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 稀缺 穿透
正本清源、拼真功夫硬功夫!
作者:俊逸
編輯:古道
風品:夢琪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成也“零添加”,敗也“零添加”。
3月27日,國家衛健委會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食品標簽規范新條例》,明確禁止使用“零添加”、“0”等符號化表述誤導消費者。這項規定給相關企業留出兩年過渡期,從2027年3月16日開始執行。
所謂治亂需重典。長期以來,食品業對“零添加”是不是智商稅一直存有爭議。在缺乏相關統一、明確的國家標準定義下,一些品牌將“零添加”作為營銷噱頭,營造一種“零添加”產品更高端、更健康的假象。
行業分析師王彥博認為,新規雖有兩年緩沖期,釋放的大洗牌信號卻明顯。有利規范“零添加”市場,減少消費誤區。對從業者來說,如何接招變陣、防止業績硬著陸、迎接新生態是一嚴肅考題。
4月7日,在海天味業2024年業績說明會上,“零添加”成熱門提問。面對新標準限制“零添加”用語,是否會對業績造成影響?如何應對該變化,尋找新差異化賣點的問題,海天味業總裁管江華表示,零添加新規有利推動行業規范發展、引導科學認知,公司會積極按要求推進后續工作。目前已打造豐富產品矩陣來滿足多元化需求,涉足不同品類、各有特色的產品、系列和規格,覆蓋更多元消費人群。
1
“鎘風波”背后
曾經的“千禾0”執著
LAOCAI
不管是否“導火索”,對貴為醬油業“零添加”頭部、又剛剛經歷一波輿論暴擊的千禾味業而言,改變急迫性不言而喻。
據界面新聞,3月27日,針對禁止使用“零添加”,千禾味業表示支持新規落地,會盡快按新規要求執行,逐漸替換老版包裝。
不過相比換包裝,更大挑戰在于,依靠“零添加”概念建立起來的品牌心智,正遭遇輿論質疑。
也是在3月,《消費者報道》雜志向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送檢了13款宣稱零添加的醬油。測試結果顯示,其中12款檢出鎘,7款檢出總砷。千禾御藏本釀380天醬油被檢出含有0.0110mg/kg的鎘。
“零添加”大咖被查出有害金屬,這個大瓜瞬間引爆互聯網。對此,3月20日千禾味業發表聲明,醬油產品檢出的微量“鎘”來源于原料,相關產品符合國標。但也坦言,因前期溝通不到位,讓消費者產生了誤會,深表歉意。將進一步推動生產可視化進程,讓消費者生產看得見、吃得很放心。
值得注意的是,現行國標并未對醬油成品中的“鎘”設定限量要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僅規定了醬油原料中“鎘”的限量為:大豆≤0.2mg/kg、小麥≤0.1mg/kg、食用鹽≤0.5mg/kg。
及時澄清必須必要,可還是和往期公眾心中的“零添加”形象有點沖突,一時難壓輿論情緒。戰略定位專家、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認為,當危機公關淪為“法律話術”,企業必然會為自己的短視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唯有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將危機轉化為信任契約重建,企業方能在復雜多變的市場周期中實現長久的繁榮發展,屹立不倒。
公開資料顯示,鎘是一種人體非必需且有毒的重金屬元素,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化學物質,無論是動植物,其體內都會含有這些天然的微量元素。2019年,生態環境部與國家衛健委聯合公告,將鎘及鎘化合物列入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相關研究顯示,鎘屬于1類致癌物,長期攝入鎘可能具有致癌和致突變的風險。
