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醬說:
怎么讓孩子的數學成為一門優勢學科?所謂優勢學科,就是孩子學起來輕松,成績出色,而且對這門學科有興趣。
全文3897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 者:張華 來 源 : 少年商 學院( ID : youthmba )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最讓爸爸媽媽們最操心的“雞娃科目”——數學,現在DeepSeek這么火。有什么法子能夠輔助孩子學習?怎么讓孩子的數學成為一門優勢學科? 所謂優勢學科,就是孩子學起來輕松,成績出色,而且對這門學科有興趣。
我記得有個組織叫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它下面有個很有名的測評機構叫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這個機構會定期對全球很多國家的學生進行測評,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然后還會根據這些測評結果進行排名。
過去,上海的孩子在數學方面表現特別出色,成績遙遙領先。但最近幾年,新加坡的孩子在數學上“殺”了出來,霸榜全球第一。這下子,大家都開始研究新加坡數學到底有什么厲害之處了。
說到新加坡數學,有兩個關鍵詞特別火,一個是“建模”,另一個是“CPA教學法”。這個CPA是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代表“具象—圖像—抽象”。簡單來說,就是先用實實在在的東西(具象)來展示數學問題,比如用小棒、積木等;然后把它們畫成圖像,方便理解;最后再抽象成數學公式和概念。聽起來好像挺簡單的,但關鍵在于,當這種學習方法變成一種習慣和思維方式后,那可就不簡單了!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也是前兩天我在劉潤的視頻號里給大家分享的。一個關于數學和科學原理的問題,來源于新加坡三年級小學的真實課堂。
當時,老師問孩子們:“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直徑的多少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挺考驗孩子們的。有的孩子能說出地球直徑是多少,有的能說出太陽直徑是多少,可要讓他們同時想起這兩個數字,再算出太陽直徑除以地球直徑的結果,還真沒人能答上來。我猜,大家可能也未必能脫口而出吧?那你們家孩子呢?能答上來嗎?
不過,接下來老師的操作讓我眼前一亮。老師說,其實單純記住太陽和地球的直徑數字沒啥太大意義,死記硬背那些數字,沒啥價值。然后,老師
出了另一道題:“如果把地球縮小成乒乓球那么大,你們覺得太陽會是個什么球?”孩子們開始發揮想象力,有的說籃球,有的說足球。
最后,老師揭曉了“不是答案的答案”。其實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但老師引導孩子們思考。老師問:“有沒有同學的媽媽練瑜伽?”有幾個孩子舉手。老師接著說:“如果地球是乒乓球那么大,那太陽大概就跟你們媽媽練瑜伽用的瑜伽球那么大。”大家都知道乒乓球和瑜伽球的大致大小,閉上眼睛也能想象出來。老師讓大家猜猜,瑜伽球的直徑大概是乒乓球直徑的多少倍,孩子們的答案大概都在100倍左右。老師公布正確答案:109倍,地球直徑是太陽直徑的1/109。
老師總結說,以后課堂上一般不會考死記硬背的數字。如果遇到數學運算定理,要先把它變成一個能觸摸到、能想象到的事物,比如舉個例子。這樣再去學公式、原理,感覺就不一樣了。
我聽完這個案例,覺得挺有道理的。其實咱們國內很多學校也在用類似的教法,但新加坡數學把這個方法變成了一套流程:先舉個具象的例子,再在紙上畫圖,然后給出公式,最后再用更多例子鞏固練習。乍一看,好像沒啥了不起的,可關鍵在于,如果這種思維方式變成一種習慣,那在學習理工科,像數理化這些科目時,就會大不一樣。
就說物理里的牛頓三大定律,大家還記得牛頓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分別是什么嗎?可能有人還能說出公式,但光會背公式有啥用呢?如果在學習這些定律時,先舉些生活中的具象例子,讓孩子感受一下場景,再畫圖,最后列出公式,那學習過程就會輕松很多。而且孩子們也能明白,知識是有用的,不是天天死記硬背,無論是語文、歷史,還是數理化。
說到這兒,大家可能就想問了,這和deepseek有什么關系呢?
過去那種常見的學習方法,其實大家都不陌生。比如孩子學數學、物理、化學,要是成績不太好,家長就會著急,到處找補習機構、名師。這些老師上課的時候,不也是這么做的嘛?先舉個例子,把復雜的知識拆成一個個小步驟,讓你一點點明白是怎么推導出來的。等你理解了,再告訴你公式,講講公式能用在哪些地方,最后再出幾道題讓你練練手。說到底,不就是這么個流程嘛。
現在有了DeepSeek,大家完全可以把花在補習班上的錢省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個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就像是DeepSeek高效學習法的迷你版。大家一定要記好,這三步的關鍵詞是:做解釋、拆步驟、找解法。接下來,我會用數學、化學、物理還有語文的例子來給大家講講,不管是什么學科,這個“九字訣”都能用得上。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數學成績不好,他究竟遇到什么瓶頸,被困在哪兒了?我覺得大約就是困在三個地方。
第一個是基礎知識沒打牢,很多東西一知半解。
比如學校里學的勾股定理、函數這些,孩子根本沒真正理解透。考試的時候,這些知識點掌握不扎實,成績肯定受影響。
第二個是孩子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
遇到稍微復雜點的題目,比如應用題,就容易卡殼。可能整體概念知道一點,但一到分步驟解題,比如一道應用題要分三步,做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
第三個是解題方法太單一。
老師上課講的那種解法,孩子就死記硬背,不會嘗試其他方法。其實每個孩子學習風格不一樣,有的孩子適合視覺型學習,有的適合動覺型學習。如果能用更適合自己風格的解法,思路會更清晰,解題速度也會更快。考試是有時間限制的,解題速度跟不上,成績自然也會受影響。
我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針對這三個孩子在數學上面困住困境,不正好是在解決問題嗎?
