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捺山霧氣氤氳。一雙布滿燙痕的手探入200℃的鐵鍋,青葉在翻飛間蜷曲成條,清香四溢。
這雙手的主人——90后非遺傳承人陶德容,用14年光陰將儀征綠楊春茶從深山炒進直播間,更炒出了一條“非遺傳承+電商助農”的鄉村振興新路。
“徒手炒茶時,鍋底能煎熟雞蛋。”陶德容笑著攤開手掌,數十處燙傷的疤痕如同特殊“勛章”,記錄著她與綠楊春茶制作技藝的14年之約。
這位揚州十佳新農人、高級茶藝師,大學畢業后毅然返鄉,從“被燙到跳起來”的學徒,成長為儀征綠楊春茶非遺傳承的中堅力量。
每年清明前后,陶德容凌晨4點便起身制茶。抖、帶、搓、捺……十余道工序全憑一雙手在滾燙鐵鍋中完成。“茶葉是有生命的,手感比溫度計更可靠。”她邊說邊將炒好的新茶投入玻璃杯,翠綠的芽葉在沸水中舒展,直播間瞬間刷滿“治愈”彈幕。
草帽、布鞋、素顏出鏡,陶德容的直播間沒有網紅濾鏡,只有雞鳴犬吠的茶山實景。她舉著手機帶網友“云體驗”制茶全程:清晨拍沾露的茶芽,深夜記錄炭火烘焙,甚至特寫茶農皸裂的手指。“網友說‘這才是真實的茶鄉’,我想讓傳統技藝‘活’在鏡頭里。”
這種“土味直播”效果驚人:去年春茶季,她的團隊通過電商賣出1.2萬斤綠楊春,帶動周邊400多戶茶農鮮葉收購價提高30%。如今,她更化身“鄉村講師”,在田埂上教農戶用手機帶貨:“直播間就是咱的新茶園!”
鄉村振興不能只靠情懷。陶德容參與制定《綠楊春茶》地方標準,推動108畝茶園實現機械化、有機化種植。物理滅蟲燈替代農藥,有機肥滋養土壤,重整的機耕路讓茶農運輸效率翻倍。
“以前茶農‘單打獨斗’,現在抱團闖市場。”陶德容整合500余戶茶農成立合作聯社,春茶季提供百余個崗位,農戶年增收超2萬元。2023年,她考取企業標準總監資質,計劃用工業化思維讓傳統茶業“破圈”。
在陶德容的炒茶鍋里,我們看到了非遺傳承的另一種可能:既要有“鐵手耐高溫”的堅守,更需“直播帶農貨”的破局。
當年輕一代用新工具喚醒老技藝,鄉村振興的故事便如綠楊春茶般,越泡越有味道。
【原文標題】“90后”陶德容:“非遺傳承+電商助農” 讓傳統茶業“破圈”
來源: 儀征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