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周平王東遷之后,當時戰爭頻繁,徭役繁重,百姓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不少家庭里夫妻分離,丈夫遠離家鄉服役,妻子在家持家操勞,肩負著家庭生活的重擔,夫妻雙方皆承受著相思之苦。
由于丈夫服役在外久久未歸,甚至不知道啥時候才能歸來,杳無音信,而妻子在家盼望著丈夫歸來,思念難已,于是便有了《君子于役》這一首詩。該詩也開啟了中國文學以黃昏意象來抒發懷遠思人之情的傳統。
《君子于役》真切細膩委婉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兵役、徭役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全詩語言樸素簡潔,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生動細膩地體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為我們描繪了這么一幅畫面:
暮色蒼茫,雞棲于舍,羊牛歸圈,婦人倚門遠望,此時的她內心無比惆悵,這惆悵之情,既有著急切的期盼,又有著更多的失望與黯然神傷,只因為在遠方服役的他,不知何時才能歸來。
這首即景抒情的《君子于役》,寫得聲情并茂,雖然歷經兩千多年,但至今讀來仍然讓人感觸頗深!
01君問歸期未有期
《君子于役》整首詩分為兩章,通過樸質洗練的筆調,描寫了婦人在黃昏時分對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該詩運用了田園牧歌式的寫作方法,讓整首詩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趣味。
詩的開頭三局,以類似于散文的句式,交代了創作該詩的原因,那是因為:丈夫在外服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丈夫遠征戍邊,不知何時是歸期,“我”盼望著他的歸來。
這深切的相思,熱切的期待,直白的呼喚,希望與迷惘的交織,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
隨后筆鋒一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描繪了一幅美麗恬靜的農家晚歸圖:夕陽西下,在落日余暉里,在外覓食一天的家禽都回窩棲息了;晚歸的牧童哼著歌,將羊牛趕回到圈里去;只有一位婦人孤獨地倚靠在門上,佇立在那夕陽余暉中。
在詩中沒有直接描寫婦人的外貌形象,也沒有描寫其具體的神態動作,但是卻通過描寫日常可見的景物意象,抒發了婦人思念丈夫而不見其歸的黯然心境。
隨著夜色的加深,婦人心中的孤獨與憂愁也越來越濃,思君而不得見的孤獨與凄涼,與質樸的鄉村晚景融為了一體。
“君問歸期未有期”,對于婦人來說,不知丈夫的歸期,這似乎每天都充滿了希望,但是同時也伴隨著失望。一次次的希望,被一次次的失望沖刷,痛苦之情撕扯著婦人那敏感而脆弱的心。
對于在等待的人來說,若是知道歸期的話,那么不管時間的早晚,等待的人心里必然是踏實的,這踏實的心情,可以讓自己在等待的同時,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
但是不知歸期,這讓等待就成為了等待的人每天的生活主題,心情、思緒、一舉一動,都被“等待”這兩字所影響。詩中的婦人,就是在這樣希望與失望的輪流交替中消磨著青春與情感。
隨著感情的積累,婦人所有的掛念、哀愁與惆悵,就像開閘泄洪的水般,一下子全都從婦人的心口涌了出來,流進了我們的心田。
02最難消遣是黃昏
在《君子于役》中,從描寫景色到直抒胸臆,觸景生情,尤其是詩中的“夕”字,成為了最早的夕陽情結的開端。
看,婦人在傍晚落日時分,倚在門前思念自己的丈夫,太陽落山牛羊歸來,但是自己思念的丈夫卻未能歸來。
當夕陽出現的那一刻起,則是代表著一天的結束,說明黑夜很快就要來臨。這個時候,人們都已經收工回家休息,享受著與家人團聚的生活。
然而對于詩中提到的婦人來說,這簡單的事情卻是很難享受得到的,因為她無法與其他家庭一樣,感受與家人的團聚歡樂時刻,反而是自己獨自一人承受漫漫長夜的煎熬。
在這里,黃昏成為了一個充滿暖意卻又感傷的矛盾體。從詩中所描繪的整體畫面來看,牛羊從遠處走來,日暮余暉灑向大地,婦人單薄瘦弱的身體,在夕陽下的照射下,顯得是那么的渺小,讓人看了不禁產生疼惜的情感。
作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規律的古人來說,婦人在夕陽下孤寂的身影,那是多么的悲涼,黃昏時分成為了婦人與服役在外的丈夫相思的時刻。
在煎熬的黃昏時刻,婦人由思生怨,又由怨生思,由衷地發出“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反問。她問的有理有力,同時也是對當時社會繁重而殘酷的兵役、徭役制度的強烈控訴!
