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人把可以食用的鮮花稱為“芳品”。
文 | 孟暉
在唇齒間細細品味鮮花的滋味,古人雅稱為“餐芳”。
清人顧仲編寫的著名食譜《養小錄》中就有《餐芳譜》專節,介紹做花饌的各種方法。
其中讓我最好奇的是,明清人竟然喜歡把花片做成涼拌菜,方法是把可食用的花片用熱水焯過,澆上調味汁之后拌勻。
至于調味汁的配制,《餐芳譜》中也給得頗詳細:
最基本的路數是用一大盅醋倒在碗里,兌入三分甘草末、一錢白糖、半杯熟香油,攪拌均勻。在此基礎上,大家可以按照各自的口味變化配料,喜歡辛香風味的可以添適量姜汁,也盡可加胡椒末或者花椒末,乃至用砂仁粉,口味重的則可以兌入芥辣汁。如果不喜歡前述這些刺激口味,則不妨拌以優質醬油和酒釀。
還有一種清淡的方法,是在醋、甘草末、白糖和熟香油的基礎配方里再添加糟油。
糟油在今日用得不多,傳統生活卻曾將之視為重要的一款調料。我們如今比較容易把糟油與香糟相混,以為二者是同一種制品,在烹飪中起的作用也一樣,然而,實際上,糟油與香糟有相近之處,但又絕對不是同樣的東西。
以清代食譜《食憲鴻秘》為例,書中給出“制香糟”法為:把白米加入酒曲和酒藥,密封發酵,釀成米酒,然后兌入鹽攪拌,再加紅曲末、花椒、砂仁、陳皮、小茴香拌勻,收貯在壇內。
由此可以看出,香糟是米酒和酒釀的混合物,非常濃稠。
同書給出“糟油”工藝,則頗為特別:準備一只空瓶,在瓶口蒙一層孔眼稀疏的紗布并扎緊,將此瓶置于陶甕內。把十斤米酒做成的甜糟與五斤生芝麻油、精鹽二斤八兩、花椒一兩拌勻在一起,填到甕中,將空瓶埋在下面,然后封嚴甕口。
幾個月后,甜糟與油的混合物會發酵形成糟液,慢慢滴瀝到瓶內,這就是糟油。
此外,其他清代食譜介紹了不同的方法,如直接把酒釀、酒、醬油與花椒拌勻在一起,密封一年,開壇時浮在上面的漿液便是糟油;紹興黃酒的酒糟加入炒鹽與花椒后,密封在壇內,并把糟壇放在灶臺旁有溫度的地方,壇內也會生成糟油。這類簡便的方法,非常適合家中自制。
總之,糟油在制作過程中去除了糟泥,成品是純凈的液體,而且只帶著花椒氣與咸味,無論形態還是口味都與香糟截然不同。好的糟油能存放多年,而且越陳越佳,在烹飪中的作用很多,既可以在燉炒菜肴中點入少許提味,也可以做糟腌菜。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充當涼拌或熱拌菜的主要調味汁。
由此說來,用糟油去拌焯熟的花瓣,也是順理成章了。
圖片來源:菏澤日報
明清人把可以食用的鮮花稱為“芳品”,諸芳品中,牡丹花、迎春花、萱花、鵝腳花、金豆花、紫花兒、金雀花都可涼拌,用洋溢著酒香的糟油為這些花兒提味,想來應該是清而鮮的口感吧。
糟油拌牡丹、糟油拌迎春……想想都風雅。
因室友電瓶燃爆致全身90%燒傷,杜均浩父親最新發聲:孩子常常照鏡子發呆落淚
大張旗鼓加稅偷偷摸摸豁免,連美媒都在問“哪來的自信幻想中國人會跪”
尹錫悅“內亂案”今日“秘密受審”?真要判死刑?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