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記者獲悉,“木已成宙——康劍飛作品展”正在壹美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完整呈現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康劍飛自1995年至今的創作軌跡,全面展示其三十年藝術探索的53件(組)重要作品,是其藝術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一次大型個展。
展覽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壹美美術館承辦,并特邀當代藝術理論家和策劃人、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高名潞擔綱策展人。
系統回顧康劍飛藝術歷程
在康劍飛的藝術創作中,木刻始終是其表達的核心媒介。雖受限于木刻媒介的特性,但藝術家卻并未受限于形式的邊界,而是開辟出了一片無限的藝術可能,不斷用木這一媒介,創新性地延續著對圖像的創造。
展覽現場。
在展覽當中,這些看似專注于圖像探究的作品,其關注點卻遠超圖像本身,直指當代精神的內核:是藝術家在媒介的專一性與創作的可能性之間,展開的一場具有挑戰性的發掘。而“木”這一呈現版畫語言的媒介,已然打破了傳統版畫媒介的形式化束縛,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承載著藝術家對自我的探索與超越,展現了其藝術表達的無限延展性,與對生命、時間與永恒的深度思考。
展覽現場。
策展人高名潞教授指出,此次展覽展示了中央美術學院康劍飛教授三十年來在不同階段創作的藝術作品:對版畫語言的探索;版畫向公眾媒介(印刷、影像、行為、裝置、建筑)的轉向;建構大眾參與的創作項目;把作為圖像依托的“木版”擴展為廣義的自然媒材,以呈現“木”本身的性格、張力、層次、紋樣等。
展覽現場。
“因此,這個展覽不是要展示某種藝術‘圖像’的模式的生成路線圖,盡管康劍飛創作了大量的復線風格的黑白版畫,它們飽滿、雄強而又不乏怪異。相反,康劍飛更加關注媒材與社會生態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生成的魅力。”高名潞說。
展覽現場。
高明潞認為,“康劍飛試圖把媒介從為圖像服務中解脫出來,所以,他把木板從版畫中解放出來。但是,康劍飛既沒有把木頭視為被切刻的被動材料,也沒有把木頭當作直接擺放的現成品,而是不斷在他的‘木制品’中發現和激化木的內質、力度和表象,讓它最終升華為真正的、來自自然和宇宙的自我。這樣一來,康劍飛的藝術創作就是不斷與木質媒介糾纏、磨合、較勁的體驗過程,同時也是探索如何使媒介恰如其分地回應人生及其生態的參與過程?!?/p>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是對康劍飛藝術歷程的一次系統性回顧,旨在引發觀者對于圖像、媒介,與自我表達之關系的深思,并由此帶領觀者感受從木這一媒介所映照出的社會生態中的蓬勃生命力。
豐富的衍生品與公教活動
據悉,壹美美術館為此次新展“木已成宙——康劍飛作品展”制作了一系列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衍生品,意在以獨特的創意融合展覽主題,為觀眾帶來一場別樣的藝術體驗。
《觀看黑鳥的方式》泡泡紙貼
《觀看黑鳥的方式》冰箱貼
其中圍繞《觀看黑鳥的方式》系列作品設計了種類豐富的衍生品,包含極具設計感的立牌擺件,趣味十足的冰箱貼與泡泡貼紙。
《木已成宙》系列明信片與印章。
還有美術館《木已成宙》系列的明信片與印章,及特別推出的杜邦紙包袋。以一包兩背的巧妙設計,為日常出行增添藝術氣息。
展覽現場。
北京壹美美術館。
壹美美術館公教部則特別策劃了一系列以此次展覽為核心的公教活動,致力于為觀眾打造深度藝術體驗。活動涵蓋形式豐富的公教內容,包括藝術講座、文學對談、“藝術科普節”等多元化藝術互動形式。帶領觀眾深入淺出的了解版畫的相關知識,感受版畫藝術的獨特魅力;并深入藝術家創作的幕后,為觀眾呈現其創作背后的故事;而美術館特色公教項目“藝術科普節”系列,則將以版畫為切入點,結合深度導覽與實踐創新,以橡皮章雕刻、手工書制作等美學課堂形式,讓觀眾在動手實踐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將藝術家的“常識”轉化為觀眾的“新知”。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5月18日。
參展作品選登
《飛翔》 50×70cm 木刻 1995
《關于本質》 55×70cm 木皮拼接、丙烯、雕刻 2024
《混雜的世界》 117×158.6cm 木刻、水粉、木盒、綜合材料 2021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
《圣宴》 180×270cm 木刻 2000 中國版畫博物館館藏
《舞臺NO.6》200×300cm 布面油畫 2006 私人收藏
《重復組合》 200×400cm 水印木刻拼貼 1997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
采寫:南都記者 黃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