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面對美國挑起的來勢兇猛的貿易戰,擴大內需已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核心命題。
此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并將其列為八大任務之首。這一政策導向深刻揭示了一個底層邏輯:內需的持續釋放,最終要落腳于群眾收入的實質性提升。
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其動力源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數據顯示,1—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671萬元,同比增長4.6%,但居民收入增速放緩仍是制約消費潛力的關鍵因素。正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所強調,“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是實現消費提振的前提。當前,我國仍有大量中低收入群體,其邊際消費傾向更高,但收入水平限制了消費層級提升。
收入結構的優化同樣重要。《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包括穩股市、穩樓市等舉措,旨在打破傳統依賴工資性收入的單一模式。然而,農民、新市民等群體的財產性收入占比仍偏低,需要通過更多機制創新,讓更多居民分享經濟發展紅利。
提升群眾收入不僅是“做加法”,更要“做減法”。生育、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的支出壓力,長期抑制消費意愿。《方案》將“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列為第二大任務,強調通過強化公共服務減輕居民負擔。通過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醫保補助標準,既能直接增加轉移性收入,又能緩解預防性儲蓄沖動,釋放消費空間。
從政策效果看,“減負”往往比“增收”更具即時性。發放育兒補貼、提高低保標準等措施,能讓民眾迅速感知獲得感。通過提高退休金、城鄉低保等標準,可以推動形成“穩就業-增收入-促消費”的良性循環。
收入提升并非簡單的福利分配,而是涉及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初次分配環節需提高勞動報酬占比,這要求產業升級與勞動者技能提升同步推進;再分配環節則需完善稅收、社會保障體系,例如探索稅制改革,養老金公平性改革等等。
值得關注的是,《方案》特別強調“解決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問題。中小微企業吸納了80%以上的就業人口,保障其資金鏈穩定,實質上是通過穩市場主體實現穩就業、穩收入的傳導效應。這一政策導向體現了“政府-市場-居民”三方協同的治理智慧,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可能還面臨不少困難。
此外,擴大內需不僅僅需要依賴短期刺激,而需構建可持續的增長機制。一方面,要統籌當前與長遠,例如技改投資、高技術產業投入既能拉動當期需求,又能提升未來供給質量;另一方面,需協調宏觀與微觀,如通過“政府投資撬動+民間資本激活”雙路徑擴大有效投資,可以為居民收入增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兩個同步”目標,為收入分配改革錨定了方向。未來政策應更注重“造血”而非“輸血”,通過高質量就業、創新創業生態培育、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改革,從根本上筑牢消費振興的根基。
擴大內需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唯有將群眾增收作為系統工程,在就業質量、分配制度、社會保障等領域持續發力,才能讓消費“活水”源源不斷。當億萬普通勞動者的錢袋子鼓起來、后顧之憂少下去,內需市場的澎湃動力必將為中國打贏“貿易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