除了“零添加”醬油檢出鎘,對于“千禾0”只是商標,和零添加無關的質疑。千禾味業回應稱,“千禾0”商標的相關產品都是“零添加”產品,“千禾0”系列產品僅使用食品原料,不添加食品添加劑。
放眼調料業,千禾稱得上“零添加”先行者。早在2007年就提出該概念,并于2008年推出首款零添加產品,2015年11月成立電商部進行運營,主打零添加產品。此后,圍繞“零添加”概念注冊一系列商標。
據企查查,千禾味業食品有限公司商標信息有339個。其中,2018年9月申請并成功注冊了30類“千禾零”“千禾零加”“千禾0”“千禾0+”“千禾零零”商標,不過彼時商標圖案是“千禾0+”,還沒出現后來大家熟悉的上方“千禾”小字、下方大大的“0”商標圖案。
據北京商報,2018年12月千禾味業又申請“千禾零添加”字樣,分類同樣為30類方便食品,然未成功。同月更改字眼申請“千禾零添佳”商標,仍未通過。
之后,千禾味業更改字樣,在2020年5月、6月申請并通過注冊了“千禾0”商標,這次對“千禾0”申請了兩個商標,一分類仍是30類方便食品,群組為3015、3016,商品/服務項目主要是3015醋、醬油,3016料酒、豆豉、調味品等;另一是35類廣告銷售,群組為3510,商品/服務項目為3510廣告宣傳等。
2023年,千禾味業再次出手,追加8個群組再次申請“千禾0”商標,追加群組涉及到3001咖啡、3014食鹽、3019烹飪用嫩肉劑等,目前該商標狀態為駁回復審中。
結合上述背景,對“千禾0”如此執著,上述輿論擔憂似乎不無道理:既然千禾味業擁有已注冊的“千禾0”商標,是否已將其用于產品宣傳?包裝所用“千禾0”含義究竟是商標還是零添加?成為關注重點。
千禾味業相關工作人員在回應媒體時稱,千禾零添加系列產品包裝上的“千禾0”標志并非商標而是代表零添加產品。“公司有零添加和非零添加的產品,非零添加產品包裝沒有‘千禾0’標志。公司的零添加產品配料表中不含有味精、色素、防腐劑以及酵母抽提物這些添加劑”
2
行業摘“0”倒計時
價值底座待重塑
LAOCAI
深入一度看,包裝還是商標的爭議,折射了用戶對零添加概念的混沌、偏差。在監管不完善情況下,“零添加”可能被視為一種營銷噱頭。
業內律師指出,從千禾味業已通過注冊的“千禾0”商標圖看,上下結構,千禾二字字號比0小很多,刻意突出0,若這個商標在產品包裝主版面和產品名稱、廣告語相搭配,會讓消費者誤以為這里的“0”是特別強調作用,有誤導客觀。但還要看該商標的具體使用情況。
孰是孰非,不做評價,留給時間來作答。能肯定的是,千禾味業往期吃到了零添加紅利,尤其是一哥海天味業陷雙標爭議后。2022年—2023年公司營收為24.36億元、32.07億元,同比增長26.55%、31.62%。凈利3.44億元、5.30億元,同比增長55.35%、54.22%,增速之猛烈肉眼可見。
傳統醬油業價格戰愈演愈烈,千禾味業一枝獨秀自然羨煞眾人、也引來眾多入局者。據線下零售監測機構馬上贏數據,僅調味品類目中,“零添加”概念商品數量就從2022年二季度的超300種,大增至2024年第四季度的超800種。
隨著賽道日益擁擠,疊加海天慢慢修復信任、發力零添加新品、回過勁來,千禾味業也感受到了分食壓力:以2024年前三季為例,營收22.88億元同比下滑1.85%,凈利3.52億元同比下降9.19%。
細分產品,醬油、食醋、其他業務分別實現營收14.3億元、2.9億元、3.6億元,同比增速為-2.4%、-10.4%、12.9%。其中,三季度營收增速分別為-13.8%、-15.7%、16.7%。除了其他業務增長,醬油、食醋兩大主營產品均出現下滑。
分渠道來看,2024年前三季經銷與直銷渠道實現收入4.7億元、2.2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7.3%與0.4%。經銷收入下滑較大,折射了市場競爭之烈、需警惕經銷商體系出現裂縫。