清代詩人許瑤光稱《君子于役》開啟了唐代閨怨詩的先河,其評價曰:“最難消遣是黃昏”。在黃昏時分,人的情緒是最容易波動,也是最脆弱的。
隨著孤獨、寂寞情感的產生,在他人享受著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刻,婦人卻是在蒼涼中體味著痛苦,漸漸地,“日暮相思”“黃昏懷人”也成為了永恒的主題,難怪唐代詩人李商隱會發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
03悠悠相思千古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一切景語皆情語”,《君子于役》這首詩完美地詮釋了這一句話:整首詩將黃昏下的景色融入于詩中,“雞進窩,日下山,羊牛歸圈”。
這自然現象和家畜的生活規律,既體現了婦人倚門懷人那柔腸寸斷、悲傷凄婉的氛圍,又表達了其對遠離家鄉丈夫的思念和祝福,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幅真摯動人的畫卷!
《君子于役》詩中所蘊含的情感,通過作者的描寫層層遞進:從客觀上來看,丈夫長期在外服役,不知何時能歸來,夫妻倆長期無法團聚;從主觀上,婦人是早也盼、夜也盼,期盼丈夫早日歸來,這客觀和主觀情感上無法解決的矛盾,讓整首詩又含有濃厚的悲劇色彩。
愿望與現實存在的巨大矛盾,又使得婦人不得不將對丈夫的期盼,轉成為對丈夫的擔憂,而這正好襯托出詩中婦人憂慮、悲傷的情感,這也反映了春秋時期徭役給百姓嗲來的痛苦和心酸,這也是《君子于役》打動人心的魅力所在。
可以說,《君子于役》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是體現了人們所具有的普遍感情。
對于人們來說,親人團聚、夫妻恩愛,這是千百年來都不可改變的,也是讓人們感到幸福和共同追求的目標。
而《君子于役》正好概括了當時社會百姓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愿望,希望家人團聚,希望一家人幸福美滿的生活,這真摯的情感、真實的生活與愿望,既是千百年前百姓的愿望,也是千百年后人們共同的愿望。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不管社會如何變化,在人們的心中,親人團聚就是幸福、美好的,每當看到親人團聚的場面時,內心就不禁感受到愉快。
“君子于役,茍無饑渴?”在全詩的最后這兩句話中,婦人從心底真誠地發出帶著希冀的祝福,她希望自己思念的丈夫在外沒有饑渴,這美好的祝福,包含了人生的希望!
縱觀《君子于役》這首詩,通過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地傾訴婦人思念丈夫、關心丈夫的情感,使婦人的情感得到了強調和升華。然而對于婦人來說,這思念和等待,是沒有盡頭,同樣也是漫長和痛苦的。
《君子于役》除了通過描述婦人思念和等待的痛苦之情外,我們還可以滿紙的凄涼背后,感受到詩中所傳遞的溫暖。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一位思念在外服役的婦人,倚靠在家門口,搖晃著遠方,那望穿秋水的場景,翹首期盼的畫面,無疑是讓最動人和最溫暖的。
從《君子于役》整首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可以說是凄涼與溫暖的融合,溫暖中的凄涼,凄涼中的溫暖,使婦人心中的痛苦與期待得到強調與體現。
雖然不知丈夫此時身在何處,何時歸來,有關于丈夫的一切都一無所知。然而婦人相信,只要自己衣食充足,沒有挨餓受凍,身體健康,那么自己的思念和等到都是值得的,相信有一天會等到丈夫歸來相聚。
《君子于役》幾千年來仍然富有強烈的生命力,擁有眾多的讀者,正是因為其所描繪的那一幅黃昏懷人畫面,是具有普遍性、永恒性的,表達了人們普遍、永恒的情感和愿望。
愿大家都能:所求皆所愿,所盼皆可期,所有美好都會在最后相遇!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多平臺創作者,花茶養生達人,著有散文合集《幸福那些小事情》。讀書養人,花茶養生,用讀書和花茶成就健康、不斷成長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