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案件框架,《借命而生》其實是在講一群“不認命”的人,他們可能經歷人生浮沉、命運錯位,極端處境也許付出了生命代價,而大多數人則會在漫長歲月里努力找回對命運的把控,繼續面對不停歇的變遷與選擇。而這,或許正是一個已走遠的時代故事,對當下人群“不確定性”處境的觀照與回應,也成為迷霧劇場做出的一份新的懸疑人文表達。
作者:藍二????????????????????????????????????????????????????????????????????????????????????????????????????????????????????????????????????????????????????????????????????????????????????
編輯:王子之???????????????????????????????????????????????????????????????????????????????????????????????????????????????????????????????????????
版式:王威
懸疑劇市場連續出爆款的熱勢之下,愛奇藝迷霧劇場繼續著力拿出質感十足的新東西。
新劇《借命而生》開播兩天愛奇藝熱度超7500,央八每日峰值收視率一度破2。該劇以小人物情仇引發的一樁個體“小案”,打造出懸疑的全新氣質。
一方面,在電影級鏡頭語言、獨特敘事結構、精細表演顆粒度的合力作用下,《借命而生》努力升級懸疑故事的力量。
如主人公的多次騎行,差異化地呈現著沖出命運、陷于疑團等多種境況;又如好演員們撐得住電影級特寫,使得表演層次真正成為劇中的重要語言之一——由此讓觀眾以新的體驗維度,去感受懸疑故事。
另一方面,我們常說案件背后是人性,《借命而生》正是充分構建起關于人物的懸疑,層層感受人物面目與底色的惑與真。而在對時代之中人們悲歡的觀察之后,所有關于人的真相,最終都會指向我們在命運浮沉中的彷徨不安、失措掙扎。
「迷霧」故事新解法
懸疑重心扎實落于人物
當徐文國、姚斌彬兩兄弟初登場時,我們似乎很容易將他們歸為那類常見的、無知犯錯的草根弱者形象——剛進看守所,姚斌彬看到上著重鐐的死刑犯后無措地哭訴“我不該在這兒”,一旁的徐文國因對弟弟的愛護而焦急地沖撞了管教,似乎都在加深著這一印象。
恰是這一對普通小民,帶頭牽起了這部劇中,有關于人的摸不準、猜不透。
正如《借命而生》的原著作者和主創都表達過的,這個故事的重點就是在做人物。人的復雜性,似乎每一小節都在不斷增加,不斷打破前一節點的積累印象,也由此不斷引發新的疑問。
在兩兄弟身上,先被打破的是他們的“弱勢感”。兩人很快顯現出了身處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高智”屬性。無論是資深師傅都搞不定的機床重工,還是收音機的精細電路板,他們都能輕松上手修整;心態穩定下來后,他們面對管教的溝通也是從容有度。這些關于人物的細節刻畫,帶出了第一波懸念:他們的能力心智,與他們被控的“底層混混型”罪行,似乎有著相當大的距離。
而很快,兩兄弟的“無辜感”和“共同體”,進一步呈現可疑裂痕。在第二集的一場審訊小高潮中,當被問到與死者李超的矛盾時,姚斌彬(史彭元飾)有著顯見的激憤,徐文國(韓庚飾)的表情卻更顯狠絕,后者的作案決心和行動力似乎更足;但隨后被問到作案工具和手段時,姚斌彬卻是開始模糊遮掩,而徐文國則顯然地驚詫與疑惑,一下又讓觀者想要推翻前一分鐘的猜測。于是創造出不斷拉扯延伸的懸疑性。
《借命而生》所采取的敘事結構,還進一步加強了懸念和反轉的空間。
