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最近樓市有個大新聞,那就是國家出臺的《住宅項目規范》將于5月起正式施行,尤其有一條“層高不低于3米”的新標準引起廣泛熱議。看到這個消息,福建各地早已入手的“商品房愛好者”面面相覷,都感嘆這份文件出得晚了點。
這些年來我們見過很多新盤業主投訴,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開發商蓋的房子貨不對板。眾所周知,那些品牌房企在銷售時無論怎么把自家“產品”吹出花,在建設施工時都只考慮利潤最大化。這就讓人紛紛感慨,2016年以后是用最貴的價格買最差的商品房。
正是高杠桿、快周轉與利潤最大化的結合,促使這幫品牌開發商為了賺錢“走鋼絲”,蓋房時容積率貼著上限,建筑質量貼著下限。一邊能省則省,能偷盡偷;另一邊還要在嘴上大肆吹噓自家樓盤品質多好,用料多么高檔。
直到交房以后,業主發現各種減配火冒三丈。石材變油漆,鋁板變空氣,過道沒吊頂,樓梯鋪水泥,除了大門早早蓋好,為了吸引眼球必須弄得奢華,里面景觀綠化都和美輪美奐的沙盤完全不一樣。
現實中一定要買期房也沒法子,到頭來蓋成啥樣只能依靠開發商的誠信和良知,偏偏這兩項素質都是地產行業的稀缺品。但凡那些品牌房企能多一點美德,也不至于淪落到聽取“雷聲”一片。
這一次國家出臺新規,明確的依然只是下限。也就是說,層高并不是只能蓋3米,現實中自然是越高越舒適。然而為了“利潤最大化”,大多數品牌開發商必然還會“貼著下限”蓋樓盤,對于它們而言,考慮如何多賺錢遠比讓業主住得舒服重要。
看到這里,我們想想便感到諷刺,過去這些年無論房價曾經漲多高,直至2025年國家新規出臺,才能確保業主至少擁有3米層高。不過話說回來,也不是每個開發商都這么壞。經歷了多年風風雨雨,看慣了無數樓市鬧劇,大家不難發現,有良知、有誠信的企業確實不一樣。
就在國家出臺3米層高新規的同時,倉山區白湖亭板塊有一個樓盤建成交房,這就是今年3月8日文章提到的建總江南尚璟。這個樓盤早在三年前開工之時,就將層高定在了3.15米。
之所以提前三年就這么做,是因為福州市屬國企明白,自己承諾要賣高端產品,就必須蓋出真高端的房子。正因如此,我們看到這個低容積率(2.0)以大戶型為主的樓盤,盡管價格不算便宜,但有著極高的去化率。
固然不像樓市巔峰期開盤“日光”,但在這個時代,依然能在兩年時間里賣掉近八成的住宅,已是一份極其優異的答卷,畢竟這些都是真實銷量,坦坦蕩蕩沒有造假。
事實證明有錢人并不是瞎子,雖然腳踏實地的房企不會營銷、不會炒作,但購房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好房子自己會說話。看完這篇文章,我們明白拋開品牌房企不談,國企與國企也不一樣。
買本市國企樓盤的好處不僅在于能為家鄉做貢獻,更在于可以買到好房不踩坑。在這時代決定房屋品質的是誠信而非品牌效應,能夠說到做到,真正把商品房蓋出高品質的才是合格的開發商。有鑒于此,泉州國企應該好好向福州國企學一下,業主買得那么貴,也不希望你們總跟著“廈門經驗”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