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展廳書法陷入精微技巧的競逐時,金熙長將目光投向風雨剝蝕的崖壁。本文以“屋漏痕”為密鑰,揭示書法線條的終極法度——自然力與人文筆觸的共舞。
金熙長從雨水蝕巖的肌理中提煉“疾澀辯證法”,在橫豎撇捺間重構天人共振的書寫邏輯:鐘鼎文的樸拙不是標本式的臨摹,而是與風化巖痕對話后的重生。
這種將自然滄桑轉化為筆墨呼吸的智慧,直指當代書法的癥結——我們是否在追求“完美線條”時,遺忘了筆墨本是與天地博弈的痕跡?當巖壁上的“天漏痕”與宣紙上的“屋漏痕”遙相呼應,書道便不再是案頭技藝,而成了接通洪荒之力的精神祭儀。
原文標題:
古為今用,道法自然
——金熙長談書法藝術中屋漏痕的啟示
在書法美學中,“屋漏痕”意義深遠。隱士書家金熙長提出“學書法要求學于古人后還要求學于天地”,“屋漏痕”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論。
從圖片中的“天漏痕”可看到,歲月在巖石上留下印記,雨水沿石壁流下形成獨特紋路,或粗或細、或直或曲,這些自然痕跡如同書法線條,充滿生命力。在古人的書法理論里,“屋漏痕”代表自然、質樸且有力的筆法,顏真卿就曾提到,書法線條應如屋壁間雨水滲漏的痕跡般自然沉穩。
“屋漏痕”從自然現象升華為美學意象,其審美價值在于蘊含“自然法度”。雨水順墻而下的痕跡,既遵循重力法則又受材質肌理制約,恰似書法線條在紙墨對抗中產生的“澀勢”與“骨力”。金熙長將這種理念提升為“天人感應”的藝術哲學,書家應以“天地為經,古法為緯”。在借鑒商周金文樸拙之氣時,要體悟風化巖石的滄桑肌理,把筆墨轉化為自然法則的視覺呈現。
金熙長還提到借鑒雨水滲漏速率變化,在行筆中構建“疾澀辯證法”,橫畫取“屋漏”之凝滯,豎畫得“天漏”之暢達,形成節奏對比。這一理論以自然哲學重構書法本體論,深化了“書畫同源”的認知,揭示了藝術創造的元邏輯。
(金熙長書法作品局部)
金熙長強調學書法既要學古人筆法、結構和氣韻,也要向天地學習。“天漏痕”是大自然的杰作,有天然去雕飾的美感。古人揮毫潑墨時不受拘束的創作心態產生的線條和結構具有質樸感,如同“屋漏痕”的自然美,在書法中體現為天然渾成的韻味。
在書法實踐中,要達到古拙野逸和天然渾成的境界,需將古人書寫技巧與自然之美融合。書寫時,借鑒鐘鼎文樸拙線條,融入風化巖石般的粗糙質感,讓筆墨自然流淌,使字的形態兼具古代經典的莊重古樸與自然的靈動隨性,這樣的作品才能彰顯出書法藝術在古今融合中的獨特魅力。
(金熙長近作)
編輯策劃:劉永偉
圖片攝影:童善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