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出頭的李老師,20多歲體檢就發現了高血壓。據他自己說,就是到醫院體檢、看病時測血壓高,放松下來,私底下測血壓都是正常的,是“白大衣性高血壓”,可那時候還沒有這個診斷名詞呢!
幾十年過去了,李老師不大去看醫生,平時也不監測血壓。
最近半年,李老師的家人發現明顯不對了!
李老師去做眼睛白內障手術,測血壓飆升到了170~180/100mmHg,最高到了200/110mmHg。當時是吃了降壓藥、血壓降下來后做的手術,可自己在家測血壓也是150~170mmHg/90~100mmHg。家人挺著急,這么高的血壓多危險啊!可李老師不在意,堅持說自己就是白大衣性高血壓,不愿意看醫生,更不談吃藥了。
我建議李老師先做個動態血壓監測,確定一下血壓情況,并勸說李老師,總是這么高的血壓,腦動脈受損會形成微動脈瘤,一旦血壓高了就會破裂出血,那就危險了!就算沒致命,要是落個半身不遂、偏癱失語的,您肯定接受不了的。
李老師去做了動態血壓監測,結果24小時平均血壓159/96mmHg,正常是130/80mmHg以下;日間、夜間的都升高;晨峰血壓43.8mmHg,也是升高;高血壓負荷,就是測出來高血壓所占的比例,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都達到了97.3%,妥妥的高血壓。而且夜間血壓下降率,就是夜間血壓比白天血壓下降的比例,收縮壓是5%,舒張壓8%,都低于10%的正常值,說明血壓的晝夜節律也不正常了,從正常的“勺型”變成了不正常的“非勺型”。這種情況,一是提示動脈硬化、靶器官損害嚴重,二是要排除一下夜間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對了,李老師體檢查血常規里的血紅蛋白也高,也提示可能存在夜間缺氧。因為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可以造成血氧降低,低氧就會刺激紅細胞增生,血紅蛋白升高。
高血壓確定,李老師吃上了降壓藥,準備去做睡眠呼吸監測;篩查排除了糖尿病,還準備去檢查其他靶器官損害等。
李老師的“白大衣性高血壓”,怎么就成了持續性的高血壓?
其實,李老師當初是不是白大衣性高血壓都是一筆糊涂賬。因為白大衣性高血壓也是有診斷標準的,診室血壓要符合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家庭自測血壓或者動態血壓監測、或者兩者都要正常(體檢測血壓高,回家測量正常,就是“白大衣性高血壓”嗎?)。李老師既沒有認真監測、也沒做動態血壓,怎么就能說是白大衣性高血壓呢?
而且就算當初是白大衣性高血壓,后來也是大概率的會轉變為持續性高血壓的。
因為有人以家庭血壓測量和動態血壓監測對新發高血壓患者隨訪10年發現,白大衣性高血壓患者比正常血壓人群更容易發展為持續性高血壓。不同的研究發現,白大衣性高血壓中有42.6%、72%發展為持續性高血壓。臨床流行病學觀察發現, 在原發性輕、中度高血壓患者中, 曾經出現白大衣性高血壓的患者占12%~50%, 半數以上的白大衣性高血壓會發展成為持續性高血壓。
這是因為,之所以會發生白大衣性高血壓,和交感神經的過度活躍有關。情緒緊張焦慮、應激反應等都可能是發生白大衣性高血壓的機制。這些患者多存在著交感神經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激活與紊亂, 存在著血漿腎素、醛固酮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增高等異常表現。白大衣性高血壓還和血脂異常、糖代謝紊亂、超重等關系密切。這樣,經常的緊張、應激會導致血壓異常升高,還有多種會導致血壓升高、動脈硬化的神經內分泌激素增高,再加上血脂、血糖異常、肥胖等危險因素的加持,發展為持續性高血壓就不奇怪了。中醫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得病也是這樣,身體里是存在易患因素的。
還有,增齡呢!隨著年齡增長,動脈硬化,老年人高血壓的患病率就會增加。我們國家的調查,60歲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壓患病率要在50%以上,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患病率還會增加。像李老師,都70歲出頭了,何況還有“白大衣性高血壓” 這個基礎呢!
所以,就算是年輕時是“白大衣性高血壓”,也要注意監測血壓,以及時發現持續性高血壓,早期降壓治療。老年人更是要注意監測,因為即使是老年高血壓,也可以從降壓治療中獲益。
(原創,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