第一個,讓DeepSeek舉例子,舉個例子做解釋。 第二個,拆步驟,就把你推導的步驟給我弄出來,并且每拆一步問我問題,確保我孩子理解了再拆第二步、第三步。 第三個,一個數學題能不能給我三種解法,四種解法,并且說一下每一種解法它的核心是什么,讓孩子找到他更喜歡的一種解法。
所以這三個關鍵詞解決孩子數學的痛點問題。
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比如雞兔同籠的問題。這個題目可太常見了,全世界都知道。假設雞和兔的頭加起來一共有20個,腳一共有64只,那我們得算算雞和兔到底各有幾只。
要是你不太懂,就去問問DeepSeek,讓他給你講講雞兔同籠是怎么回事。他會告訴你,雞兔同籠問題就是知道動物的總數量和腳的總數,然后求出每種動物各有多少只。
這種問題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公園里有自行車和小汽車,自行車有兩個輪子,小汽車有四個輪子,如果告訴你輪子的總數,你就能算出各有幾輛車,對吧?
就像“雞兔同籠”的問題一樣,有20個頭和64只腳,要算出雞和兔各有多少只。這種問題可以用多種方法來解決,比如假設法、二元一次方程,還有列表試驗、畫圖等。
再比如物理問題,像蠟燭燃燒后變短了,很多人會問,蠟燭燃燒后蠟去哪兒了?其實,這可以用能量守恒定律來解釋。能量守恒定律說的是,能量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憑空產生,它只是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
所以,蠟燭燃燒后,蠟雖然變少了,但它轉化成了其他形式的能量,比如光能和熱能。如果用拆步驟的方式去理解,就可以把它分成1、2、3這幾個步驟,這樣就能更清楚地明白蠟燭燃燒后蠟去哪兒了。最后你這個題目還可以有三種解法,一種是稱重法,一種是方程法,還有一種叫做生活案例法。
那么具體要怎么使用“DeepSeek 高效學習法迷你版”呢?在新書《DeepSeek高效學習法》中我給大家歸納了真正學懂一個知識點的九字訣:“做解釋、拆步驟、找解法”,我把這個提示詞分享給大家。
它要遵循幾個原則。
第一,解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通俗易懂,就像給小朋友講故事一樣,把問題講清楚。 第二,把問題拆成一個個小步驟,每一步都問一問,比如問孩子:“這一步你懂了嗎?”確認他真的懂了,再往下拆。 第三,找到解決問題的三種方法,然后挑出最好的一種。 第四,最重要的是,別直接給答案,要先推理,把過程講清楚,最后再把答案亮出來。
為什么這個方法這么厲害呢?
因為現在學校里,有的老師講課太枯燥,孩子聽得迷迷糊糊的;有的孩子一知半解,沒把問題拆開;還有的孩子只知道一種解法,不會舉一反三。用這個九字訣,就能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我舉個例子,比如數學題,你可以把題目抄下來,或者拍照上傳,然后按照這個九字訣來拆解。先解釋題目是什么意思,再把解題過程拆成一個個小問題,每一步都問孩子懂不懂,最后找出三種解法,挑出最好的一種。
所以這本新書我建議大家都可以去看看,里面全是案例,全是方法。從基礎版到進階版,一步步提升。
就像學習有三層境界一樣,第一層是學會記憶,就像拍照一樣把知識存下來;第二層是學會理解,就像偵探破案一樣,把問題拆開分析;第三層是學會創造,就像廚師發明新菜一樣,把不同的方法組合起來,做出新的東西。
這個九字訣正好對應了這三層境界。
解釋問題,就能讓孩子知其然,知道知識是什么; 拆步驟,就能讓孩子真正理解,知其所以然; 找多種解法,就能讓孩子學會舉一反三,慢慢學會創造。
我希望大家都能用這個九字訣,不管是學數學、語文,還是其他學科,都能用它來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變成自學高手。
*來源: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國內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臺,380w+高知父母都在關注,幫助6-16歲孩子發現興趣并樹立目標。
*注:本文圖片來自于網絡(部分圖片來源于圖蟲創意),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 yanzhijiasuo )為好友,備注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