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國際勞工組織發布《服務青年與工作的微證書》報告。該報告基于現有文獻,總結了微證書的定義、實踐和經驗,并探討了微證書在促進就業過渡中的潛在作用和局限性。
報告指出,隨著職業市場的快速變化,終身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技術的快速變革和向可持續經濟的轉型使得獲取新技能成為必要,特別是為了促進進入勞動力市場及內部流動,對年輕人更是如此。此外,雇主也面臨挑戰,需要識別具備這些技能的新勞動力,或確保現有勞動力能夠相應地提升或重新培訓。在此背景下,傳統教育系統可以通過替代性學習機會進行補充,包括能夠獲得微證書的短期課程,這些課程可以滿足求職者和組織對技能認證的需求和期望。
目前,微證書主要由大學、學院、企業、專業機構和認證組織提供,并通過教育與商業的合作實現。微證書可以在線提供,其中包括900多個以慕課(MOOCs)形式提供的課程,以及通過各種在線平臺(大多數位于美國)提供。
該報告的主要發現如下:
1.微證書可能顛覆當前的學習與培訓體系
利用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s)和小規模私有在線課程(SPOCs)的某些特點,微證書已成為認可在正式、非正式或非正規學習環境中完成的短期學習活動的機制。它們還可以以與數字化過程特別兼容的細粒度方式對能力編碼。
在新冠疫情期間及之后,由于傳統和正式學習模式的中斷,國際社會對微證書的興趣進一步增加。然而,在后疫情時代,關于微證書如何塑造學習和培訓方式,以及它們是否以及如何促進更公平的教育、培訓和就業形式與結構的教學法問題逐漸浮現。
2.微證書聚焦學習成果,可促進技能與能力的認可
過去20年,學習成果在學校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TVET)領域得到了全面研究,并被整合到資格和部分資格中。它們是微證書的基礎,增強了其認可技能和能力的能力,并將其與注冊的(部分)資格聯系起來。
一些微證書采用了創新的評估方法,加強了對學習成果的認證。此外,與傳統的資格認證流程相比,微證書能夠更快地響應新職位對技能和能力的需求。
3.資格體系和框架的持續改革為微證書融入教育與培訓體系提供了條件,從而推動進一步改革
現有的資格框架可以通過更加數字化和靈活化而顯著受益。幾十年前開發的學分體系可以轉變為允許證書堆疊和更自動化交換與組合的格式。較小規模的部分資格也可以以更簡單的方式管理。
重要的是,國家技能資格框架(NSQFs)可以進一步發展,以容納不同類型的學習,增強技能信號,并整合新的學習成果證據和驗證形式,同時遵守數據隱私法律。
4.微證書是提升技能發展和學習驗證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微證書為學習成果的認可提供了靈活性,可能更準確地反映行業實踐和勞動力市場對技能需求的變化。它們對培訓提供和學習認證產生了變革性影響;然而,它們本身并非目的。
微證書需要與勞動力需求相關,且不能忽視教學法問題,也不能忽視確保培訓整體質量的需求。
5.釋放微證書的潛力需要為個人提供職業發展支持,并建立在充分監管和激勵措施的有利環境基礎上
目前,微證書主要由在職成年人使用,作為繼續TVET和完整資格的補充。盡管微證書對許多學習者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將其視為增強就業機會、工作保障和橫向流動工具的年輕人,但它們并不總能轉化為強勁的職業成果。這是因為并非所有微證書對雇主都有價值,能夠成為官方證書或資格的墊腳石,或在勞動力市場中具有強大的信號功能。
微證書的信任度參差不齊,其在不同行業和職業中的價值也各不相同。要充分發揮微證書的潛力,個人需要了解其在勞動力市場中的流通性和價值、質量水平、與資格體系的關系,并得到支持以獲取和組合現有微證書。微證書還需要嵌入到具有適當數字資源的監管環境中。
6.數字化和新技術正在推動術語和學習概念六大轉變
——從知識、技能和勝任力的角度理解人類能力到包括具有顯著特征的特質(如職業地位)。
——從以正式、非正式和非正規類別理解學習類型,轉向包括通過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數字形式的認可、改進的數據互操作性以及學習與工作世界更緊密的對齊,實現正式、非正式和非正規終身學習認可之間日益無縫的關聯。
——從紙質證書(正在逐步淘汰)轉向通過引入區塊鏈等新技術,實現對數字證書和數字身份的認可。
——從幾個世紀以來表示正式學習成果的資格,轉向將證書視為已獲得、歸屬、可攜帶和驗證的技能與特質的自主數字體現。
——從作為正式學習成果驗證的外部質量保證,到可以跨越三個層次進行的驗證:自我驗證、同行驗證和獨立驗證。
——從部分可驗證的簡歷到基于供需雙方數據同步的數字身份認證。
