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贛南到云南,鐘睒睒的 “農民朋友圈” 又擴容。
作者 | 錢鋒
編輯丨高遠山
來源 | 野馬財經
在滇西南的層巒疊嶂間,無量山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薄霧。這里是金庸筆下《天龍八部》中段譽偶遇“神仙姐姐”、習得絕世輕功的武俠秘境,也是千年茶馬古道上銀生古茶的發源地。
如今,無量山間的云南省普洱市景東縣,迎來了一位特殊的“江湖俠客”,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帶著工業化思維踏入這片土地,在茶香與俠氣交織之下,劃出一道破局的寒光。
繼2024年8月、12月后,近日,鐘睒睒帶著農夫山泉在云南茶產業的實踐成果第三次登上央視《對話》節目。這一次,他系統闡釋了云南茶產業工業化路徑,提出“向上卷”戰略。
在鐘睒睒看來,傳統農業的困境在于分散經營、標準化程度低、附加值不高。因此,農夫山泉通過捐贈現代化制茶廠、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培訓農民等方式,推動云南茶產業從傳統的小農經濟向工業化、標準化、品牌化轉變。
從表面上看,這三次對話的主題和內容各有側重,但背后卻蘊含著一以貫之的深層邏輯,并逐漸構建起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農夫樣本”。
01
從贛南臍橙到云南茶葉
農夫山泉除了發掘山泉,在做農夫的道路上也是齊頭并進。繼“工業化改造的首塊試驗田”贛南臍橙之后,鐘睒睒又把目光瞄向云南。
云南作為中國的產茶大省,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全省茶葉種植面積795.5萬畝,居全國第一。茶農數量達到600萬人,涉茶人口更是超過1100萬人。
然而,如此龐大的產業規模背后,卻隱藏著諸多深層次的問題,嚴重制約了云南茶產業的發展。
以景東縣為例,數據顯示,2024年景東縣茶農人均收入僅為5738元。僅為日本茶農的十分之一。而造成這一差距的主因在于云南茶產業分散經營、附加值偏低,缺乏規模化與標準化的生產模式,難以凝聚起品牌效應,最終致使茶葉價格低迷,茶農收入微薄,難以擺脫困厄。
圖源:央視《對話》節目截圖
除收入水平較低外,云南茶業還面臨資源浪費嚴重問題,比如夏秋茶利用率不足30%。傳統觀念認為春茶是上品,夏秋茶品質欠佳,不受市場青睞,但實際上,夏秋茶經科學加工也能制成高品質產品。
而這種資源浪費不僅造成了經濟損失,也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大量未被采摘的茶葉在茶園中自然腐爛,不僅浪費了土地資源,還可能引發病蟲害的滋生,對茶園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對此,南詔貢茶的非遺傳承人劉虎描述稱,“這么好的原料,老百姓是抱著金飯碗出去要飯。”
面對云南茶產業的困境,鐘睒睒在第三次接受央視訪時交出了“解題思路”,系統闡釋在云南的茶產業工業化、標準化改造方案。
02
農夫山泉的“破局”之道
農夫山泉在云南的實踐涵蓋產業幫扶、技術革新、市場拓展、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播等多個領域。
首先,農夫山泉通過提高收購鮮葉價格,比當地收購價高10%-20%,從而獲得管理田間地頭的能力,引導農民按照標準進行茶園管理、技改培訓、修剪、施肥等工作,控制農殘,使用有機肥提高產量和品質。而這種溢價收購的方式,不但極大地提高了茶農的收入,激發了他們的種植積極性,也為農夫山泉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與此同時,農夫山泉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茶農管理網絡,與5000戶茶農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這個網絡,農夫山泉實現了對茶葉源頭的有效把控。