千禾味業將線下銷售區域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區域。2024年三季度,除了南部市場營收小幅下降0.03%,西部、東部、北部、中部市場下滑達到11.9%、8.4%、17.7%、21.1%。
鑒于上述表現,無疑增加了千禾此前制定的2024年營收、凈利增長超兩成的年度經營目標。而隨著監管層對“零添加”產品的規范,后零添加時代更大挑戰或許不再是短期業績承壓,而是如何調整產品戰略布局,重塑商業邏輯、價值底座、穩固住長線價值。
不變不行了。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國家出臺的新標準匹配了凈化行業亂象剛需。食品業已經步入一個同質化嚴重、內卷嚴重的階段;“零添加”是企業在營銷中創造的偽概念,一是可以打造差異化,二是讓產品的附加值更高、議價能力更強,本質是利用消費者對化學添加劑的恐懼收割溢價。
3
銷售VS研發 回歸產品本質
LAOCAI
千禾味業遇到的發展陣痛,也折射了調味品業困題。盡管行業看起來“低調”,但因與國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市場敏感度實際上很高,幾次轉型均是中國市場及消費群體迭代與變遷的縮影。
改革開放后,調味品業一共經歷了三個重要時期。1996年—2007年粗放式增長期,這期間多為區域性小廠,通過為外資品牌如聯合利華、雀巢代工積累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市場門檻低、產品缺乏特色、同質化較嚴重,隨著競爭不斷加劇,海天、李錦記等頭部企業率先殺出,通過規模化生產獲得成本優勢,優勝劣汰機制下,行業集中度提升孕育了變革。
2007年—2020年來到精細化運營時期。伴隨消費升級,企業轉向“健康化”“高端化”概念營銷。零添加、有機醬油等新品涌現,千禾、廚邦等品牌通過差異化定位崛起。
與此同時,伴隨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從業者擺脫傳統線下銷售模式,線上市占率穩步提升,渠道變革帶來更高效、精準的用戶觸達。
2021年至今,則進入新一輪轉型陣痛期。行業由增量時代轉為存量競爭。部分品牌過度依賴營銷,導致產品創新與真實需求脫節,新同質化問題再現。同時,消費者消費觀念趨于理性,倒逼品牌從“講故事”轉為“練內功”。在供應鏈優化與細分場景深耕下磨練產品品質功、創新功。通過產品特色迭代,來精準把握市場中的差異化需求。
wind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千禾味業研發費用分別為5538.98萬元、6452.48萬元、8644.02萬元,逐年遞增。然2024年前三季出現0.63%下降至6101.65萬元。相比之下,同期銷售費為3.21億元,同比增長11.65%。
僅從上述營利雙降看,需要戰略反思。說到根本,銷售費只是面子,能一時快拉業績,卻也有邊際效應、反噬效應,唯有特色創新、差異化深耕才能真正黏住用戶,背后離不開研發這個里子。唯有表里合一,才能穿越周期、保持韌性生長。
換一個角度而言,此番“零添加”漩渦,或也是戰略轉型的一次寶貴契機。當昔日光環褪去,唯有回歸產品本質,將更多精力投入品質創新與供應鏈建設中,實現從營銷驅動向技術驅動轉型,才能在日益成熟的消費市場中贏得持久發展。這場由商標引發的爭議,最終還是要靠產品力來撫平各方質疑。
行業分析師王婷研認為,目前調味品市場上不少“零添加”產品是一種營銷策略、缺乏實質技術突破。隨著監管規范加碼,“零添加”概念溢價空間將大幅收窄。調味品業的下半場,誰能率先突破重營銷輕研發的桎梏,真正做精健康壁壘、品質特色護城河,誰才有望從同質化中脫離出來、覓得發展新機。
4
績熱股冷 還有啥短板