7.各國和地區集團正在國際組織的支持下為推進微證書做準備
微證書已經滲透到加拿大(安大略省)、愛爾蘭、印度和菲律賓等地的教育和技能發展體系中。多個國際組織認識到,在不確定的未來工作環境中,微證書在終身學習、技能再培訓和提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過去兩年,國際社會對微證書的關注度迅速上升,歐洲職業培訓發展中心(CEDEFOP)、經合組織(OEC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聯合國兒基會(UNICEF)等機構正在開展相關研究。
8.盡管對微證書的興趣日益增長,但其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影響,仍缺乏充分證據
微證書正在推動技能和能力交付、評估和認證方式的創新。技術賦能使其對年輕人、政府以及利用技術解決方案的集成交付系統的組織具有吸引力。
盡管微證書備受關注,但其對個人用戶勞動力市場結果的影響仍缺乏實證證據。需要更多研究來梳理其傳導機制、成功因素以及對就業和收入(包括年輕人)的最終影響。
報告最后提出了7個建議:
建議1:推動資格體系和框架改革,逐步納入高質量的微證書
設計良好的微證書應反映行業實踐和標準,以及學習成果,從而為資格認證提供依據。將微證書與資格體系聯系起來,使其能夠疊加和組合,為部分和完整資格提供靈活路徑。
例如,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TVET)中的模塊化課程,其細粒度有助于以靈活方式識別和驗證技能和能力,補充或替代更傳統的認證形式。
建議2:為微證書提供質量保證并提高其價值認知
如果相關主體對微證書有信任,它們可以推動學習并確保獲得技能和資格。質量保證體系和宣傳活動應讓企業和個人了解微證書在技能提升和再培訓過程中的潛力和價值。與TVET或學徒制系統類似,這一過程需要政府、培訓提供者以及雇主和工人組織之間的協作。
建議3:制定微證書的規范性標準
質量保證的整合需要制定標準,這些標準應在國家、地區或國際層面認可并平衡勞動力供需需求,基于技能發展和培訓體系的特點和法規,并利用政府、雇主和工人組織、民間社會以及年輕人的經驗和聲音。
建議4:提供職業發展服務和支持以提高微證書的接受度
所有年齡段的人都需要支持,將微證書融入個人職業戰略中。因此,職業發展服務的可用性以及職業從業者對微證書的認知是其接受度的關鍵,確保對其好處的清晰理解。
職業發展服務在確定職業路徑、明確勞動力市場所需的技能和能力、獲取技術和核心技能以及促進就業過渡的額外支持策略方面大有裨益。財政支持也可能是促進微證書獲取的關鍵,尤其是對勞動力市場中最脆弱的群體,如女性和年輕人。
建議5:開發基于倫理框架的微證書數字生態系統
互操作平臺將個人職業發展過程、認證系統和個人激勵聯系起來,促進微證書在獲取高質量、需求驅動的技能和資格方面的作用。這些平臺允許對技能信息的所有權、高效識別和交換,從而有助于招聘流程、員工發展和規劃。
投資于此類平臺、其倫理框架以及支持微證書開發、交付、驗證和安全存儲的技術具有戰略意義,但成本高昂且復雜。重要的是借鑒已開發此類平臺的國家和地區集團的經驗,并探索基于區塊鏈等創新技術解決方案,確保數據的安全和倫理處理。
建議6:開發新的證書平臺治理形式
證書平臺的快速發展需要重新審視國家層面的證書治理和監督。雖然一些政府正在測試去中心化和更自主的治理模式,但這些發展是孤立的,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需要進一步考慮基于公民身份(包括年輕人)的參與性、倫理性和自主性治理方法。
建議7:更多關于微證書對勞動力市場影響的實證證據將為其設計和實施創造正向反饋循環
隨著微證書的廣泛應用,整合成功指標以追蹤其對預期結果的影響至關重要,從技能識別機制的質量到用戶向就業和體面工作的過渡。
資料來源:
ILO. Microcredentials for youth and work. https://www.ilo.org/sites/default/files/2025-04/Microcredentials%20for%20youth%20and%20work.pdf
[本文為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成果]
本文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課題組成員整理,課題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內容僅供參考,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下載該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