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詢問:”你家老大學初中數學了嗎?”
“沒啊!”我們雖然馬上小升初,但還沒安排初中課程。
“凱凱班超一半的孩子,都已經學初中數學了,要不要學啊!”好友繼續問。
“我們班也是,還沒上初中,數學已經學到初二課程了。”
大部分家長擔心孩子小升初后,課程從三門變七門,不適應多學科學習,不適應快節奏學習,提前給孩子報補習班。
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提前學習初中課程。
小學搶跑初中課程,家長可能正在親手扼殺孩子的“學習續航力”。
為什么有的孩子,小學成績平平,初中反而成為黑馬,擠進年級前10名?就是因為這些孩子“學習續航力”十足。
就是小學老師口中的“有后勁兒的孩子”。
前幾天聽好友說,她同事家孩子讀高二,成績還不錯。但孩子說什么都不想上學了,家長無奈請假。
還有的孩子,到高三突然“放挺”,成績一落千丈。到了臨門一腳,馬上就要進球時,他把腳縮回來了。
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就是“學習續航力”不足的表現。可能也是他們進入“提前透支”的陷阱,需要時間“充能”。
家長讓孩子搶跑初中課程,本質還是即將要升入的初中學習存有焦慮。而提升學習續航力的本質就是用認知科學對抗焦慮本能。
我們要知道小學3門主科、初中7門主科,這樣安排是符合孩子成長的認知。
而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過早地讓孩子接觸超出其認知范圍的內容,讓孩子體驗填鴨式學習,不僅無法真正吸收,還可能產生厭學情緒。
想要初中數學不掉隊,做好下面3件事:
1. 主抓基礎計算能力
小學主要學習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這是為中學學習整數、分數、代數式等打基礎。
如果小學計算能力不過關,到了初中面對更加復雜的方程和幾何題目時,就會頻頻出錯。
因此,小學要把基礎打牢,做到算得快、算得準,不在計算上失分。
除了每天堅持做計算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場景,如去菜市場計算買菜錢、在家做烘焙時讓孩子做材料的配比、每月家庭結算時讓孩子統計等等。
確保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乘除以及各種運算規則。
2.構建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學習雞兔同籠、行程問題、種樹問題等應用題,孩子在解這類題型時需要清晰的推理鏈條,這是為解中學證明題打基礎。
如果面對這類需要推理的應用題,孩子稍顯吃力,那么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可以通過:數獨、拼圖等,激發孩子的思維活力。
或者準備了幾本訓練思維的游戲書。學習累的時候,陪孩子玩一玩思維游戲,也是一種變相的放松。
3.學習策略養成
多學科學習就怕孩子有方法、安排學習內容有條理、學習事半功倍。學習策略的養成,是孩子從小學到初中,乃至整個學習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具體怎么做呢?下面幾點給大家參考:
首先,引導孩子學會制定學習計劃。在每天放學后的有限時間內,完成作業的同時,還能完成其他學習目標。
其次,讓孩子知道高效的學習方法。比如,記憶曲線、聯想記憶法等。同時,鼓勵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多思考、多總結,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增進學習效率。
再者,讓孩子過渡到自主學習。家長可以逐步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依賴家長或老師。
最后,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學習壓力大時,家長要及時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困惑,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支持。
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如何調節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中的挑戰和困難。
總之,理性看待孩子的學習,不要盲目跟風報班,而是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他們的學習計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在學習道路上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