LAOCAI
類似思考的,應還有行業一哥海天味業。
2022年,海天醬油陷入“食品添加劑雙標”的輿情爭議。雖然公司多次表態,不存在內外有別情況,無奈消費者一時難以買賬,拖累了業績:2022年營收256.10億元,同比增長2.42%;凈利61.98億元,同比減少7.09%。2023年更出現雙降局面,營收下降4.1%、凈利下降9.2%。
好在,經過企業痛定思痛、自我系統變革,2024年業績迎來可喜回暖,前三季營收達到203.9億元增長9.4%、凈利48.15億元增長12.3%,體量均創出新高。
2025年4月2日晚,海天味業發布2024年報:營收269.01億元,同比增長9.53%;凈利63.44億元,同比增長12.75%。客觀而言,經歷了輿論漩渦與市場寒潮雙重淬煉,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財報中,海天也將業績提升歸因于內部變革、研發投入、多品類布局及線上渠道協同等。
然玩味的是,資本市場似乎并不多買單。截至2025年4月15日,公司股價報收42.76元,距離125.24元的歷史最高復權價格累跌近70%,市值縮水超4000億元。年內累縮6.84%。
股價是企業長期價值的稱重器。拋開A股大環境,不溫不火低迷背后,產品創新、高端化轉型、食品安全、渠道變革,海天要突破待提升的方面依然不少。
盡管產品線豐富,涵蓋了醬油、蠔油、調味醬等多品類,海天核心產品仍以醬油為主,新品類真正扛起新增曲線之路漫漫。在消費者健康、便捷、個性化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產品創新腳步似乎仍顯滯后,至少關鍵的研發投入上還需加把勁。
2021年—2023年,分別為7.72億元、7.51億元、7.15億元,投入力度連續兩年下滑。好在2024年增長17.35% 達到8.4億元。可較同期16.29億元的銷售費,24.73%的增速,差距仍肉眼可見。
從研發投入方向看,費用主要用于醬油工藝優化和0添加醬油等健康調味品新產品的開發和智能制造技術等方面。產品層面也推出了包含有機、低糖或減糖、低鹽或減鹽、低脂或減脂、營養強化等健康產品共計200余款新品。
實際上,相較2021年2月千禾味業成功注冊“千禾0”商標。海天味業最早于2014年1月就開始推出“零添加”宣傳概念的產品,當時上市的產品為“海天老字號零添加頭道醬油”。2021年6月,海天味業申請了“海天0”商標。該商標初審公告日期為2022年12月27日,注冊公告日期2023年3月28日。
2022年“雙標門”事件發生后,引發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安全性的高度關注。海天味業此后著力推廣“零添加”系列產品,并以“配料表干凈”為重要賣點。憑借高效的執行策略,海天味業快速推動了旗下相關產品深入滲透至三線及以下城市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修補了自身品牌形象。
若從此看,雖然0添加沒有象千禾那樣涉獵廣泛、深長,可若參照市場上已上市的零添加醋、零添加料酒、耗油等產品,海天面對新規調整的壓力也不算小,勿怪開文輿論的諸多提問關注。
放眼市場,存量競爭白刃、價格戰影響如影隨形,增加了海天高端轉型難度。以2024年前三季為例,毛利率回升至35.98%,但這主要得益于部分原料下降、成本控制和價格調整,而非市場需求的大幅增長。長期來看,這種模式不可持續,需要尋求收入增長的新動力。
從渠道結構看,經銷商還是絕對收入主體。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9月,海天味業通過經銷網絡銷售的產品收入分別達到233.8億元、223.7億元以及185億元,占總收入比為98.3%、98%以及97.5%。過度倚重透出線上建設的短板。在互聯網大潮、購物習慣快變背景下,這是加分項么?
