股票,雖然賬面增值不少,但只要沒賣出,這些錢都只能算“浮盈”。比如你買的股票從10塊漲到15塊,但你沒賣,這5塊差價只能算“心里爽”,不算真賺到錢。
3. 會計準則調整影響超級大
部分保險公司在沿用舊會計準則的情況下,出于優化資本充足率的考慮,主動調整了債券持倉策略——將原本計劃長期持有的固定收益類資產從“持有至到期”類別調整為“可供出售”資產類別。
這種會計處理方式的改變,使得利率下行周期中債券市場價格的上漲(即未實現增值部分),得以通過“其他綜合收益”科目體現在財務報表中,進而推高了綜合投資收益率的計算結果。
比方說:
你開小賣部,庫存的100箱可樂,現在市場好,你把標價從3元漲到5元,但一箱都沒賣出去。按舊規則可以算“賺了200塊”,但實際口袋里一分錢沒多。
例如,某公司綜合收益率達17.93%,但實際上,里面有很多類似的會計水分的,并不能表達實際真實的收益率。
因此,2024年險資高綜合收益率是“債券重分類+股市回暖+會計準則調整”共同作用的結果。
具體到關注保險公司投資能力,投資者也需穿透數據表象,同時看中長期投資收益以及穩定性。
更多保險公司消息解讀、數據拆解,請關注公眾號:光子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