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渲染中醫藥神奇的宣傳片中,安宮牛黃丸、復方丹參滴丸、速效救心丸等中成藥,被譽為有著救命奇效的“神藥”,然而鮮少有人注意到,這些中成藥中,均含有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成分——冰片。
某堂生產的特級冰片
冰片,又名片腦、桔片、艾片、龍腦香、梅花冰片、羯布羅香、梅花腦、冰片腦、梅冰等,由菊科艾納香莖葉或樟科植物龍腦樟枝葉經水蒸汽蒸餾并重結晶而得。
冰片的本質是右旋龍腦(Borneol),這種物質在自然界存在于龍腦香樹中,而現代工業早已通過化學合成大量生產。
2020年版《中國藥典》將冰片分為天然冰片、合成冰片和艾片三類,其中合成冰片占比超過80%。
據《新修本草》記載:“(冰片)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
《本草綱目》認為:“(冰片)療喉痹、腦痛、鼻瘜、齒痛、傷寒舌出、小兒痘陷。通諸竅,散郁火。”
《醫林纂要》說:“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熱,治驚癇、痰迷、喉痹,舌脹、牙痛、耳聾、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內陷、殺蟲、痔瘡、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終歸陰寒也。”
因為古代典籍的認可,冰片作為數十種常見中成藥的主要成分,悄然滲透進數億中國人的日常用藥中。當前市場上常見的很多“明星中成藥”都離不開冰片的加持。
急救領域的安宮牛黃丸,冰片含量高達12.5%,與麝香配合號稱能“30分鐘穿透血腦屏障”;心血管藥物復方丹參滴丸中,冰片占比超過40%,日均服用量相當于0.3g純冰片;就連治療咽喉腫痛的冰硼散、痔瘡膏等外用藥,冰片濃度也達到5%。
市場上常見含有冰片成分的中成藥
令人不安的是,這種被中醫典籍稱為“醒腦開竅”的白色結晶,在中藥理論中被冠以“引藥上行”的神奇功效的成分,實則暗藏殺機——近年來多項毒理學研究證實其具有神經毒性,甚至可能引發肝損傷和胚胎毒性。
日本學者在《毒理學快報》的研究表明,冰片可使腦突觸體堿性磷酸酶的米氏常數(Km)顯著增加,這種對關鍵酶的競爭性抑制可能引發神經功能障礙。
動物實驗顯示,合成冰片的小鼠半數致死量(LD50)為2507mg/kg,而天然龍腦則為2879mg/kg。
更值得警惕的是,冰片代謝產物中的樟腦成分已被證實具有神經毒性,可穿透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
研究發現,500mg/kg劑量長期給藥即觀察到實驗鼠外周血細胞異常,而換算成60kg成人相當于每日30g——這個劑量僅相當于某些“養生愛好者”安宮牛黃丸的月服用量。
在這場全民參與的化學實驗中,最脆弱的群體正在付出代價——
作為明確具有生殖毒性的物質,冰片卻被廣泛添加在治療月經不調的婦科用藥中。某上市藥企的專利顯示,其治療痛經的膠囊冰片含量高達每粒50mg,按說明書日均服用量計算,相當于每日攝入300mg合成冰片——這已達到實驗鼠出現肝損傷的慢性毒性劑量。
臨床統計顯示,含冰片中成藥的不良反應報告中,12.7%出現頭痛眩暈,8.3%產生藥物依賴,更有0.6%的孕婦使用者發生流產。
老年群體長期服用某丹參制劑引發的共濟失調、記憶衰退等神經損傷癥狀,往往被歸咎于“正常衰老”,然而事實上,真正慢慢摧毀著服用者神經系統的罪魁禍首,很可能是具有神經毒性的冰片。
在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后,是監管體系與商業利益的共謀。雖然《中國藥典》要求冰片藥品標注“孕婦禁用”,但在醫學角度,說明書中“慎用”這樣的模糊表述并不明確,更何況還有【禁忌】欄的【尚不明確】。
當某醫院的醫生在處方上寫下某種含有冰片成分的中成藥時,我們或許應該思考:
為何一種已知的神經毒素能暢通無阻地進入國民健康體系?為何現代醫學明明已揭示其毒性機制,仍要借“傳統”之名繼續神話?
冰片的魔幻現實,恰恰是中藥現代化困局的縮影——在商業利益與科學認知的角力中,公眾健康成為了被抵押的賭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