劇中先將兩兄弟從入看守所到一死刑、一逃亡的過程講完,在觀眾的悲憫傾向中,令他們及關聯人物的立場屬性等似乎都有了一種“定論”;然后再回溯六個月前的事件起點,還原更全面的人物細節。兩廂對照中就催生大量新的疑問,例如有陷害嫌疑的六機廠保衛科劉科長,在從前姚斌彬偷拿工廠材料時,曾做過“善意”的關心和提醒,這樣一個細節的反差就讓他在整個事件中的作用、他的人性真相瞬間又變得模糊。
特別有趣的是看守所管教杜湘東的功能,他也成為了懸念氛圍營造的重要一環。在演員表演與視聽語言的結合中,杜湘東的“心理”和“感官”被放大外顯,為觀眾隱隱帶來了一種“他正在代我疑惑”的沉浸通感。比如當杜湘東剛剛與兩兄弟產生了一些人情味的觸碰,刑警隊長張向陽卻來告訴他兩人是殺人案的最大嫌疑人,突然的震驚,繼而隱有一絲信任被辜負的僵硬、怒意,在飾演者秦昊的面部特寫上浮現出生動的變化,讓觀眾也能同感這份沖擊。
值得一提的是,秦昊與史彭元此次在《借命而生》實現迷霧劇場二搭,讓觀眾樂得了一份“回憶殺”,而此次的演技交鋒卻更加“量大過癮”。
「迷霧」視角舉重若輕
以小案見時代命運浮沉
與其他懸疑劇相比,《借命而生》中的案件其實應該不算“大案”,它只關于一些普通人的私心私情,但以此為引,帶出的卻是時代之中人們命運的浮沉與悲歡。
故事的起點,先誠見人生的參差。
警校高材生杜湘東,畢業之后成為一名看守所管教,待在大山中三年零四個月,壯志難酬;與此同時,他的同學卻成為刑警、法醫,不斷地破案立功。盡管警察分工各有重量,但世俗層面自然有隱形的鄙視鏈——當杜湘東難得去一次同學聚會,在座公安紛紛收到傳呼緊急奔赴案件現場,只留下杜湘東“照顧嫂子們”,還會被不懂事的小孩提問“叔叔你為什么不去抓壞人”。
另一面,徐文國、姚斌彬也在經歷同樣的現實。同為中學同學、六機廠子弟,徐文國、姚斌彬中學畢業在車間當工人,而廠長兒子小唐在90年代初期就已經從英國留學歸來,開著全市第一輛進口汽車。當小唐在廠區開設英語角、給徐文國等人送英語教材時,徐文國女友孫永紅的一句反駁“別忘了當初誰是英語課代表”,將人生的無奈盡顯。
但劇中以1992年為起點,正是在引出人們心中的蓬勃生命力。在這個開放與發展將進入新階段的重要節點,變化是主旋律,拋開一切身份,杜湘東、徐文國、姚斌彬、孫永紅等等,他們都是一群同樣“不認命”、“不滿足”的青年,希望打破套在自己此刻人生中的“規矩”,成為社會、家人、生活中的“英雄”。
杜湘東以工作表現和積極態度,不斷提出申請,希望可以轉去刑警隊。徐文國努力復習,想要重新考大學。姚斌彬感興趣于各種機械技術,開設修理店,即將啟動自己專長的事業。孫永紅勇敢追求藝術,努力練習舞蹈想參加比賽走出去。
可人生的莫測與悲劇,也正是在希望的頂點,命運急轉直下,錯位不幸發生。
兩樁陷害接連落在徐文國和姚斌彬頭上,他們顯然被變故砸暈了,殺人的罪名壓得他們徹底喪失了希望。
而在與他們的人生交錯中,作為看守所管教的杜湘東的命運同樣開始偏移。他出于人性的溫情也出于自己的壯志,暗中查案為刑警隊發掘重要線索、對兩兄弟多加關懷,但最終兩兄弟卻依然走到悲劇性的一步,杜湘東不僅經受著沉重的打擊、進入頹喪低谷,這個案子可能也將深深影響他的未來選擇。
接下來《借命而生》還將展開對真相的20年追尋,我們最期待看到的是面對已經錯位的命運,那些仍有選擇余地的人們將如何變遷,杜湘東將經歷怎樣的“伏”與“起”,逃亡的徐文國會進行怎樣的人生,被繼續困在原地的孫永紅是否有新的機會……以及,當1992年命案的完整面目最終展現時,我們也想看看兩兄弟曾有過哪些可以回頭的機會。這些不僅是劇情懸念,更是提醒我們每個普通人遭遇“錯位”之時,如何去正確地面對。如此,就將是這個已走遠的時代故事,對當下人群“不確定性”處境的觀照與回應。
《借命而生》也是一個很好的新案例,懸疑劇創新的落點可以更有想象力,迷霧劇場就是在多元化地玩轉元素組合與創新公式,在《借命而生》中拿捏穩準懸疑影像與人文的新生氣質,不僅為自身劇場的作品質感迭新,也為整個市場都帶來了一份懸疑劇的新表達。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