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咸寧日報
跨學科藝術家蔡欣桐(Shontelle Xintong Cai)攜其作品《延齡草:跨文化感官療愈煉金術》 在Outernet London舉辦的大夢東方(Oriental Odyssey)數字藝術展為公眾編織了一場跨越時間和物種的沉浸式藝術體驗。倫敦Outernet 的巨型屏幕上,一朵朵虛擬延齡草在數據流中抽芽生長,通過細胞的私語、植物的呼吸與文明的碎片緩緩展開中西文化交流的畫卷。
《放飛夢想》通過自制樂器和氣象氣球飛行數據講述了人類對探索天空的想象。
《聲?奇珍柜的增強形態學》把微生物顯微圖像轉化為動聽的旋律成為后博物館的虛擬“標本”。同年她基于此次研究,與英國路易斯音樂集團的音樂家們共同開辦了一場室內音樂會,創作了《想象之境:觸碰生物膜的感知》——以細菌纖維素的生長數據為藍本,通過視覺編程與古典樂的融合,讓微觀世界的律動被聽見、被看見。
蔡欣桐的風格被她稱為“科技詩學”,它將生物學的嚴謹與數字技術的靈動通過詩意的表達融為一體。她擅于將科學知識、生物數據與數字技術融合于沉浸式敘事中,通過視聽傳達、編程技術、生物材料等方式打造新鮮的跨感官體驗,吸引著觀眾走進科學藝術的世界。她的藝術作品不僅傳遞信息,更能喚起感性和思考。而這是因為她用技術建立起隱形的討論空間和橋梁——讓不可見變為可見,無論是細胞、微生物的“呼吸“、對話,還是人類文化與自然、科技生態之間未言明的聯結。
《延齡草》觀眾透過動態影像看見細胞的微觀律動,看著種子回歸宇宙,在不知不覺間讀懂了自然治愈力,讓跨越半球的文化得以傾聽。《增強混合標本》是一個用數據編織的“后標本時代博物館”。在這里,細菌不再是實驗室培養皿里的研究對象,而是有機會與人類平等對話的伙伴。她讓肉眼看不見的細菌通信的群體感應現象變成一件件雕塑、數字模型和影像資料。蔡欣桐的藝術討論從未局限于人類與自然物之間。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造物逐漸成為人類生活的重心。
《在體外你是感性的》中,她讓一塊微流控腦芯片作為對話者,構建了一封2068年的“跨物種書信”,撕開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裂縫。當技術物有了感知,我們是否還能心安理得地稱其為“工具”?當技術物的生物數據來源于我們的身體,它是否也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蔡欣桐說她希望人們欣賞作品時,能沉浸地感受自己在科技與自然的縫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與責任。
人與自然萬物的距離并不只是從顯微鏡到太空探測器的遙遠,而可能在一次溫柔對視的瞬間就被消解。蔡欣桐的作品引發了關于技術倫理、生態共生的思考,為全球觀眾帶來審視未來的藝術視角。 “設計即討論”是她一以貫之的理念。
在《藍藻毒素余波》中,她將安大略湖的藍藻污染現象用光雕投影和大型裝置展現。當觀眾站在“虛擬湖面”的周圍,視頻展現的毒素動畫會隨腳步擴散軌跡蔓延?!度斯3植物項目》中她模擬了對二氧化碳敏感的C3植物,用3D打印技術制成可穿戴時裝并舉辦了一場虛擬現實結合的概念發布會,一場給予人類的‘生態警報’。《親和纖維素》中,她與合作者通過實驗培育出以咖啡渣為原料的細菌纖維素生物材料,并將這一材料的生產過程與體驗,轉化為通俗易懂的互動游戲與策展方案向公眾生動呈現。不用標語,觀眾的感受本身就是最有力的生態保護承諾。多媒體沉浸式的體驗啟發觀眾從旁觀者變為生態對話的參與者。
在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蔡欣桐說:“科技不是脫離自然逃避現實問題的手段,而是幫助人類從新視角重新認識、理解、愛上自己、自然和周圍的事物。” 她希望在她創造的世界觀和藝術語境下,科學能卸下刻板的鎧甲顯露出柔軟的溫度,可持續生態的愿景不再懸空而能在現實里扎下深根?;蛟S后人類時代最珍貴的事就是承認我們和草木、鳥獸等生物、機器、文化記憶一樣,同是地球敘事的參與者,沒有誰是主角,缺一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