5
國際化募資與擬百億理財
LAOCAI
好在,海天也在努力補課,2024年三季度相關收入同比增速達到45.4%,不過總營收占比仍然較低。君不見,競爭對手早已先行一步、線上布局凌厲。如千禾味業,2022年和2023年線上渠道營收占比分別為25.87%和19.68%。如何迎頭趕上,考驗新帥程雪等新管理層的大智慧。
目前看,國際化是一個重要方向。2024年12月,海天味業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募資至少15億美元。招股書稱,主要是為推進國際化進程。截至2024年末,海天味業已在越南、印尼設立生產基地,產品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調味品市場規模達2.1萬億元,預計2028年將增至2.9萬億元。2023年至2028年的復合年增長率有望達到6.7%。
走出去無疑是正確選擇,但別忘了大市場更強競爭。2024年前三季,海天味業中國內地銷售收入189.7億元,占比93%,其他地區包括境外收入合計才約7%。且據中國調味品協會2022年調味品企業百強報告,海天味業盡管產量和銷售額名列行業第一,但出口額及占比均遠低于同行。行業有11家企業的出口額占比已超10%,而海天味業僅1%。
放眼海外市場,李錦記、老干媽已經走在前面。海天味業想要分食、打動更多“老外”味蕾,還需拿出真本事才行。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提醒,國外的食品安全標準與國內相比有一定差異,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食品安全質量內控體系。企業出海要把當地市場的法律法規、飲食風格、文化、消費的特征等方面研究透徹。
整體看,海天味業仍處在關鍵發展節點、爬坡較勁兒期。2024年的業績修復、離不開自我革新、自我覺醒,刀刃向內爆發出的修復韌性。然而看看日益激烈的外部競爭、快速變化的消費環境,企業依然不能松勁兒,需要大破大立、大力再出奇跡。
由此赴港上市,是企業借助外力、刀刃向外謀發展的重大動作。稱得上程雪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也是個人首場大考,更是海天味業全球化的重要一考。能否內外并舉、完成這價值一躍,真正考驗醬油一哥的時候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4月2日發布業績雙增的同時,海天味業還公告:2025年度以自有閑置資金進行投資理財,投資金額不超等值100億元。一邊融資一邊理財,到底缺不缺錢?豪橫理財之余,多用些主業精進、研發、新曲線孵化是否更香呢?
6
拼真功夫、硬功夫
正本清源價值競爭
LAOCAI
“破窗效應”告訴我們,當規則修復漏洞,企業行為自然回歸理性。同樣,開文零添加新規的深層意義在于,推動行業從營銷戰轉向品質戰,回到產品本質、靠內涵式生長來撥開迷霧,擁抱新生態。
這個意義不止在調料品業,更在整個食品飲料業。“零添加”本應是食品行業對健康理念的真誠承諾,但近年來,這一標簽逐漸淪為營銷工具,成為一些企業“選擇性標注”的幌子。例如飲料標注“零蔗糖”,實則添加了人工甜味劑。這種文字游戲不僅誤導消費者,更侵蝕了市場信任。比如元氣森林,就曾因“0蔗糖”宣傳被指誤導,最終下場道歉。
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言:“企業的首要責任是創造真正的價值,而非玩弄概念。”在此背景下,市場監管新規的出臺可謂“精準剎車”:明確要求食品標簽必須真實、科學,禁止濫用“零添加”“無添加”等模糊表述,并強制標示致敏原和營養成分。
這一變化對以“零添加”為核心賣點的企業沖擊不小。以2022年為例,千禾零添加醬油營收占比超50%,標簽效應為其帶來了顯著的溢價空間。而新規實施后,千禾在緩存期內必須做好調整準備,扎實“科學背書”。例如其新品開始強調“發酵工藝優化”和“原料溯源”,這一轉型可喜可賀,卻也面臨消費者認知重塑的挑戰。
相比之下,海天味業因產品線更廣,對“零添加”的依賴度較低。其策略是“高端線零添加,大眾線合規添加”,既滿足細分市場需求又規避政策風險。不過新規實施后,海天同樣在強化“技術合規”形象,例如公開添加劑使用標準,并邀請第三方機構檢測背書。
簡言之,“零添加”標簽的退場,并非否定健康理念,而是要求企業用更扎實更科學的方式來奔赴健康。無論千禾的“技術轉型”還是海天的“透明化策略”,本質都是重建消費者信任。無論誰能笑到最后,未來行業競爭焦點將是供應鏈管控、工藝創新與真實溝通,更透明、更坦承、更憑真本事說話,這也是千禾、海天們必須面對的終極考題。小聰明、小僥幸要不得,供應鏈的每一分成本、工藝的每一處細節、消費者的每一點疑慮,都將成為刺向對手的利劍。
一句話,正本清源重回價值競爭,下半場更拼真功夫、硬功夫,海天千禾如何化解接招,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