生產范式革命是農夫山泉改造云南茶產業的關鍵舉措。2024年12月開始,農夫山泉在普洱市景東縣、普洱市景谷縣、臨滄市臨翔區等地陸續捐建了5座國內最高標準的現代化廠房,總投入預估超1億元。這些茶廠配備國內最高標準的茶葉初制加工生產線,單廠日處理鮮葉能力達2萬公斤,是其他一般初制廠的5倍以上。
圖源:央視《對話》節目截圖
鐘睒睒稱,他不僅要采購當地的茶葉,而且想要教會農民朋友如何在統一的更高的標準之下來種茶、采茶、制茶。
據悉,新的生產線采用了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實現了從“攤青-殺青-冷卻-回潮-揉捻-烘干-勻堆-打包”的全流程工業化生產,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保證了茶葉的品質穩定性。
為了讓當地茶農適應新的生產方式,鐘睒睒稱,農夫山泉還派遣了12位同志到當地,預計一個月教會茶農操作機械化設備,茶季結束后留一到兩名技術人員繼續輔導,同時傳授5S系統(清潔、清洗、保養),確保工廠順利運轉。
“現在通過農夫進來,一天就要吃30噸的葉子,老百姓抱著金飯碗出去要飯,有了農夫的工業化技改,(問題)就不存在了,數字化80%。”劉虎表示。
圖源:央視《對話》節目截圖
“‘讓世界愛上中國茶’這個責任我個人是扛不起來的,我希望未來大家一起努力,茶本來應該在那個最頂尖的位置上。”鐘睒睒如是說。
03
一種“垂直有根”的發展路徑
站在無量山間,鐘睒睒說,“讓農夫山泉有一個根在這里,這個根就是農夫山泉長期扎根于景東的一個點。”
為此,他將這一理念具象化,通過捐贈5座示范性的現代化茶廠,農夫山泉在云南構建起"種植-加工-品牌"的垂直閉環,將工業思維注入傳統農業。
圖源:央視《對話》節目截圖
這再一次印證了鐘睒睒"垂直型企業"的底層邏輯:2024年12月的央視《對話》節目中,鐘睒睒首次系統闡釋垂直型企業理念:“最底層是農民,向上是工業,再往上是商業與品牌,最終形成直達消費者的價值閉環。”
把農民納入產業,垂直型企業的邏輯才能完整也正因此,農夫山泉每一次在農業產業上的投資,抓手總是農民的收入問題。從贛南臍橙到云南古樹茶,從新疆蘋果到廣西水源地,鐘睒睒多次將工業思維注入農業產業鏈,重塑了企業與土地、農民、產業的關系。
3月底在云南景東縣的媒體會上,鐘睒睒公開講述了自己的五個經營哲學:“方向選擇”、“系統能力”、“交易質量”、“社會需要”和“商業安全”。
如果從這五個經營哲學的角度理解鐘睒睒扎根土地的舉措,就會發現,如今的農夫山泉,在天然水主業務外,選擇了農業型企業和品牌的方向,通過挖透一條一條產業鏈,靠自主的力量聚合和引導農民、生產、消費,鍛煉著產業鏈整合的“系統能力”。
在聚合產業鏈的過程中,農夫山泉相繼在贛南、新疆、廣西、云南等地,首先以提價收購的訂單農業路徑,解決當地農民的收入問題,直面生產力的“社會需要”。提價收購、制定較高的收購標準,也在回應著在平臺面前喪失茶葉議價權而不斷降低的“交易質量”。
圖源:央視《對話》節目截圖
在這些舉措下,不論是獲得了系統性產業能力的農夫山泉,還是曾搖搖欲墜的云南傳統茶業,都在建立著新的護城河,以保障商業安全。
也就是說,鐘睒睒提出的五個經營哲學,最終目的是要讓農夫山泉乃至整個茶產業,都能夠獲得垂直的、扎實的產業能力。
從全國找水到全國找農業產地,鐘睒睒始終堅信,財富的真正價值在于能否成為改變土地的力量,唯有把根深扎進土地,才能收獲超越周期的價值。
當“垂直型企業”遇上“鄉村振興”,這場實驗的意義早已超越商業范疇。
你對企業助農有什么了解和看法?評論區聊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