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廣州地鐵八號線北延段水瀝站最后一塊頂板完成澆筑,標志著水瀝站成為全線首個主體封頂的車站,為后續車站盾構雙向始發奠定基礎。
八號線北延段共設11座車站,其中水瀝站是八號線北延段第5座車站,位于廣花路西側,為盾構雙向始發車站。水瀝站全長247米,寬21.3米,基坑開挖深度17.7米,主體覆土厚度3.07米。
見洞率81%
基坑開挖面臨雙重地質挑戰
八號線北延段區域地貌主要為沖積平原,局部為剝蝕丘陵和河涌。場地基巖為石炭系地層,主要巖性為灰巖,整體巖溶強烈發育,局部為泥質粉砂巖、砂巖、泥巖、頁巖等。其中水瀝站車站基坑底部全部位于平均厚度達十米的富水砂層上,地質結構富水性強、結構松散,車站施工難度較大。此外,基坑開挖深度為16—18米,而車站范圍地下水位為3—4米,車站主體結構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約14米,在基坑開挖過程中的涌水、涌砂及坍塌風險防范成為難點。車站地質條件復雜多樣,除了富水砂層的挑戰外,車站還位于巖溶發育強烈地區,見洞率達81%。
為確保施工安全,廣州地鐵聯合中國電建及廣州地鐵設計院、廣州地鐵咨詢等單位開展技術攻關。針對強巖溶發育和深厚富水砂層的地質條件,地鐵建設者們一方面采用“一槽兩鉆+溶洞探邊”相結合的方式,探明施工范圍內巖溶分布情況,利用“雙漿液封邊+注漿填充工藝”對溶洞進行填充穩固,保障地連墻、臨時立柱施工安全;另一方面在地連墻四周采用攪拌樁工藝,在提升地連墻成槽槽壁質量的同時,對周邊建(構)筑進行隔離保護。
為維持基坑內干燥的作業環境,基坑施工采用坑內管井井點降水法和明排法,基坑開挖前在基坑四周特定位置設置回灌井,按照“分層降水、按需降水、動態調整”的原則進行抽排水施工,將基坑內部地下水位精準降低到開挖面以下1米,并通過“雙管旋噴樁+接縫處鋼板封堵”工藝對地連墻接縫處進行加固,有效防止基坑底涌水、涌砂。
高峰期20余臺設備同時作業
多措施保證施工安全
在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建設者們結合現場生產實際編制專項施工方案,針對不同部位精準施策。在主體結構底板腋角及側墻部位采用定型鋼模與大鋼模相結合的工藝,保障混凝土澆筑的外觀質量與施工效率;中板與頂板施工則運用盤扣式腳手架搭配木模的復合支撐體系,增強其穩定性和承載力;在鋼筋工程施工中引入“卡尺”定位技術,確保每根鋼筋間距都符合工程質量規范;在混凝土澆筑環節實施全過程質量追溯,從原材料進場到坍落度檢測,從澆筑高度控制到振搗工藝把關,每個環節均有專人全程盯控,并科學制定拆模時間與養護方案,確保混凝土結構安全、美觀。此外,為保證高空作業的安全,建設者們在腳手架體系上植入“智慧”監測系統,通過實時采集受力數據、動態分析結構狀態,將傳統經驗式管理升級為數字化精準管控,實現質量、進度與安全的有機統一。
高峰期施工現場統籌調配20余臺大型機械設備,實行“一機一崗”專人值守制度。在基坑施工過程中嚴格推行貫徹“網格化”精細管理模式,將基坑劃分為若干責任網格,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方位監管網絡,將安全管理觸角延伸至每個作業面、每個施工環節。與此同時,施工項目將“PDCA”循環管理理念融入生產全流程,將質量管控貫穿于車站施工全生命周期,真正實現了安全生產責任的全員覆蓋和全過程管控。
截至目前,八號線北延段(滘心-廣州北站)土建工程累計完成16%。11座車站中,7座開始進行土建施工,江府站由八號線北延段支線建設,其余進行前期準備;11個區間中,1個進行土建施工,其余進行前期準備。
注:車站名稱僅為工程暫定名稱,標準站名應以市政府批準公布為準。
精彩連連看
來源|建設公司
文|孫汝成 張辰
編審|楊溢 譚竹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